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仁清法师:众生的根性 内容: 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是根据不同根性的众生,由不同的因缘缘起,而从自性当中流露的真实的东西。 一切的佛法都是正确的。 而不像有人说,某一部经典讲对了,某一部经典讲错了。 如果我们认为佛讲的哪一部经典没有正确,或者我们看不懂,是说明了我们的业障重,我们自己尚未理解如来的真实含义,这是我们个人的问题,不是佛经的问题。 这个理念大家一定要有。 佛陀在经上,实际上讲经说法就是针对不同根性,说了不同的法。 对于根性呢,一般情况我们可以分为五种。 众生的根性之人乘第一种就是「人乘」。 就是乘啊,乘法的那个乘啊。 我们这里念‘乘’sheng‘人乘’就是乘「五戒」之行法而生于人间。 古代也是有这种人。 你说:“你成佛吧。 ”他可能不信,成佛是别人的事,成佛是干什么,不懂,也不理解,他没有信心。 包括我们现在也有人这么说:“我是想来世再做个好人”。 干什么呢? 他的想法是这样的:“我好好孝敬我妈。 ”人乘的思想,“来世再做个好人。 ”干什么呢? “我再找到我的那个媳妇,组织个和睦的家庭。 ”有没有这个情况? 山盟海誓,指月为婚:“石头也炸了,我们也不分。 ”领了结婚证第二天:“走,离婚去。 ”是不是啊,一个为情所动啊“来世咱们再相遇,还是那样谈。 ”老调长谈啊,是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当我们没有认识到佛法,或者没有那种根性和福报的时候,可能就是,他仅仅是一个人乘的根性,人乘的理念,人乘的根性、理念,那是个知见问题。 还有一种行法也是直接得人身的正因。 就是乘五戒之行法。 乘五戒之行法也就是说,我们受三皈受五戒,持住五戒,其他的什么也不做。 也不念佛求往生,也没有大菩提心,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成佛。 可能这时候他死了以后,因为这个功德和因缘,可能就得人身了。 那时候真能得人身,至于他找到找不到他那个媳妇,那就很难说了。 他能得人身了,但是他那个媳妇没得,就不好找了。 看过《再世情缘》没有? 玉林国师? 除非跟那个玉林国师一样,像他跟他那个媳妇碰到一块。 两个人一见,不行了,不行了。 这个不行了是怎么来的呢? 哎呀,愿力啊。 以前嘛他们两个人就死去活来的喊,“来世我还找你。 ”他也说“来世我再找你。 ”一定找,你看吧,找了。 乘五戒之行法而得人身,这是一种,人乘。 众生的根性之天乘还有一种「天乘」,就是我想升天。 民间的那个升天就是供玉皇大帝。 杀个鸡:“玉皇大帝你吃,死了我去你那里。 ”杀个鱼也是。 每年过年啊,往往都是这样。 “好好伺候玉皇大帝,好好的供养玉皇大帝”,那个意思就是我们就能够升天了。 “去了以后玉皇大帝认识了”。 玉皇大帝说了:“啊! 你来了,那次你炖的那个鸡不太烂。 ”是不是,认识嘛,是吧? 这是民间的那种想法。 但是民间的那种想法,说明了有一部分根性的人,确实是天乘的那种根性、那种理念、那种想法。 在佛教当中,如果你想升天,天界有二十八层,你要想往生到天上,那么他那个正因是什么呢? 你得行「十善」。 只要你行十善,死了以后,你可能就往生到天上。 你不用巴结玉皇大帝,照常能让去。 因为何因何果吗。 「十善」大家知道吗? 十善:身三、意三、口四。 身三是:不杀、不盗、不淫。 这个初学佛的可能还是听不懂,那么老佛弟子一听就是啰嗦了,早就知道。 身体的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体的三善业。 意的三:不贪、不嗔、不痴。 是意的三善业。 口的: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 那是口的四善业。 如果你能保证这十条善业,死了以后你就往生天上。 所以民俗的为了能求生天上,杀鸡、杀鱼供养玉皇大帝,那是一种愚痴的行为。 为什么呢? 你在杀鸡杀鱼的过程当中,又造了杀业。 杀业这种业力,能缠缚着我们在六道里轮回,能缠缚着我们堕落恶道。 何况玉皇大帝不见得就吃我们杀的东西。 这是第二条了。 众生的根性之声闻乘第三个是「声闻乘」。 声闻乘是乘「四谛」之行法而得的阿罗汉果位。 四谛之行法,而得的阿罗汉果位。 这个大家能知道不? 刚才已经讲了阿罗汉了吧。 四谛就是讲的「四圣谛」。 这个四圣谛在《涅磐经》是这样说的「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 这个四圣谛是圣者所见的谛理,是真实不虚的,恒常不变的。 实际上,这个道理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冬天很冷很冷的,那个要饭的他也感觉到冷,那个省长他也感觉到冷。 有人可能说了:“不,师父,省长那房子里有暖气。 ”那是他改变了缘,并没有改变温度低,人会感到冷的那种原理。 这是一个比喻。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这个声闻乘是修四圣谛而证得的阿罗汉果。 这一类人,这一类根性的人,他们是这样修行的,得到的果位就是阿罗汉。 所有的这些人,称为声闻乘的人。 众生的根性之缘觉乘第四:是「缘觉乘」。 缘觉乘就是乘的「十二因缘」的行法,而得到的辟支佛果。 我们佛弟子肯定很多人都知道辟支佛是什么。 修的十二因缘法而得到的辟支佛果。 这就叫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 「十二因缘」,在佛经当中也叫「十二有支」,或者叫「十二缘起」。 实际上,我们放生仪轨上给那些有情众生所开示的那一段就是。 它分为十二种:第一是无名、第二是行、第三是识、第四是名色、第五是六入、第六是触、第七是受、第八是爱、第九是取、第十是有、第十一是生、第十二是老死。 它就像一个链条一样,使众生流转不息。 如果我们断了这个链条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他就可能了脱、就有可能证果。 但是,如果不是修六度万行、志求佛果的话,这样修行,最终求得的还是一个是辟支佛果,尚未圆满佛果。 这是第四条。 众生的根性之菩萨乘第五种是「菩萨乘」。 菩萨乘也叫佛乘,也叫大乘,是乘「六度万行」而上达佛果。 就是修六度志求佛果,这一类众生叫菩萨乘、也叫大乘。 所以,佛讲了很多经,无非是度这几类的人。 发布时间:2024-11-22 11:08:1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