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基础:要了知自己的根器来修行 内容: 根器,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 “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 学佛刚入门,一般不建议看太多开示。 许多开示,都是祖师大德针对不同根基,讲不同的话。 根器不同,开示的也不同。 如果是下根器的人,把上根器的话拿来用,那就会害了自己。 有个公案:问:什么是修行? 答:饥来吃饭,困来则眠。 这是开悟者的境界。 如果没有开悟,也说这个话。 那问一句:猪也是一样饥来吃饭,困来则眠。 那你说,和猪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到什么境界,我们只能讲什么话,这叫老实。 再比如,德山禅师晚年时开悟后,就说“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 ”这是开悟后的话。 那没有开悟前,他讲什么呢? 他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今身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没有开悟前,他的行持都是谦卑,小心翼翼的。 不敢开口说大话。 这是祖师大德的行持。 如果学佛后,就会偷懒。 偷懒时,就说自己不执著。 这就是自作聪明,小聪明。 没有达到不执著境界,却说不执著,这也是小聪明。 古人说,知见要高,要深远,但是行持要谦卑,谨慎。 修行中,有两个境界,一个是有学,一个是无学。 还没有到达无学阶段,就要好好践行有学。 那就是在事相上的行持。 实际上,真正开悟的人,会越注重行持,越谦卑。 会在拜佛、诵经、打坐,还有培养福报等事相上的修持功夫。 有的人说,我不执着拜佛,诵经,不执著培养人天福报。 其实啊,这有些自欺欺人了。 圣人才会不执著,凡夫还是执着一下吧。 否则所有的不执著,都是偷懒的理由。 看过百年虚云的电视剧都知道,虚云当年在山洞闭关六年。 这六年都在做什么呢? 看了虚云年谱后才知道,他在山洞礼拜万佛忏,每天拜忏。 虚云在没有开悟前,也是到处参学,打坐。 甚至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花费三年时间。 可以说经历了许多苦难。 所以不能给自己偷懒的借口,说不执著。 刚学佛时,就要执着一些。 拜佛,拜经,培养福报等事相上要努力去做。 不执著是圣人的境界,我做不到,我福智才不够,我还是得把自己修的福智庄严一些。 这也是我的执着。 大家都不执著了,佛法也就灭了,佛法能保存,都是祖师大德用生命去保护下来的,这也是一种执着。 发布时间:2024-11-28 10:37:4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