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中傲慢的含义 内容: 傲慢是用于形容人的态度、表情、举止,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也指看不起别人,对人不敬重,主要用于描述人的态度。 在佛教文化里面,傲慢是七宗罪之一。 佛教中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若干类,譬如从性质来分,有烦恼心、善心等;从认识结果来分,有正确认识(量)、错误认识(非量)以及犹豫不定心等。 傲慢则属于烦恼心。 所谓傲慢,是指通过对比自他而在内心产生的一种洋洋自得的心态。 通常来说,傲慢在对法(即阿毗达摩)中被分为七种或九种,七种傲慢分别为: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慢:虽然明知他人不如自己,或者自己跟他人相同,但内心还是产生洋洋自得的心态,称为“慢”;过慢:过慢是本来他人比自己强,但自己认为跟他人同等;本来自己跟他人同等,却认为自己比他人强,这种洋洋自得的心态更超过慢,所以称为“过慢”;慢过慢:本来他人比自己强,却傲慢以为自己比他人强;我慢:对自己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产生一种洋洋自得的心态。 譬如认为自己比他人漂亮、帅气、有气质、有钱等等。 增上慢:对于自己不具备的超常特质,误以为自己具备和拥有,称为增上慢。 譬如自己本来没有证悟觉得自己证悟等等。 这和大妄语的区别在于,增上慢是误以为自己有,无欺人之心;而大妄语则是认定自己没有而刻意行骗。 卑慢:这种傲慢类似我们常说的自卑。 对比他人强过自己的地方,虽然知道自己比不上他人,但是内心还是产生一种“有什么? 我也差不到哪去”的心态,称为“卑慢”。 邪慢: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功德,却认为自己有功德;本来没有什么才华,却以为自己有。 诸如此类自己本无却认为有的自得心态,就是“邪慢”。 发布时间:2024-11-17 11:41:4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