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前供灯的十种功德 内容: 一、照世如灯。 供灯者生生世世如同世间的明灯,转生为人也是人中之王,就像上师如意宝一样,慧灯照亮整个世界。 二、肉眼不坏。 供灯者肉眼非常明亮,不会变成盲人,也不会成近视眼。 三、得于天眼。 供灯者将来会获得五眼中的天眼。 四、善恶智能。 能辨别善法和恶法,懂得一切因果取舍。 现在世间上许多人极为盲目,不知善恶取舍,而供灯者的智慧超越其他人。 五、灭除大暗。 具有超胜的智慧,能灭除自他相续中的一切愚痴黑暗。 六、得智能明。 自己的智慧超群众人,不受外界的各种诱惑,有辨别取舍的能力。 七、不在暗处。 生生世世不会转生在邪见或者黑暗的地方,住于光明的殊胜之地。 八、具大福报。 转生为具有大福报的众生。 九、命终生天。 命终后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转生天界。 而供灯的话,生生世世不会转生到这种家庭中。 十、速证涅盘。 很快的时间中能证得圣者的果位。 《佛说施灯功德经》中说:“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唯有如来乃能了知。 ”人死了以后,务必要在尸体旁放一盏灯或七盏灯,这样亡者会获得解脱。 灯明为佛教的六种供品之一,其它如水、涂香、花、饮食、烧香,取之配以六度,则水表布施,涂香表持戒,花表忍辱,饮食表禅定,灯明表智慧,烧香表精进。 从古至今,花、香、灯火仍为最通常之供物。 灯明,即灯火之明,简称“灯”,指供奉于佛前的灯火,有油灯、烛灯灯类。 灯烛大多放在灯台、烛台或灯笼中。 另有不分昼夜长燃之灯,称为“长明灯”。 点燃众多灯用于供养佛菩萨的法会,称为“万灯会”。 佛教认为,人生一世,就像处于暗室之中,充满黑暗与痛苦,要想摆脱诸种痛苦,只有“修仁好德”,而能够修仁好德的,就是破除黑暗的那盏明灯。 所以,佛门中有句话叫“一灯能除千室暗,一智能除万年愚”。 佛教也因此将灯明作为供奉于佛菩萨前的六供物之一。 佛教使用灯明的缘起,据《四分律》记载,因为当时诸比丘所居之室,都存在幽暗之患,所以,佛陀允许点燃灯烛,需要油就给油,需要炷就给炷,需要灯盏就给灯盏。 诸比丘还请问佛陀,应该把灯放在哪里? 佛陀回答说,可以放在床角的瓶子上,如果放在墙壁间,就要防止虫蚁偷食;如果灯昏暗欲灭,就需要提一提灯炷;如果怕弄污手,也可以用灯箸挑拨炷芯,又因为箸容易燃烧,所以允许使用铁质的灯箸。 在此记述中,佛陀对允许使用灯火照明僧房以及放置灯火的处所等都作了详细的说明。 佛经中对灯火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燃灯时,应该先点燃舍利、佛像前的灯,再点燃侧灯。 坐禅时,要先点燃禅坊中的灯,点燃之前,先启告众僧。 然后,再依次点燃经行道处、阁道端处的灯。 如果灯油足够用,厕灯应该昼夜不熄。 佛教中灯,按用途说,分为生活用灯和供养佛菩萨用灯。 供养灯又有礼拜、诵经用的一般灯明和庄严佛堂用的长明灯两种。 按所燃烧的质料来分,有脂、膏、酥、油、漆、蜡、明珠七种质料的灯。 古时代的“灯”,都是用“盏”盛油,投“炷”点火的油灯。 灯盏的质料,是用金、银、赤铜、瓷、瓦等物做的。 灯炷(灯心)则是用白花、新布、或新净的布缕、线索等物做的。 灯盏的形状:有碗式的、盘式的。 有长方形炉式的、有鼎式的、有勺子式的。 有平底的、有脚的、有高柱的。 这些都是“座灯”之类。 油灯所用的油料,有动物油、植物油、矿物油,种类名目很多。 除了普通的油灯,佛门中有一种长明灯,又叫“常明灯”、“续明灯”“无尽灯”,是佛前不分昼夜常燃之灯,有庄严佛像和佛堂的功用。 据《五百问》记载,有比丘问:延续佛前光明之灯,在白昼可以熄灭吗? 回答说:“不可,若熄灭就犯了毁灭罪。 ”《观心论》说:“长明灯者,正觉心也。 ”也就是用灯比喻觉悟智慧的开明了然。 所以一切寻求解脱的众生,“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光常燃”。 像这样的觉灯,能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转而求得开悟,即“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明,终无尽故”,所以叫长明。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真可,曾专门为长明灯写过一首诗,题为《琉璃灯》:“谁把冰轮掷下方,老僧拈取挂虚堂。 升沉虽复凭他力,内外从来本白光。 未点金容犹冷淡,才燃宝座愈辉煌。 莫将龙烛堪相比,不照人王照法王。 ”真可禅师以冰清玉洁的明月比喻长明灯,不论升沉变迁,灯自身洁白光亮,通体透明的本质却不会随之改变,并以其辉光把“金容宝座”照耀得璀璨辉煌。 “龙烛”虽华艳高贵,却只配照人王;琉璃灯素雅皓洁,才堪照“法王”。 现代寺院中所用供佛的灯除了传统的油灯之外,还采用蜡烛点灯供佛,以及使用各种色泽的电灯供佛。 在以油灯和蜡烛供佛之后,若要熄灭灯时,不可用嘴吹和扇挥,也不可用襟扑,应该从烧焦的灯炷折熄下去。 以灯供佛有很大的功德。 据经典中说:若在佛塔、佛寺、佛像、以及经卷之间,燃灯供养,有很大的功德。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若人奉施灯明,能有十种功德:一者照世如灯;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三者得天眼通;四者于善恶法,得善智慧;五者灭除大暗;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转世间,常离暗处;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盘。 ”据《佛说施灯功德经》云:“若有众生于佛塔庙,施灯明者,得于四种可乐之法。 何等为四,一者色身,二者资财,三者大善,四者智慧。 ”也就是说,点灯供佛的人,可以获得相貌庄严、资财充足,具备善根和大智慧。 《菩萨本行经》中也记载说,阇那谢梨王为闻法,在身上点燃千灯,以求无上正真之道。 又如《增一阿含经》中记载,灯光如来在过去世为长老比丘时,用烛火麻油日日供养宝藏如来,因而得成佛之授记。 对于以灯供佛的功德,在佛教中有则着名的“贫女供灯”的故事:故事说,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个贫穷而孤独的女人名叫难陀,以乞讨为生。 难陀经常看到国王、臣民不论大小都供养佛和僧众,心想:“因我前世罪业深重,今生才这样贫贱,虽然遇到了福田,却没有资财可供养。 ”想到这些,难陀不觉悲上心头,自责悔恨,感伤不已。 难陀希望能得到少许的钱物供养佛,结果乞讨了一整天,只得到了一个钱。 她就拿着钱到油店,想用来买油。 店主问她:“拿一个钱买油,只能买到一点点,你作甚么用呢? ”难陀把心中的想法都告诉了他。 店主心生怜悯,给了她双倍的油,足够供一盏灯。 难陀非常高兴,来到精舍,将灯供养给世尊。 她把灯放在佛前的众灯之中,并发愿:“我今贫穷,除了这盏小灯,我没有甚么可供养佛的,但我希望以此供养的功德,将来能够得到智慧之灯,灭除众生的无明黑暗,引导他们觉悟。 ”一夜过去了,其它的灯都熄灭了,只有贫女所供养的灯还在燃烧。 第二天,正是目犍连尊者值日,他看天色已经拂晓,便来到殿中收拾灯盏,看见难陀供养的这盏灯明亮地燃着,而且灯油和灯芯都没有丝毫减损,同新点燃的灯一样。 心想:“白天点灯没甚么用,不如先把灯熄灭,到晚上再点。 ”他就举手扇灯,灯依旧燃烧,没有熄灭。 又用衣扇,还是明亮如故。 这时,佛陀看到目犍连的举动,便对他说道:“这盏油灯不是你能熄灭的,就算用四大海的水灌注或是强风狂吹,也无法熄灭,因为这是发大菩提心之人所布施。 ”佛陀说完此话,正好难陀再次来礼拜佛陀,佛陀便对她说:“你将于来世二阿僧只劫,得以成佛,佛号为灯光。 ”难陀得到佛陀的授记后,内心非常欢喜,并且立刻向佛陀请求出家,佛陀也允许她的请求,让她成为僧团的一员。 在佛教中,灯代表光明和智慧,意即提醒世人要追求智慧,以去除愚痴。 以灯供佛,隐含着以灯破暗、象征以智能除惑的深义。 《新华严经》卷第七十八说:“善男子! 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大般涅盘经》中说:“烦恼暗故众生不见大智,如来以善方便燃智慧灯,令诸菩萨得见涅盘、常乐我净。 ”佛教还把佛法之脉称为“法灯”,师父传法于弟子,称为“传灯”;承续法脉,称为“续灯”;灯灯相传,延续不绝,亘千古光明灿烂,称为“无尽灯”。 《新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就记有善财燃法灯,以信为炷,慈悲为油,念为器、功德为光,灭除三毒之害。 宋朝高僧普济禅师根据佛法之灯代代相传的含义,写成了着名的《五灯会元》一书。 在寺院中点灯,还有一种共修的意义,点灯就是在庄严道场,令众生生起敬仰之心,而点灯又象征光明和智慧,能除黑暗的烦恼。 因此,近年来,许多寺院都会应信徒的要求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举办灯供法会。 按照佛教的说法,在新的一年里燃灯供佛,有照耀前途之意。 祈求佛菩萨加持新的一年平安顺利,再加上人们在新年时,都希望未来能有个光明的开始,为了满足这样的心情,于是便向佛教寻求能祝福来年的祈愿仪式。 尤其是在新春阖家团圆时,将到寺院点灯当成全家共同参与的新春活动,别有一番凝聚和乐的气氛。 佛教的点灯,尚有以供养诸佛菩萨,来培养内在的供养心与恭敬心,同时也希望藉由灯的象征意义,来激励自己能够精进不懈、破除内心的无明黑暗。 佛教鼓励人们点光明灯的原因,除了祈福之外,主要是希望人们能够发善心、立善愿,进而接触佛法,为自己积聚觉悟成佛的资粮,这样才是真正的消灾解厄、转运得福。 其实,燃灯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点一盏油灯献给诸佛菩萨,借着点灯的形式,让自己内在的愿望,藉由供养佛前的灯,受到佛陀的护佑,藉光亮扫除我们生命的愚暗,提醒自己时时关照自身,进而产生行为动力。 发布时间:2024-11-28 10:25:5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