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种念佛入三昧 内容: 念佛有四种。 一实相念佛。 依实相理。 念法身佛。 法身清净。 犹若虚空。 遍一切处。 实无有相可得。 本无能念之心相。 亦无所念之佛相。 能所双亡。 心佛不二。 即心是佛。 即佛是心。 若念实相佛。 则无念而念。 念即无念。 一心不乱。 湛然常住。 是为理念。 云栖云、‘念空真念。 生入无生。 念佛即是念心。 生彼不离生此。 心佛众生一体。 中流两岸不居。 ’古德云、‘一句弥陀五十年。 分明掘地讨青天。 而今好个真消息。 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皆明理念工夫者也。 二观想念佛。 即观无量寿佛经所说。 因韦提希夫人。 生忤逆子。 名阿阇世。 随顺提婆达多恶友之教。 夺父王位。 囚闭其父。 频婆娑罗王。 于七重暗室之内。 制止群臣。 不得往见。 欲令饿毙。 夫人送酥蜜麸及葡萄浆。 与王饮食。 遂得不死。 至三七日。 阿阇世王问守者。 老王犹存否。 答曰尚在。 即问何人送食。 而得不死。 守者白言。 惟有夫人入宫。 及沙门目连富楼那二人。 常飞空而来。 为王说法。 故无法禁止。 阿阇世王。 闻言大怒。 于是提剑欲杀其母。 大臣月光及耆婆。 谏之不听。 遂拂袖而去。 于是世王惊惧不敢杀母。 乃将母闭于幽暗宫中。 不令得出。 韦提希悲泣雨泪。 遥向耆阇崛山。 顶礼释迦世尊。 佛即现身。 令其得见。 夫人恳切悲哀。 礼佛发愿。 来生不愿生此浊恶世界。 愿生清净佛国。 我佛即以神力。 普现十方清净佛国。 令其拣择。 愿生何国。 夫人乃拣西方极乐世界。 清净庄严。 愿生彼国。 佛即为说十六妙观。 依法界心。 观法界境。 以为求生之要。 然观法幽微。 修颇不易。 先观落日者。 所以标想西方。 而令向彼佛也。 次观水。 三观地。 四观树。 五观池。 六总观。 七华座。 八像观。 九佛身。 十观音。 十一势至。 十二普观。 十三杂观。 十四十五十六。 观上中下三辈。 九品往生。 令其舍劣而取胜也。 观行成就。 即得往生彼国。 三观像念佛。 即静坐观佛形像。 先观弥陀眉间白毫相光。 毫相观成。 渐次观佛面部。 以及全身。 观像功成。 即能随身所向。 皆得见佛。 相好庄严。 四持名念佛。 即佛说阿弥陀经。 所示执持名号之法。 不假参究。 不必观想。 不劳观像。 但一心称念阿弥陀佛。 万德洪名。 或加南无(译皈依)二字。 更可表示皈敬之意。 念佛之法。 贵在一心。 口念心念。 心口如一。 若口念心不念。 难成功效。 心念口不念。 此则无妨。 还要念念相续。 勿令间断。 果然精进不懈。 则极乐世界。 七宝池中。 莲蕊日益增大。 莲花日见光荣。 这个莲蕊虽是无情之物。 而有感应冥符之妙。 此方众生发心念佛之时。 西方莲蕊当即标名。 勤惰才分。 荣枯立见。 还有胜劣分明之妙。 功行浅深。 品分高下。 无量往生。 不相错谬。 命终往生。 即生此华。 此华乃脱凡壳之灵宫。 安慧命之神宅。 古云、‘他年净土莲开日。 忆得娑婆念佛时。 ’念佛之法。 易则甚易。 几岁孩童。 一教便会。 并没有甚么奥妙。 难则诚难。 八十老僧。 尚念不好。 未得一心不乱。 工夫总未成功。 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 殊多不信。 以为修行。 必须有秘奥玄妙之法。 修之方能获益。 是以近来多有向修净土僧俗。 舍念佛而修密宗者。 殊不知净密同功。 净土则清净三业。 密宗则三密相应。 实乃异途同归。 何必舍此取彼。 余生平本无门户之见。 初学禅宗。 后则兼修净土。 深知禅净同功。 先学天台。 后学贤首。 乃知台贤一致。 始学性宗。 继学相宗。 了知性相不二。 今对密教。 亦极信仰。 固知显教是佛所说。 密教亦佛所说。 我佛观众生之机。 应得显益者。 为说显教。 应得密益者。 为说密教。 显密虽殊。 同为对机应病之法药。 故对显密。 同一信仰。 念佛一法。 切切不可看轻。 乃是最简单。 最圆妙。 之无上法门。 可谓大陀罗尼(译大总持)门。 能总一切法。 能持无量义。 释迦说法四十九年。 不出经律论三藏。 三藏所诠。 即是戒定慧。 三无漏学。 经为定学藏。 律为戒学藏。 论为慧学藏。 一句弥陀名号。 一心称念。 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学。 其圆妙为何如耶。 念佛何以能具戒学。 楞严经云。 ‘所谓摄心为戒。 由戒生定。 因定发慧。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而念佛正是摄心之法。 佛知众生。 第六意识妄想心。 念念攀缘。 六尘境界。 多诸散乱。 如妄心攀色尘之缘。 而起贪嗔痴之惑。 造杀盗淫等业。 毁诸戒律。 攀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缘。 亦复如是。 佛教众生。 称念佛名。 即是以念佛之正念。 止息攀缘之妄念。 倘妄心攀色尘之缘。 即专念阿弥陀佛。 净念相继。 自不随色尘所转。 摄归念佛之正念矣。 攀声尘等缘。 一一如是。 自然不至破戒作恶。 妄心如马。 六尘如六条马路。 佛号如马缰。 念佛者。 如御马之人。 其马欲向各马路奔驰时。 其缰在手。 即把勒回。 既不攀缘。 妄念自无。 不至犯戒。 即是以念佛摄心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与佛相应。 诸念当然不起。 意业便得清净。 则众戒自然具足。 身口二戒。 亦由意业所起。 身业作杀盗淫。 乃是意业所驱使。 意业不想杀盗淫。 身业自不至犯戒。 口业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亦是意言所发现。 意业不想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 口业亦不至犯戒。 故念佛称为净业法门。 一念佛名。 能净三业。 此岂不是念佛。 具足戒学之明证也。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 弥陀经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 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 ’不乱即是定。 此乃万世持名念佛。 从出之大原。 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 亦即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一心者。 专一其心。 纯一无杂。 不乱者。 湛然寂静。 而不动乱。 既得一心。 自然不乱。 果能不乱。 才是一心。 念佛念至一心不乱。 其定力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 正以众生之心。 多随境转。 从朝至暮。 从年竟岁。 从生至死。 都是对境生心。 念念分别。 起灭不停。 纷乱无绪。 例如眼根见色。 无论是好是丑。 则被色动。 耳根闻声。 无论是赞是谤。 则被声动。 鼻根嗅气。 无论是香是臭。 则被气动。 舌根尝味。 无论是美是恶。 则被味动。 身根对触。 无论是违是顺。 则被触动。 意根缘法。 无论合意不合意。 则被法动。 故佛教人一心念佛。 不起妄念。 不为境动。 如果专念于佛。 心不攀外境之缘。 净念相继。 则六根都摄如如不动。 即入三摩地(译正定)矣。 或问念佛。 如何可以不为境动。 答曰、念佛之时。 其心归一。 心念于佛。 佛不离心。 六根虽是对境。 而不攀缘。 自然不为境动。 所谓百花丛里过。 叶叶不沾裳。 我身如佛殿。 六根如六门。 念佛之心。 如殿中人。 佛即殿中佛。 其人在殿中。 瞻仰恋慕于佛。 一心专注不散。 则虽六门洞开。 门外所有种种境界。 浑然不见、不闻、不知、不觉。 念佛亦复如是。 念得心空境寂。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分别不生。 如古德云。 ‘铁牛那怕狮子吼。 恰似木人看花鸟。 但自无心于万物。 何妨万物常围绕。 ’自然不被境动矣。 又一心不乱。 即念佛三昧功成。 三昧是印度语。 译为正定。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 即得正定。 如成具光明定意经云。 ‘空闲寂寞。 而一其心。 在众烦恼。 而一其心。 乃至褒讪利失。 善恶等处。 而一其心。 ’念佛能得一心。 此岂不是念佛。 具足定学之明证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学。 一切众生。 本来是佛。 具有佛慧。 昔日世尊。 于菩提树下。 腊月八日。 夜睹明星。 忽然悟道。 三叹奇哉。 ‘一切众生。 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执著。 不能证得。 若离妄想。 则无师智。 自然智。 一切显现。 ’世尊亲见此理。 欲令众生。 证入佛慧。 故教人持名念佛。 即是离妄想。 得智慧之妙法也。 众生虽具佛慧。 奈为无始一念无明所误。 从迷积迷。 以历尘劫。 无量妄想烦恼。 障蔽自心。 以致本有佛慧。 不得现前。 喻如净镜。 本具光明。 而为尘垢所障。 净光隐没。 众生之心如净镜。 本具佛慧。 如镜中本有光明。 粗细妄想烦恼。 如所有尘垢。 镜上尘垢。 须假擦磨之功。 而得清净。 心中妄想烦恼。 必仗念佛之力。 可以断除。 佛之教人称念佛名。 即授以擦磨心镜。 断除妄想烦恼之法。 行、住、坐、卧。 不离一句佛号。 念兹在兹。 无有间断。 则妄想自离。 而佛慧自发。 此即念佛。 能发慧学之功用。 念佛三昧。 又名一行三昧。 文殊般若经云。 ‘佛告文殊。 欲入一行三昧者。 应处空闲。 舍诸乱意。 不取相貌。 系心一佛。 专称名字。 随彼方所。 端身正向。 (向西方)能于一佛。 念念相继。 即是念中。 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念一佛功德。 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 阿难所闻说法。 犹住量数。 若得一行三昧。 诸经法门。 一切分别。 皆悉了知。 昼夜宣说。 智慧辩才。 终不断绝。 ’此岂非念佛具足慧学之明证耶。 发布时间:2013-12-16 10:47:2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