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万行大和尚:只有跟佛比才能看清自己 内容: 今天变换一个方式,你们大家推选一个人出来讲开示。 光听,自己不学着讲,总以为自己懂了,知道了很多;真正让自己讲的时候,才能够觉察到自己懂得很少,很多知识都不懂。 如果一个人对修行真的通达的话他不仅会用功,而且也很会讲。 他讲出来的理论都是成系统的,不会是颠三倒四、前后不一致的。 如果说你讲不出来,说明内在真的没有明白,既然内心真的没有明白,那么你用功肯定没有办法上路! 学佛修道,最关键的也就是那么几句话,而几句话里面最关键的也就是几个字,但是落在自己的言行当中,既很困难,也很简单。 当你的心态没转变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困难;心态一转变,再大的困难对你来讲,就不是困难。 就像一个人面对一件事物,当他不愿意接受它时,觉得是一种痛苦;转变一种心态,当愿意接受它的时候,这件事物对他来讲就是变成了一种享受。 前后面对的是同一件事物,只是由于两种不同的心态,而致使当事人对这件事物的感受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就像一个爱喝酒的人,说酒香得不得了,而一个不会喝酒的人就说酒辣得不得了。 一旦后者学会了喝酒,他就不觉得酒辣了,也会觉得酒很香。 其实这个酒并没有起变化,只是这个人前后起了变化。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觉得这件事情不对,觉得这个人不好,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心态转变了,就会觉得这个人也好,这个事也对。 这个“人”和“事 ”,从来没有变过,就如同刚才讲那个酒没有改变一样,只是自己的心念有所转变。 又像你们没来这里之前,觉得万行很有修行,修行很高;可是你们来到这个地方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一点,又觉得万行什么都不是! 那么这个期间。 是否万行前后变了两个人呢? 根本没变。 究竟是谁变了呢? 就万行本人而言,不仅没有变,甚至一直在努力;可是对于来者讲,看万行不仅没有进步,而且越来越笨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实际上每个人都渴望进步,也都在进步。 但是我们对身边的每个人都期望过高,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见来看对方,来给对方定性。 如果不带着自己的知见看对方,那么对方也就不存在前后不一致。 实际上是自己的思想前后不一致,所以看对方也就前后不一致了。 大家来到这里,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在进步,但是进步得比较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教导的方法不得力,二是因为每个人原有的成见和观念太深了! 很难转变。 当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把自己过去所有的成见,暂时放在一边,不要带着自己的成见来学习。 当你学习完了以后,再和你原有的成见作个比较。 我们和人接触的时候,往往对方的一句话,就能够让我们受用终生。 问题是我们能否让自己的心态平静下来,聆听对方的意见。 在座的都是接触佛教好多年了,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叫你们讲的时候,你们就要大胆讲。 你讲的只是你自己的理论,不能代表佛,也不能代表某一位祖师。 也不应该跟祖师一样,跟佛一样! 你就是你,并非说你讲的跟某位祖师一样你才是对的。 佛与佛之间、祖师与祖师之间也有区别。 自己内在的东西不往外掏,永远没有! 只有通过一直不断地往外掏,才能够使自己的内在逐渐逐渐地充满;如果把外面的东西不断往里塞,反而会使里面的失去得更多! 今天晚上我那个湖北老乡,叫什么师呢? 没有来吗? 我看每次我讲时,他都有对答,像是什么都懂。 如果我们对一件事物真的懂,按自己的方法一做,必然就行得通。 别人按你的方法去做,也必然行得通。 如果说自己认为懂了,做起来又行不通,那说明自己的认识还是错误的! 为什么说方法重要? 因为方法就是规则,没有规则,也就没有方法。 你只有通过一个规则才能够入道,尤其刚学佛的人,更需要规则。 可是许多学佛的人都是自由散漫惯了,看上去像有许多规矩,实际上什么规矩都没有。 都是无拘无束! 既然是无拘无束,你怎么能管得住自己内在的起心动念呢? 你如果不喜欢别人管,同样你也不会自己管自己。 你能够接受别人管,那么你也能自己管得住自己。 你做事情喜欢按照规矩去做,那么你学佛修道也同样能按照规矩走进道里面去! 这样讲起来大家可能很难以接受。 “学佛就是为了自在、为了超越”! 如果你没有经过一段正规地训练、正规地走路,你怎么能够把路走得很好呢? 就像学习书法一样,你没有经过一段时间写楷书,没有楷书做功底,你怎么可能会把行书、草书写好呢。 你从来没有按规矩正规地训练过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又怎么可能会很好地做人、做事呢? 又怎么超越方法、超越自己呢? “规矩”是各行各业入门的基本功。 刚才我去看了一下在“狮子”肚子里闭关的星雨,他说他最近几天心很稳定。 实际上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几天他的心非常浮躁,说话又非常激动。 而且站在那里都站不稳,脚一直在动来动去,手也一直动来动去,又摸摸脑袋、摸摸手的。 他自己以为自己很稳定。 在前一段时间我去看他,他连话都懒得跟我说,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内心很安静。 可是他自己觉得那个时候不安静!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实际上当一个人处在大散乱当中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很专一、很清净;当一个人真正在专一、在清净的时候,他又会感觉自己很散乱。 就像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很有能力,修行很高的时候,实际上他既没有能力,修行也不高;相反一个人总以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既没能力、修行也很差,实际上他就在道里面,就已经修行很高了! 只有当一个人在真正很安静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散乱;当一个人处在散乱当中,他感受不到自己散乱。 当一个人很有能力的时候,觉察到某一件事情自己做得不够完善时,才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很差。 当一个人能力很有限,什么都不会做的时候,他对事物根本看不到,也认识不透,他以为很简单。 所以他会以为自己能力很强,修行很高! 如果真的对外界能够彻底地认识到,那么也就意味着他对自己的内在已经彻底认识到了。 对内在彻底认识到的同时,也就认识到了外在。 我们都是来学佛的,要跟佛比,跟祖师比,跟圣人比;不要跟凡夫比,不要跟你身边的张三、李四比。 他不想成佛,也不想成圣人,又不想成贤人;他只想做一个混混的人,只想得过且过。 结果你跟他一比,你觉得你自己还算个“东西”,还不错,实际上你什么“东西”都不是! 只有你跟佛比的时候,你才能看清自己什么都不是。 如果你跟身边的人比,那你真是没出息! 可是我们人往往都不跟伟人、圣人比,总喜欢跟身边的人比。 难怪我们很难进步、很难提升自己的素质。 因为我们一直是跟身边的人比,从来没有拿圣人的标准来跟我们自己比较。 你自己想要什么,难道自己不清楚吗? 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还跟身边的人比呢? 明眼人到处都有,况且我们都生活在群体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自己是个什么“东西”,身边的人未必能看清你,但是总有人能看清你。 人,不怕别人不认识自己,就怕自己做得不到位,没有什么能力和德行值得别人认识我们。 如果别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做,那么你和别人有什么区别呢? 别人不能做的、做不到的,你能做到,而且能够作好,那才说明你与众不同! 伟人、成功人士,就是因为他能够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 他能够接受常人不能够接受的事情!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往佛的方位靠,以佛的标准要求我们自己,进步就快了。 年轻人啊! 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你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谁又能够对你严格要求呢? 父母亲对你严格要求,结果你与父母亲的感情不好、合不来,从家庭里面出来。 你还说跟父母亲没有缘! 如果师父对你要求严了,你跟师父感情也不合、跟师父也闹意见,说跟师父没有缘! 如果师父顺着你来,父母亲顺着你来,你会说跟他们很有缘。 一个人不能够接受别人的帮助,不愿听逆耳之言,永远没办法进步,永远走不出自己小市民思想的框框! 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把自己的人品、人格降了下来。 就像是我们通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人们爱财,你占了一点小便宜,你也一样生活;你不占那点小便宜你也一样生活。 结果由于你爱占便宜,而被人瞧不起! 就算是你占了一点小便宜,你还要想办法掩盖自己、为自己辩护,怕别人发觉。 你还生活在恐惧之中! 如果你内心亮堂堂的,以真实的面目出现在大家面前,你做人做事会很轻松。 你要想超越、洒脱、自在,惟一的办法就是活得真实! 你对自己真实了,你就是一个自在的人! 你们有什么问题讲出来吧 ! 我们一起讨论。 问:请问师父,“反闻闻自性”的法门怎么修? 师:每一个方法都必须反闻闻自性、反见见自性 、反照照自性! 如果违背这个规律,要想入道、成道的话,绝无是处! 所谓的反闻、反见、反照,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能够看得见,能够觉察到,再进一步能够把握得到。 一个人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觉察不到,他绝对不可能把握得到! 就像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有了抱怨心,在烦恼时,如果能够觉察到自己有抱怨心、起了烦恼,这就叫做“反见见自性”。 如果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觉察不到,这说明对自己的自性还没有觉察到,也没有见到! 如何闻自性、见自性、把握自性呢? 靠的就是“静心”二字。 至于如何静心,采用哪一种方法静心,因人而异。 有的人通过念佛,有的人通过吵架,有的人通过紧张工作的压力,有的人通过打坐,有的人持咒语,有的人拜佛。 所使用的方法不一样,但都能够让你达到专一不二,一心不乱。 你只有一心不乱的时候才能够“闻自性、见自性”,把握住自性。 所有的方法无非都是首先让大家能够静心。 心一静下来才能够专一;专一下去才能够入定、入道、得道 。 就像我讲:看你们的眼神,一个个都那么无助、那么散乱、那么没有方向。 那说明你们内心从来没有一件事情装在里面,没有一件事情在你们心里产生过压力。 如果一个人感到有压力的话,说明他心里面存放有一件事情。 有了一件事情放在心里面,也就意味着他对这件事情很专一,他就生不起妄念,心没有办法散乱。 他的表现绝对不会是“茫茫然”,绝对不会是“无助”。 内心无事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内心有事,说明他已经把方向定了。 你们明天做什么,自己知道吗? 正因为你们不知道,所以早晨吃完了饭以后,都在等待。 这个时候内心的念头,根本没有向一个方向集中,也没有定在某一件事情上。 如果你今天晚上甚至更早之前,你就知道明天要干什么,那么在这一段时间内,你们的力量、你们的心力实际上早已经集中在一个方向了! 在你们的眼神里又怎么可能出现彷徨呢? 发布时间:2024-11-16 11:30:5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