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家庭中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 内容: 有一些学佛的年轻同修向我说她想离婚。 她说:“先生不好、公婆不好,特别是公婆难处。 ”若她没学佛,我就不说;既是学佛人,就要知道,人与人的相处,无论相聚一小时、一天或一辈子也好,都是过去生中的业缘,如果没有缘,对面也不相逢。 既然有业缘,就得承受,即使恶缘也要忍受,难忍能忍。 面对境缘会难以忍受,是自己没有智慧,应当时时提醒自己,过失不在别人,而在自己。 深记六祖惠能大师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婆媳之间难相处,学佛的媳妇要反省“婆婆并没有过失,过失都在自己”,如果能常作如是想,这是真正行菩萨道。 时时改过自新,就能把过去生的怨结解开了。 若处处埋怨对方,老觉得都是对方的错,自己没有过失,心结越结越深,生生世世往返报复,冤冤相报何时了? 为何不趁此时将结解开? 有智慧的人能解开结,解开之后,从冤家的眷属变成法眷属,这多好! 真的是自度度他,这就是菩萨事业。 因此若遭遇到这样的环境,要懂得这是行菩萨道的好机缘。 修行并不是每天光念经、拜佛、敲着木鱼,那只是表面的样子而已;实质是在日常生活的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将无量劫来的恩恩怨怨化解,这才是真修行。 不但自己在此生要超越六道、十法界、往生净土不退成佛;也要将自己的冤家债主一个个唤醒,帮助他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的大慈悲心显露出来了,这些冤家债主就绝对能得度,因为他与你有缘。 佛在经上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只要有缘必定得度,无论善缘、恶缘都是有缘,所以都能度。 要是将一切错误都归罪于别人、归罪于外境,念念都觉得自己没有错,这是我们最大的过失,也是一生修学不能成功的病根、病源。 佛说,世间只有两种人没有过失:一是诸佛如来——即使等觉菩萨都还有过失,唯有诸佛如来没有过失。 另一种是凡夫、愚人——自己有满身的过失,他也不承认。 除此之外,谁没有过失? 因此,过失不在外面境界,而是在自己。 古德说“回头是岸”,能回过头来反省,这是觉悟、开悟了;反省之后,念念改过自新、努力向善,这是真修行。 佛法的真实利益,就在此地求,要真诚、要恭敬;“敬”是敬人、敬事、敬物、敬业。 诚敬心大,得的利益大;诚敬心小,得的利益小;没有诚敬,什么也得不到。 这就是印祖告诉我们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若是真诚、恭敬到极处,你就能全部得到,这就是宗门所谓的“明心见性”。 关注(微信号:yichan360)《无量寿经》上,佛教导我们“惠以众生真实利益”,教众生得真实利益,就是教众生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然后在事相上才真正能看破、放下。 “看破”是彻底明白,“放下”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才能过得自在、随缘,念佛就绝对得生净土。 (微信号:yichan360)知义法师开示:如何处理婆媳关系摘自:知义法师着《初机学佛决疑》问:我的婆婆待我很刻簿,无论怎样顺从,总是不讨好,师父有什麽办法使她对我好一点? 答: 六亲眷属,都是由宿世业力所成,绝不是偶然的。 地藏经业感品说:‘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鞑现受报。 ’可能过去生中你虐待了她,现在就来受报,这是很可能的事。 不管怎样,你把做媳妇的责任尽到就行,何必计较那些? 你只知道媳妇不好做,其实婆婆也很难当。 每个人由于宿世业力、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做事的观点就不一样,有了歧见,就有是非,无论如何,你是媳妇,必须孝顺公婆,勤劳家务,敦亲睦邻,节俭朴实,相夫尽礼,教子有方,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说他人长短。 万一遇有不如意的地方,也不能拉长着面孔,‘猴子不吃人,样子难看’,这样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以上各点如能切实做到,不但现在是个好媳妇,将来也是个好婆婆。 古今婆媳处不好的多得很,原因就是自私。 有的说我从前当媳妇好苦啊! 现在对你们这样宽厚,还不知足? 像这种观念,不合时宜。 好比说,她过去烧柴火煮饭,现在用电锅,不要媳妇上山砍柴,这是时代进步了,那里是宽厚? 有的嗔恨心重,认为以前受了多少苦,熬了几十年,才上阶有缺,当了婆婆,如果不好好的威风一下,太吃亏了。 还有一种人,对自己的女儿好得很,有好吃的媳妇别想,有难做的女儿没分。 这也构成婆媳不和的原因之一。 假若她能这样想,我的媳妇是别人的女儿,我的女儿是人家的媳妇,人家虐待她,我心里会难过,我虐待媳妇,别人也伤心。 所以说,不管家庭环境好坏,待遇一定要平等,这样彼此间的感情就融洽了。 现在有些年轻的媳妇也太不像话,因为有的在娘家懒惯了,好的不懂,坏的都会。 出去打扮的像活妖精,回家就是夜叉婆,也难怪婆婆生气。 要想婆媳处得好,双方必须拿出爱心来,倘能相信因果,持斋念佛,保证会使家庭幸福,生活美满。 释了幻法师开示:家庭中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在城市家庭,婆媳同居一处的情况较少;但在广大农村及乡缜,婆媳关系仍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环节。 家庭中最容易发生意见冲突的要算婆媳了,婆媳之间常常为了极小的事情而闹意见。 若要维持家庭间融融之乐,做婆媳的要公允,要宽恕;做媳妇的要理解,要忍让。 婆婆也是做过媳妇的,而媳妇将来也要做婆婆的。 做了婆婆,就不应该向媳妇故意寻错处。 若遇到媳妇有错误的地方,也应该和颜悦色的纠正她。 纠正的时候,不可当着他人的面前使她难堪。 佛陀指示我们,在纠正他人的过失时,要“屏相教诫”,就是要在没有旁人的地方去教诲。 儿媳间如果有一时的言语冲突,做尊长的最好不要牵入漩涡。 要防止由隔膜而生误会,婆婆待媳妇,要和待自己的女儿一样。 媳妇有不周到的地方,要退一步的想:“年轻人总有点不懂事的”。 这样处处原谅她,自然你亲我爱了。 此外对于媳妇媳家的父母兄弟,要表示亲热,切不可有藐视的态度。 做媳妇的要易位设想:“我将来也要做婆婆,假如将来有一个媳妇不称自己的心意,我将会觉得怎样呢? ”而且婆婆就是丈夫的母亲,当然要和自己的母亲一般,要尽心孝顺奉侍啊。 有些不知理的媳妇常因丈夫家贫穷,工作繁杂,以及人口多,衣食俭朴,而故意做出使人难堪的举动。 更有些仗看娘家的势力,轻慢公婆丈夫的。 这样的媳妇没有不使家庭决裂破碎的。 此外做媳妇的,若有懒惰、奢侈等不良习惯,也足以妨碍家庭的融洽,那都要痛自改正的。 丈夫要妥善处理母亲与妻子的纠纷,做儿子的(或丈夫)当母亲与妻子发生纠纷的时候,对于母亲和妻子应作个别谈话。 对母亲一方面应用诚恳的态度,了解情况,沟通安慰、请求原谅。 当母亲提起媳妇不好时,应该完全承认过错,使老人家出了口气,而觉得欢喜。 对于妻的方面,应该对她表同情,对她解释和安慰,用情爱消去她的怨恨;而且须使妻因情爱的感动,而孝敬尊长。 现在有些人结婚后,背了父母,只爱自己妻子,丢了父母,只疼自己的儿女;你何不将爱妻子的心肠,爱父母呢? 疼儿女的意思,疼父母呢? 古人云: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无有不孝。 父母有过,儿子当面斥非,背后议短者,此皆不善不孝。 我们只要记着:“要知亲恩,只看自己怎样养儿育女;要求子顺,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爹娘”。 这几句话就是了。 妙莲老和尚开示:如何使婆媳之间和睦相处? 媳妇要想:丈夫是婆婆辛苦培养大的,现在将儿子交给我,我应该感谢她才对;要将婆婆当成亲生母亲来孝敬。 做婆婆的也要想:人家也是辛苦把女儿栽培成人,嫁到我家来,帮我照应儿子,我也要感谢媳妇才是;要爱媳妇像爱女儿一样。 大家要互相感恩。 证严法师开示:婆媳之间摘自:《静思语》媳妇对师父说:“我对婆婆已经够好了,但是她仍对我不好。 ”师言:“婆婆对你不好是她的事。 但是对婆婆好是你的本分事。 要知道你的一举一动,晚辈都在看着、学着。 既然对婆婆已经好到九十九分,只差那一分,那就给她满分吧! ”公婆应该如何看待媳妇? 师言:“子女结婚,不是出嫁一个女儿,是多了一个儿子;不是取进一位媳妇,是多了一个女儿。 ”婆媳之间的相处之道。 师言:“对公婆好,使他心情好不生病,就是为人子媳的福:不顺公婆惹他生气生病,照顾看护哪样少得了你? 要互相祝福关怀。 到市场买菜,不要只想到孩子喜欢吃的东西,而没想到婆婆喜欢吃什么。 凡事要有一分恭敬心。 ”蔡礼旭老师讲:婆媳间因孩子的教育发生矛盾,怎么办? 问:我们的婆媳的关系不好不坏,总是为孩子的教育才会分歧。 他们以省钱为主,我以未来为主……蔡礼旭老师答:这个教育我们也不要操之过急。 当婆婆公公跟我们方式不一样的时候,有一点很重要,先理解他们还是为孩子好,有这样的心,慢慢地共识就可以达到。 假如只是在那里争我对他错,那这个问题会更大。 有一次有一位太太,她的儿子出现一个情况:她的婆婆煮了东西要给孩子吃,孩子正在跟母亲讲话。 结果孩子跟奶奶说:“你别吵。 ”讲了不恭敬的话,然后母亲马上让儿子给奶奶道歉,说:“你怎么可以跟奶奶讲这个话。 ”结果这个奶奶说:“天气这么热,道什么歉啊? 赶快下来吃东西吧。 ”当下婆婆不理解媳妇是在教育孩子,结果就看到孩子僵在那里不道歉。 这个母亲马上走到婆婆面前:“婆婆对不起,是我不对,我没有把孩子教育好,对你不恭敬。 ”当这个母亲道歉鞠躬下去,她孩子的眼泪掉下来,惭愧。 可是你看当下婆婆可以理解到媳妇的用心,她这个躬鞠下去,婆媳之间就比较融洽。 蔡礼旭老师:面对另一半的父母要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去奉今天我们感恩父母,我们也感恩另外一半的父母。 所以面对另外一半的父母,就当作自己亲生父母一样地去爱护、去奉养。 该买什么,看到公公、婆婆,看到岳父、岳母的需要,主动地去买。 比方说先生可能工作忙,结果把公公的生日忘记了,这个时候太太先买了公公需要的礼物,然后在那一天问先生,今天什么日子,你知不知道? 先生说,什么日子? 妻子说,今天是你父亲生日。 这个时候先生马上,哎哟! 我怎么都忘了! 太太马上说,不要紧,东西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好,来,你赶快拿去孝敬父亲。 大家想想,当她的先生拿着这个礼物走过去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你们的表情都很无辜的样子,显然没什么经验。 这个大家不要说,反正我还没结婚。 同样的,当父亲忙了忘记了爷爷的生日,奶奶的生日,这个时候我们当孙子的,当孩子的,都能提醒得到,爸,礼物我已经帮您买好了,您赶快拿去给爷爷吧。 那爸爸一定觉得这个儿子真贴心、真欣慰,都能够去时时看到家庭里人的需要,适当的关怀,这个和谐、和乐当下就现前了。 而当这个先生拿着礼物要去给自己的父亲的时候,他会觉得,我这一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是哪一件事? 就是娶了这么好的太太,然后当真的把礼物拿给父亲了,老人家很高兴,哎呀,儿子,你真孝顺。 儿子有点腼腆,笑着说,爸,这是媳妇想到的,买给你的。 这个爸爸更高兴。 俗话说,“儿子孝还不如媳妇孝”。 有个老先生去看病,他的儿媳妇跟着他去,结果儿媳妇怕听漏了医生的叮咛,所以非常仔细地询问,医生也是一一告诉这个儿媳妇。 结果就在这个对应的过程当中,旁边看病的老人看到这么细心的年轻人在那里,为自己的父亲了解、关怀,所以就在旁边笑着说,哎呀,老先生,你的女儿真孝顺。 结果老先生马上笑得很灿烂,对着大家说,她不是我女儿,她是我儿媳妇。 所以儿媳妇孝比儿子孝,更让老人欣慰。 释清净法师:你的儿子叛逆、不听话,是因为你不孝婆婆的恶报一次,在一个寺院讲课,休息时,一位女居士问:我儿子上高三了,很不听话,不爱学习,我批评他一句,他就恶狠狠地顶我十句,不管当着什么人的面,让我很下不了台,搞得我现在都怕看到儿子。 师父,你说我念哪个咒子让我儿子就能听话? 清净说:你念“孝养父母咒”就可以了。 居士连忙问:这个咒怎么念,师父快教我? 清净问:你学佛几年了? 居士说:三年了。 清净问:你相信因果报应吗? 居士说:相信。 清净说:因缘果报是佛教的基本理念,所谓“如是因,如是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孩子不听话,让你生烦恼,这是你正在承受的“果报”,以此推论,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因”造成的? 居士说:难道是我不听话惹父母生气造成的? 可我和父母关系一直很融洽,没有什么问题。 清净问:和公婆关系如何呢? 居士脸红了:我和婆婆关系和不来,好几年不上门不说话了。 清净说:问题就在这里。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你作为晚辈和公婆冷战,令公婆伤心烦恼,你必然收获来自晚辈带给你的伤心烦恼。 这就是因果报应,属自然法则,任何人都要遵循这个法则。 居士问:那怎么就能让儿子变好呢? 清净说:回到家向公婆磕头认错,沉痛忏悔,从此作个孝顺媳妇,恶因改变了,儿子就改变了。 居士说:我婆婆为人毛病很多,很难相处,我不能向她认错,更不会给她磕头。 清净说:那也可以。 现在你儿子惹你伤心烦恼,你放心,他会得报应的,他的儿子也会如此对他,他儿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也会如此,以此类推,你们家族可能因为你的行为要代代出逆子。 居士紧张了:有这么严重吗? 清净说:你既然相信因果,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会不会这样。 佛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涅盘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居士沉默了。 清净说:父母于我们的浩瀚恩德,无与伦比,抚育子女的艰难辛酸,唯天地乃知。 公婆把辛苦养大的宝贝儿子送给你做老公,让你有了一个家,为你撑起一片天,你们花前月下浪漫,父母独守空房垂泪。 你不知感恩报恩,还抱怨不休,搞得公婆伤心,丈夫为难,儿子忤逆,家族蒙羞。 因为你与父母不和,自此代代不和,如果就家族来说,你是家族的罪人;就民族来说,你是民族的罪人。 居士继续沉默。 清净说:你天天诵经念佛,四处朝拜,却不知父母就是家中佛;你对放生的鱼鸟充满慈悲柔情,对公婆却横眉冷对;你走街串巷不辞劳苦积极参加慈善救助活动,对父母却几年不上门不过问。 你自称是行菩萨道的佛弟子时,是否心中有愧? 你力劝自己的同事一起学佛时把佛法说得天花乱坠,回到家面对处处冲撞你的儿子却束手无策。 你逢年过节买来礼品送到家中献给父母,却阻止丈夫看望他的亲生父母;你向丈夫和儿子灌输婆婆的坏话,挑拨人家母子关系,攀比兄弟妯娌,搅乱和美家庭。 你忏悔吧,趁公婆还健在,还来得及。 居士泪流满面,长跪不起,发愿回家就给公婆磕头认错。 寂静法师开示:她感觉自己没有什么错,我就知道她必死无疑记得大约06年,一个居士给我介绍了一位得乳腺癌的女性,希望我用佛法帮助一下。 当时她手术后在青岛海边疗养,情况比较不好。 我便打电话向她了解生病的情况。 我问,你在生病以前发生什么重大的情绪状况没有? 比如夫妻、婆媳、母子、婚外情等? 她回答我,在生病的前一个月,由于婆婆生病,丈夫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婆婆的身上,对自己关怀少了。 她就跟丈夫闹起来矛盾,反对丈夫对他的妈妈所投入的精力,夫妻吵架,关系比较严峻……我就告诉她,这个病的症结就在这里。 有两个:直接的表现为夫妻关系问题,间接表达出来的就是不孝。 地藏经上说,不孝父母得天诛地灭的果报。 所以我建议她亲自给丈夫认错,给婆婆忏悔,这样有利于她病体的康复。 她说她在青岛,不方便这样做。 我说那就打电话吧! 她吱吱唔唔,没有答应。 说自己想想再说。 其实她过去没有接触过佛法,我感觉她对我所说也没有太多的认可。 又一次电话中,我问起她忏悔和认错的事。 她回答我做不下去。 因为她没感觉自己有什么错。 我听完,就知道她是必死无疑了。 确实也是这样,几个月后她就这样带着她的不满与不孝去见阎王了。 从佛法讲,人心中有贪婪、仇恨、愚痴三种毒药,而她不是病死的,是被仇恨的毒药毒死的。 如果她懂得佛法,知道今天所讲的这些原理很科学。 如果她相信我所告诉她的,她也许不会死,至少绝对可以多活很久,绝对可以延寿! 。可是她的面子放不下让她拒绝了自己的生命。 她没有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活下来的理由。 或者,她没有给老天提供一个她活下来的理由。 所以,如果一个人寿命尽了,要想延寿,很简单。 就是给自己灵魂、给老天一个活下来的理由就可以了。 就好像一个职员要快被公司开除了,他要想留下继续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给公司一个合适的、足够感动公司让公司留下的理由就可了。 那怎么给呢? 这就是消灾延寿的超级秘密! 一是:彻底忏悔自己所有的过错。 有当事人的就当面忏悔。 二是:发誓不再为自己活了。 发誓只要自己活下来,只为佛法为众生而活,为爱一切生命而活,为救苦救难而活。 三是: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佛,生死交给佛,一心念佛报恩,求生极乐世界。 至此,无论什么灾难与恶病,绝对可以消除了! 附:九则古代婆媳关系典范故事孝篇【赵妇感火】元朝有个姓赵的孝顺媳妇。 是应城地方的人。 丈夫早已亡过了。 家里很是穷苦。 他就出去给人家帮工。 赚些钱来养活婆婆。 他遇着了好吃的东西。 一定带回家来给婆婆吃。 自己老是吃粗糙的饭。 他又想到婆婆年纪老了。 假使有个不测。 家里穷苦。 又那里去买棺木呢。 于是他就卖掉了第二个儿子。 把这个钱来买一口棺木。 放在家里。 有一天。 南邻一个不小心。 着了火。 这时候、风又大得很。 差不多就要延烧着赵家了。 他就赶紧扶着他婆婆逃出。 可是那口棺木太重了。 移他不动。 他就大哭着说。 可怜我卖去了儿子。 才买得来的棺木。 那一位帮着我抬出来呢。 这句话还没有说完。 忽然间、天上的风转了方向。 于是赵家才得保全了。 孝篇【储范织席】明朝时候。 燕王造**。 有个姓储名叫福的。 不肯跟他一同造**。 于是痛哭着不吃东西。 这样的尽忠死了。 他的老婆姓范。 很孝顺婆婆。 他哭丈夫的时候。 每每独自跑到山谷里去放声大哭。 因为恐怕婆婆听见了心里难过。 他的守节尽孝的行为。 邻舍个个称赞他不错。 家里非常穷苦。 差不多连生活费也不能够维持。 有一天、他到溪水边去洗衣。 看见溪旁边有席草生着。 就把他采下来。 织成了席子。 卖给别人。 把卖席子的钱来养活婆婆。 后来婆婆死了。 他就在坟旁边守墓。 年纪一直活到了八十几岁才死。 自从他死了以后。 那溪边的席草。 也不再生出来了。 孝篇【赵王辟疫】明朝有家姓赵的人家。 媳妇姓王。 他的公公和丈夫都出外了。 婆婆周氏听了小姑的谗言。 每每虐待他。 可是王氏一切顺受。 没有一句怨言。 恰巧有个女邻舍来给他的婆婆解劝解劝。 婆婆疑心是媳妇去叫他来的。 就把媳妇逐到他娘家去。 那里晓得恰巧瘟疫流行得很大。 婆婆和小姑。 都染着了很危险的病症。 亲戚们都怕传染。 不敢到赵家去问讯。 王氏得知婆婆小姑有了病。 连忙赶回来。 在灶前跪着。 割下了股肉。 煎了汤给病人吃。 忽然间听见鬼说。 孝顺媳妇头上有一丈高的红光。 有诸位神明保护。 我们快走快走。 以后就一点声息也没有了。 于是他婆婆的病。 也就好了起来。 孝篇【夏王糟糠】明朝夏诚明的妻子王氏。 是无锡地方种田人家的女子。 家里很穷苦。 又遇着了荒年。 偏偏丈夫出门去了。 王氏日夜很努力的纺着纱。 织着布。 竭力办了好的饭菜。 给公公婆婆吃。 自己就吃了米糠和野菜来点点饥。 有一天、他的婆婆偶然走到厨房里来。 看见王氏正在吃着野菜米糠。 不禁眼泪出来了。 后来王氏享寿到八十多岁。 去世的时候。 好好的并不觉得有病。 家里的人。 在梦里恍恍惚惚看见有打着旗、奏着乐的人。 来迎接了孝妇去的。 同里有个某贡生。 每逢走过王氏门口的时候。 必定在他的门外作着三个揖。 表示着恭敬的意思。 孝篇【吴冯感化】明朝吴子桂的妻子冯氏。 家里很穷苦。 他非常勤俭地奉养尊亲。 他的晚婆张氏。 常常要辱骂他。 可是冯氏依然很和气地听受骂声。 一点没有怨恨。 四邻妇女。 有要约伴来劝解他的婆婆。 冯氏把他们阻止了。 并且说。 婆婆的所以骂我。 是因为我不能够顺婆婆的意思。 现在你们倘若来劝解。 那是表示婆婆的错处。 那未免要犯了不孝的大罪名了。 吴子桂有两个弟弟。 已经都娶过亲了。 他的婆婆也很虐待他们。 那两个媳妇、就生了上吊寻死的念头。 冯氏委婉曲折的劝解了一番。 才把他们寻死的念头打消。 并且受了冯氏的感化。 也格外谨守妇道。 那位婆婆因此也渐渐悔悟了。 那两个媳妇。 为了冯氏有再生的恩德。 就把他当作母亲一样的看待。 孝篇【崔唐乳姑】唐朝有个山南西道节度使。 名叫崔琯。 他的曾祖母长孙夫人。 年纪很大。 嘴里的牙齿已经完全脱落了。 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 每天先梳好了头。 洗好了手。 就到堂前拜见了婆婆。 再上堂来给婆婆吃着自己的奶。 所以长孙夫人虽然没有牙齿。 不能够吃饭。 可是好几年来。 依旧是很康健的。 有一天、忽然生起病来。 于是家里老的小的。 都走到他的房里面去。 他就对大家说。 恨我没有东西。 可以报媳妇的恩。 但愿子子孙孙的媳妇。 个个像我媳妇一样的孝敬。 那就好了。 后来博陵地方姓崔的人。 做尚书做州郡官的。 有好几十个人。 论起天下做官的人家来。 总要推尊崔家是首屈一指的。 悌篇【陈王堂前】宋朝陈安节的妻子王氏。 供养翁姑。 非常孝顺。 又能够抚育孤儿。 救济同族。 所以乡里中人很敬重他。 都叫他为堂前。 就是慈爱母亲的意思。 从前王氏嫁到陈家来的时候。 小姑还很幼小。 王氏就教养着小姑。 到了成年。 添备了很丰厚的妆奁。 给他出嫁。 后来公公婆婆死了。 小姑回家。 要求分父母的遗产。 王氏就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给了小姑。 那知小姑的丈夫把拿了去的财物。 全数用光了。 王氏又买了田造了屋去安顿外甥。 并且教养着他。 后来外甥死了。 他又抚养教训外甥的儿子。 有几家亲眷穷得没有饭吃的。 王氏就拿出钱来教养他们。 给他们婚嫁。 受着王氏恩惠的。 竟有三四十个人。 后来他的子孙。 都能继承他的教训。 五代同居。 并且个个对父母很孝顺。 对兄弟很友爱。 在乾道年间。 表扬他的满门。 悌篇【少娣化嫂】宋朝时候。 有一个女子姓崔名少娣。 嫁到苏家去做媳妇。 他的丈夫弟兄共有五个。 已经娶了四个嫂嫂。 家庭里面很不和睦。 每天有拼命和争闹的事情发生。 崔氏初嫁到苏家来的时候。 人家都替他担忧。 可是崔少娣对待四位嫂嫂。 很有礼貌。 看到他们需要物件使用的时候。 每把自己所有的去送给他们。 婆婆差嫂嫂们去料理家务的时候。 崔少娣每每争先去做。 他说、我是来得最后的媳妇。 应该格外效劳的。 他在嫂嫂没有吃过以前。 不肯先吃。 他有时听到嫂嫂们的怨言。 少娣老是笑着。 一句话也不说。 有底下人到他那儿来搬弄是非的。 就用家法把他们打了。 有时年幼的侄儿。 把尿流在他的衣上。 他也一点没有可惜衣服的意思。 这样的做了一年多的媳妇。 四位嫂嫂都忏悔了。 大家说着。 五婶婶是个大贤大德的人。 我们比了他。 真不是人了。 于是大家都很和睦了。 信篇【陈妇一诺】汉朝时候。 有一个姓陈的孝妇。 是淮阳地方的人。 年纪十六岁的时候。 就出嫁了。 没有生得儿子。 他的丈夫应当出门从军去的时候。 托着陈孝妇奉养自己的母亲到老。 陈孝妇就一口答应了。 后来他的丈夫在外面死了、不得回来。 陈孝妇就纺纱织布。 奉养婆婆。 一些儿没有懈怠。 但是婆婆哀怜他年纪太轻。 将要把他另嫁。 陈孝妇说。 抛弃了托付的说话。 是没有信。 违背了死故的丈夫。 是没有义。 就要自杀。 他的婆婆怕起来。 就不敢再叫他嫁人了。 他就终身奉养婆婆。 他的婆婆活到八十四岁才死。 陈孝妇就卖了田地房屋来安葬婆婆。 汉文帝听得了。 就下了圣旨。 赏给他黄金四十斤。 发布时间:2014-11-10 08:28:4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