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迦牟尼为什么出家?佛经和史学家说法都不同 内容: 一、佛经上是怎么讲述释迦牟尼的早期生平的1、非同一般、惊天动地的诞生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5年,他的父亲名叫净饭,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非常英明仁慈。 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为人十分贤惠。 它45岁的时候,怀孕太子,已满足了10个月,在归宁途中,距离国都约5英里的蓝毗尼园,诞生了太子。 太子生下来就能周行七步,脚踏之处,现七朵莲花。 举目四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为我独尊。 ”传说当时天上飘落香花,还有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 太子的父母晚年得子,喜出望外。 当太子回宫后,全国举行欢庆,有阿私陀修士来访,说太子相貌庄严,语言太子将来可以做一统世界的“转轮圣王”,或博学的“一切智者—佛陀”。 父王对太子寄予非常殷切的希望,所以特请著名的婆罗门教徒,替他取个名字,叫做“悉达多”,是吉财及一切功德成就的意思。 2、聪明早慧、文物双全的少年悉达多太子诞生七天时,母亲就去世了。 姨妈摩诃波阇波提成为净饭王继后,抚养太子。 她把太子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疼爱,使太子依旧在幸福舒适中生活长大。 七岁时,太子开始读书。 净饭王聘请名师教他学习梵文,由浅入深的研读五明(语文、工艺、医药、伦理、宗教)和四吠陀(雅利安婆罗门教文化:赞歌、颂文、歌词、咒术)。 聪明的太子,闻一知十,十二、三岁便博通了一切学问。 后来又学习了兵法与武术,也很快就精炼了。 在一次王家子弟的比武会中,他表演了优越的体力角度和超人的射箭武艺:诸王子中最好的,只能一箭射穿三面鼓,太子却能一箭连穿七鼓。 十六岁时,父亲就让他结婚,娶的是邻国公主耶输陀罗(有说悉达多有三位夫人,耶输陀罗是第二位),佛经上说耶输陀罗有着惊人的美貌。 后来耶输陀罗生下一个名叫罗睺罗的儿子。 当罗睺罗出生时,太子叹气道:“罗睺罗有般奴”,意思是镣铐锁住了父亲的颈项。 净饭王很爱太子,希望他继承王位,所以特别为他建造了“寒、暑、温”三时宫殿,挑选许多宫人美女服侍他,让他过着快乐的生活。 3、为了拯救大众而出家如此安心、舒服地过着官二代和富二代生活的太子悉达多怎会出家? 佛经接着讲述说:悉达多看见当时印度四种姓的不平等待遇,十分不满意。 他常想:“首陀罗为什么做奴隶? 难道他们不是人吗? 有什么办法,使他们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 ”又一次,悉达多太子随着父王,到田野去游玩。 看见农夫在耕田,上身没穿衣服,子在猛烈的阳光下晒着,全身是泥浆,大汗直流,气喘不息。 耕牛脖子上勒着绳子,皮破血流,还要受农夫的鞭打。 犁过得泥土,翻出许多小虫,鸟雀飞来争着啄食。 太子生起慈悲的同情心,觉得为了求生存,贫民是多么痛苦! 而生命界的互相争斗残杀,更是一幕大悲剧啊! 他便在大树下静静地想着:应该怎样去救济他们,让大家过着合理的生活? 悉达多出生的时候,有人预言太子将来会出家,净饭王就问有什么办法防止太子将来出家? 回答说,不要让太子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出家人。 于是在悉达多成长的过程中,净饭王想尽办法不让悉达多看到这四种人。 但是有一天,悉达多出宫游玩,随从防范疏漏,竟然让太子在一天之内,看到了这四种人。 这引起了悉达多的深度思考,结合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和出家人的快乐神情,他知道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 且一切众生为了求自己的生存,更做出种种罪恶,甚至不惜互相残杀,造成种种悲剧,结果还是向着老、病、死亡的道路上走着。 这悲剧的生命界,这矛盾不合理的人生,应该如何去解脱痛苦呢? 这些问题,使太子不能安住于王宫,享受着尊荣与富乐。 终于在29岁(有说20岁)的一个月圆之夜,目睹宫女们的睡态之丑,狠下决心,放弃了王位、财富与父母妻子。 只带着侍从车马,偷偷地离开了王宫,夜行百里,赶到了阿那玛河畔罗摩村的山林中,拔剑削发,披起出家人穿的袈裟,进入修道者聚集的苦行林。 以上是佛经上记载的悉达多出生、成长和出家的简单经过。 问题是,这些经书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几百年后才出现! 所以在历史学家眼中,以上说法大多不靠谱! 二、历史学家考证的释迦牟尼生平1、首先,迦毗罗卫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实际上是一个主要是释迦族的大部落。 他们不是雅利安人,应该属于黄种人。 2、其次,悉达多的父亲不是什么国王,悉达多本人更不是什么太子。 迦毗罗卫施行的是贵族共和体制,执政者不叫国王,而是叫罗阇,是定期选举的。 悉达多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可能只执政者,但后面肯定就不是。 悉达多本人更不可能有什么王位的继承权。 3、至于生下来就能说话、走路,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等,就更不靠谱了。 不能看到四种人的说法,也属于佛经对悉达多出家的自圆其说。 4、按佛经的记载,悉达多的成长、生活一帆风顺,没有什么挫折和痛苦的事情。 虽然生下来七天,母亲就去世,但对于襁褓中的悉达多不会留下什么不愉快的记忆。 那悉达多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出家呢? 三、历史学家考证的悉达多出家可能的原因从公元前8世纪起,雅利安人一路从西北向西南入侵,一直到恒河流域。 这里的国家和居民有的接受了婆罗门教文化和社会模式,有的则激烈反对。 上一篇文章中说过,终其释迦牟尼的一生,都是处于战国时代。 这些国家不是你灭我,就是我灭你。 长期的兼并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 很多国王十分残暴,为所欲为。 在早期的佛教经典中,把“国王之难”与“盗贼之难”相提并论。 不少人为躲避战乱和残暴统治而逃亡到山林及边远地区,或者出家。 释迦牟尼的国家迦毗罗卫(或部落)附属于大国拘萨罗国,拘萨罗国后来发兵灭了释迦的国家。 当时被杀的释迦族人,积尸如莽,流血成池。 悉达多曾听到本族五百妇女被杀含苦称佛的声音,无可奈何,只能为他们祈祷:“羁缠五欲,流转三涂,恩爱别离,生死长远。 ”所以,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战争的频繁,造成和加剧了社会的痛苦和不幸,使悉达多产生消极厌世思想的主要原因。 而亡国灭族可能直接导致了悉达多出家。 发布时间:2024-11-18 10:23:3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