标题:慈诚罗珠堪布答:消灭痛苦的途径? 内容: 问:消灭痛苦的途径慈诚罗珠堪布答:(一)回归光明首先,释迦牟尼佛也不否认,物质可以解决很多的痛苦。 当我们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物质。 但物质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想必大家已经越来越感觉到这一点。 所以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静静的海面,要觉悟。 觉悟以后,所有的痛苦都可以烟消云散。 觉悟是什么? 就是回归光明。 我们从光明当中出来,经历了无明、执著、烦恼、造业、痛苦。 走了一圈,最后证悟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原来的光明当中。 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 为什么叫本来面目呢? 因为我们的内心本来如此,无论我们生气、贪婪、开心还是焦虑,它的本性永远都是这样,从来不变。 怎样证悟自己内心的本性光明呢? 通过禅修的方法去证悟。 证悟以后,就能恍然大悟:原来在光明当中,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幸福、嗔恨心、欲望等各种各样的杂念,都是不存在的。 这叫光明、佛性,也叫如来藏。 在光明当中,包含了慈悲和智慧。 一个学佛的人真正应该追求的,既不是天堂,也不是造物主、万能神的果位,而是证悟内心的本质。 在内心的本质当中,就包括了无限的慈悲和智慧。 什么时候能进入这种光明的状态当中呢? 第一,当我们证悟、明心见性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这个光明。 第二,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也可以进入这样的境界。 所有的人都不了解死亡。 死亡这两个字,很多人都不愿意讲,不愿意听,更不愿意面对。 其实死亡根本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周期性的生命过程之一。 这个周期的出发点,就是光明。 从光明当中,产生了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念头。 最后我们死亡的时候,又会进入到这个光明当中。 在这个光明当中,又将产生下一世。 所以,我们所有意识的出发点,都是光明。 第三,在每天晚上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我们又有机会进入到光明当中。 但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根本不会知道深度睡眠、做梦与醒觉之后回到现实的种种切换点。 只有在藏传佛教的密法里面,才有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 《西藏度亡经》这本书中,就介绍过在深度睡眠、死亡与证悟这三个时候,接触到光明的方法。 藏传佛教非常重视梦的修法,通过这种修法,可以把做梦转化为心灵训练的方法。 其原理,就是因为在做梦和进入深度睡眠之间,有进入光明与证悟的机会。 同时,藏传佛教也非常重视死亡之后的修行。 对普通人来说,人都已经死了,就谈不上修行了,很多人甚至非常恐惧、反感死亡。 实际上死亡并不可怕,也不神秘。 人的死亡,只是肉体的寿终正寝,是表面上的结束,实际上心灵没有结束。 人死了以后,心灵又可以进入到光明当中。 就像现在流行的催眠术,心里有恐惧的人通过催眠,就能追查到恐惧的根源,并可以在根本的地方解决恐慌。 同理,通过佛教的方法,就可以训练出一种能力——可以在死后进入光明的当下,彻底铲除所有的生老病死问题,以及贪欲心、嗔恨心、傲慢、嫉妒等烦恼。 佛教要追求的,就是进入到光明当中。 在光明当中停留的时间越长,现实生活中的慈悲心、爱心、信心等等就可以增长得越快,贪嗔痴等烦恼也可以逐步减少,直到最后成佛。 平时在生活中,当我们心里非常烦躁、焦虑的时候,立即停下来,看看到底什么在不开心? 肉体本身没有思维,不可能会有开心不开心的概念。 生起烦恼的,只能是意识。 那到底什么是意识呢? 这样回头一看,就有可能进入到觉悟的境界当中。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之前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 若只是想进入到原始无明的状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是对我们目前而言最简便、最容易也最有效的解决焦虑等问题的方法。 有些人觉得,虽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暂时解决心灵上的问题。 但出定以后,还是要去面对现实,问题仍然摆在面前,所以打坐是没有用的。 虽然现实确实是存在的,但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就要靠自己了。 痛苦与否的临界点,就是在这个地方。 不一样的心态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的。 若能以平静、轻松、开阔、开朗、开明的心态去面对现实,自己永远都不会受到伤害。 虽然问题还是要去处理,但只要自己尽力了,结果就只能顺其自然了。 如果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暂时无法解决问题,心态好的人也会随缘自在,而不会死死纠结。 我们从没有空间、时间的光明当中走出,形成了意识与生命个体,从父母的精卵结合体变异成肉体,最后又复归尘土,这是一个生命的周期。 当最后证悟以后,我们会发现,人生就像一场梦。 所有的无明、烦恼、痛苦,都根本没有发生,永远都是光明,这其中,有着非常深奥的意义。 觉悟以后,就不会再有自私、痛苦、烦恼,但却可以有爱心、慈悲心与智慧。 依靠慈悲和智慧,就可以利益、度化更多在世界上生存着的生命,可以把自己觉悟到的东西传播给其他人,让大家都能轻松、自由、幸福地生活,这就是佛度化众生的方法。 (二)禅定的训练我们的意识,是可以修炼的。 即使没有信仰的人,也可以每天静坐一会儿。 不思忆过去,不迎接未来,把当下的所有杂念都放下来以后,人就会进入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 这种状态和光明很相似,但实际上却不是光明。 在这个状态当中停留下来,叫静坐、禅坐或禅修。 禅修一方面可以减轻压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智商、消除疲劳、控制嗔恨心等等。 虽然这种禅修进入的状态还不是光明,还没有突破无明的障碍,但也是很好的。 除了佛教以外,印度很多古老的宗教,包括心理学中所讲的静坐,都是指这种内心进入原始无明状态的层面。 当然,这只是普通的禅定。 禅修的时候,虽然我们的意识就像波纹一样,会有一点点运动,但无明自己却感觉不到。 当一个人忙了一天,突然间静下来以后,会感觉非常轻松,没有烦恼。 内心越是烦躁,人越痛苦,越不开心,静下来以后,自然而然会出现一种快乐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叫做禅悦。 很多人会对禅悦上瘾,体验过禅悦的人,随时随刻都想打坐。 佛教的打坐,必须突破禅悦,突破无明的层面,要设法进入光明的层面,但不学佛的人就不需要这些,只需心静下来以后进入原始无明的状态即可。 在佛教当中,这种状态也叫藏识。 印度梵文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 为什么叫“藏”呢? 比如,我们过去做过杀生、偷盗等恶行,从表面上看来,这些事情都已经结束了,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虽然事情结束了,却有一个能量储存在最基础的意识当中。 在这个最基础的意识当中,有着好事、坏事、好的念头坏的念头等各种各样的能量,就像一个仓库,所以叫做“藏”。 佛教承认轮回,认为人死了以后,虽然肉体消失了,但意识最基础的层面却永远不会间断,而会迁移到另外一个身体当中,就像电脑软件从一个硬件移到另外一个硬件设备当中一样,所以,很多人的脾气、性格,都与藏识带来的上一世的信息有关。 这种原始无明,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一种修行状态。 若能保持这种状态,而且比较投入,就能开发出一些内在的功能。 要知道,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现在连这些能量的百分之五都没有开发出来。 即使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比如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只不过开发了一点点而已,内心深处的潜能根本就没有挖掘到。 如何开发? 通过打坐。 开发什么呢? 首先,可以开发神通,也即所谓的特异功能。 譬如说,天眼,就是通过禅定改变了我们的眼部结构,虽然这种改变,并不是能看得到的物质结构的改变,而是在物质结构之外附加的一种眼部结构。 有了这个结构以后,就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力量,能看到普通人看不见的东西,比有了显微镜、望远镜等等还厉害,不但可以看到远处的东西,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细微物质,甚至可以看到过去与未来。 另外,打坐也可以改变不良脾气,解决生理上的一些问题。 譬如,八成的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倾向。 绝大多数的抑郁症,并不是吃不饱、穿不暖造成的,而是心理问题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身体有自愈的能力,通过药物,就可以让伤口愈合。 如果身体没有愈合的功能,则再多的药物,都无法愈合创伤。 同样,心灵的问题,也要通过心灵去解决。 有些很暴躁、很浮躁、很空虚、很悲伤的人在修禅以后,可以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开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同时,打坐还可以适当地减少烦恼,但我们要知道,通过这种方法,只能控制烦恼,而不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 因为这种打坐里面没有智慧,只是内心很平静而已。 禅定的具体训练方式:1、坐姿打坐的时候,身体的姿势很重要。 佛经里面,讲了身姿的七个要领。 对刚刚开始修行的人来说,内心与呼吸和身体的姿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姿势还是很重要的。 (2)数息法当我们坐好静下来以后,就全神贯注地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 呼吸不能刻意加快,也不能刻意调慢,保持正常、健康人的呼吸速度即可。 然后去数呼吸。 详见《慧灯之光》。 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以后,就不要再去想家庭、工作、生活等问题。 不追究过去,不迎接未来,一切杂念都放下,最好能达到前面讲的像是平静海面的状态。 如果实在不行,也必须要达到还没有产生海浪的比较平静的状态。 现在西方的很多心理学家与冥想者,都喜欢用佛教的数呼吸法。 虽然这也是一种思维,但用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却可以达到禅定的目标——通过思维去减少思维。 (三)一缘专注法在自己的前面放一个物体,一支笔、一个矿泉水瓶子、一粒米或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 两只眼睛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锁定在眼前的物体上,内心不起任何念头,让心静下来,这样保持几分钟。 刚开始的时候,或许我们只能保持五分钟,慢慢适应以后,就可以延长到十分钟、二十分钟等等。 (四)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平时我们这样静下来以后,虽然一开始心很平静,但过了几秒钟以后,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种细微的念头,一个波纹般的小幅度运动。 我们要尽量发现它,并立即控制它,要把波动的幅度减到最低。 当然,要想降到完全没有波动的光明状态,我们可能暂时还做不到,但至少应该让波动的幅度变得非常小。 静下来以后,会感到头脑非常清醒,思考任何事情,灵敏度都非常高。 用脑太多或压力很大的人,若能每天晚上保持几十分钟的静坐,完全可以过滤一天的疲劳,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好多企业界的人在打坐的状态当中,就发现了一些久而未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如果一静下来以后,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包括自己在内,都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东西,这是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感觉。 当体验到这种非常好的状态的时候,立即要停下来,不要再继续。 为什么不能继续? 因为如果再继续,过了两三秒以后,一定会产生杂念来扰乱这个状态。 所以要在杂念还没有来得及扰乱的时候,自己主动停下来,然后再继续打坐。 在这个基础上,修持佛教的一些修法,以及其他的禅定修法,就会容易得多。 回归光明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证悟,就必须投入。 除了佛菩萨的化身以外,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没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 因缘成熟的时候,不想来也要来,不想去的地方也要去。 但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学到了回归的办法,以后的人生方向该如何掌控,自己要怎么样去活,却把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千万要珍惜,不要错过这千劫难逢的机会! 发布时间:2013-12-18 02:25:1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