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看破红尘”是世人对佛教最大的误解 内容: 当看到出家僧人的时候,当听说有人信佛的时候,世俗大众脑海里可能首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看破红尘”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把出家、信佛,与“看破红尘”联系在一起,认为出家、信佛的人,大抵都是因为“看破红尘”的缘故。 然而事实上,许多我们对佛教的了解,很可能都是误解。 特别是这个“看破红尘”,可以称得上是世人对佛教最大的迷障。 “看破红尘”这个词出自哪里,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是否可以代表佛教的思想呢? 首先,“红尘”二字并非佛教词汇,而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学作品。 西汉班固《西都赋》中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用以形容西都长安城的繁华景象。 其后,唐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程颢诗《秋月》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云“有城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历来,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红尘”都被用来形容繁华的世俗世界。 “红尘”一词最早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出现,略早于佛教传入中国,更早于佛教真正在中土兴盛。 况且后世的佛教典籍里,也并未使用“红尘”这个词。 而“红尘”一词与佛教扯上关系,可能就要拜后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世俗小说作品所赐了。 其次,“看破红尘”也不是佛家的讲法。 在世俗理解中,“看破红尘”被解释为:看穿人世间的一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 相对于“看破红尘”并非佛教用语而言,人们对“看破红尘”这个词的理解,所导致的对佛教的误解则更深。 在我们谈论“看破红尘”的时候,我们往往讲的是那些仕途失意的人、那些事业挫败的人、那些家庭离散的人、那些感情受伤的人……他们在对生活绝望、在对这个世界心灰意冷时,不再抱有任何追求的一种境况。 所以,世俗理解中的“看破红尘”,其实是一种消极、避世的状态。 同时,这种以“看破红尘”为代表的,认为佛教其实是一种消极、避世思想的看法,也正构成了世人对佛教的误解。 包括真正的佛教本身,出家、学佛的真义,并不是世俗所理解的悲观消极、逃避现实。 事实上,真正的佛教反而是最积极的。 首先,作为佛弟子,学佛的意义在于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从受戒皈依那一刻起,佛弟子们便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普度众生,精进修学,这是何其积极的一种人生状态? 其次,信佛、学佛不一定就要出家,出家也不代表着避世。 信佛、学佛、出家的目的,在于去了知世间万事万物的真谛,从而更好地拥有觉悟的生命,让自己及世间众生解脱烦恼、超越轮回。 再次,佛教让我们积极面对世间的一切,甚至世俗世界的人们所不敢正视的生老病死、世间无常,都要去积极面对? 这岂是一种消极逃避? 佛教修法讲求勇猛精进,在寺院中,僧人们也是早晚课勤奋修学,毫无懈怠。 哪里曾体现出消极? 如果非要从“看破红尘”中找到佛教的正知正见,则是:我们应该看清,这世俗世界中人们物欲驰逐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常,都是一场虚空,甚至都是带给我们无边烦恼、无尽痛苦的东西。 通过佛法修行,拭去我们内心的尘蒙,看到万事万物的本真,看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从而更好地在这世间生活。 这才是佛教真正所倡导的。 最后,借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那首著名禅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红尘何在? 如何看破? 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内心无明的执着罢了。 发布时间:2024-11-18 10:44:0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