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界法师:整个菩萨道的修学,最后得到三种智慧 内容: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着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菩萨做了这么多的修学,其实最终就是成就三种智慧:一个是后得智,一个是根本智,一个是加行智。 第一个,后得智,就是菩萨的善巧。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 菩萨对于已经善根成熟的众生,就不是教他修人天乘了(造善成就安乐果报而已),要跟他讲到一种出世的解脱之法。 那么出世的解脱之法,怎么宣说呢? 就是说寂灭法,其中有两种寂灭法。 我们前面也说过了,一个人放不下,有两种情况:有的人放不下子女,放不下家庭,结果他往生产生障碍。 面对这样的众生,你怎么办呢? 如果他放不下,这当中有很严重的贪爱执取,那你要下重药。 要讲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就是带有苦谛的空性,就是灭色取空,断灭性的空法。 因为这个人他有坚固的贪爱,所以你要用苦谛的空性来对治他。 有些人他放不下,只是来自于责任感。 他其实对子女没有贪爱,他是责任感而已。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讲缘起性空,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人生就是因缘的开合,你其实得不到什么结果。 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真正的结果。 所以,他这种执着是来自于贪爱,还是来自于责任感,你先判断。 所谓种种教诏,就是你要透过判断,然后再跟他讲不同的寂灭法。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根本智。 度化众生以后回到佛堂,我们怎么办呢?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 我们自己修止观的时候,是观诸法性,无有二相。 这个法性就是二空真如,也就是一念的自性清净心。 其实,我们要在空性跟缘起当中抓到一个平衡点,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碍性空,它是没有对立的。 就像虚空,它本身没有相状,但是它能够包容一切的相状。 就是,菩萨对于真空跟妙有,你要想办法抓到平衡点,这是你的根本智,就是安住一念心性,观照即空即假即中。 第三个,加行智。 又见佛子,心无所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当我们走出佛堂、修学六度万行的时候,就是无所得。 我们前面说过,其实你说权位的菩萨内心真的无所得吗? 未必。 他是对人天果报无所得、对涅槃无所得。 我今发心,不为人天福报,二乘涅槃,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是微细的有所得。 只是他这个有所得是追求佛道,所以我们也认为他是无所得,至少他不求人天果报、不求涅槃。 也就是说,前面的权教菩萨是放弃了因缘果报的回馈我布施,我不求因缘回馈我富贵;我持戒,我也不求因缘给我尊贵的果报;我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以此妙慧,求无上道,他是用功德来转换无上菩提,是这个概念。 整个菩萨道的修学,到最后收尾到三种智慧:后得智、根本智跟加行智。 所以你看菩萨是这样子:他一开始是开出六度的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他一个一个慢慢修学;他六度走过以后,你看这个菩萨,越到晚年他的心是越往内收摄。 其实,收到最后他得到什么? 就得到一念中道的智慧。 就这样子。 一开始是一心万行,到晚年的时候,你看一个人到晚年他的心越来越收摄,最后是万行一心,收归到一心真如的智慧。 《妙法莲华经》 发布时间:2025-01-21 06:24:1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