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简述佛教所说十恶不赦的具体内容 内容: “十恶不赦”是形容一个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古代刑法中的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包括: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十恶不赦,就是恶贯满盈了,现代汉语中对十恶已经没有具体所指,而是泛指重大罪行,用十恶不赦形容坏事做尽,非常解气过瘾。 那么,你知道吗? 十恶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佛经里的。 「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 那「十恶」指的是什么呢? 在现代汉语中,成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 但是,在我国古代的刑罚律令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却是实有所指的。 「十恶」最初是佛教中的一个用语,指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 「十恶」作为古代刑法中的罪名,最早出现在《齐律》(由北齐尚书令、赵郡王等撰写)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 《齐律》曰:「列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八议制度也是《齐律》首创的被后世广泛借鉴的律令之一,是专门为特权人物犯罪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重罪十条」把以上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 到了隋唐,经过隋代《开皇律》与唐代《唐律疏议》对之的进一步的修订,正式形成「十恶不赦」的罪名说法。 「十恶不赦」它的主要内容有:1. 谋反。 指企图推翻朝政。 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2. 谋大逆。 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 谋叛。 指背叛朝廷。 4. 恶逆。 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 5. 不道。 指杀一家非死罪之人及肢解人。 6. 大不敬。 指冒犯帝室尊严。 通常为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7. 不孝。 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 8. 不睦。 即谋杀某些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9. 不义。 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10. 内乱。 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佛教认为,如果你前世造十恶业,招感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报,其后若转生为人,余业未尽,那么,每一恶中都要受到二种果报,称为十恶果报。 据新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载,十恶果报是这样的:(一)杀生果报,于人中得短命、多病二种果报。 (二)偷盗果报,于人中得贫穷、共财不得自在二种果报。 (三)邪淫果报,于人中得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二种果报。 (四)妄语果报,于人中得多被诽谤、为他所诳二种果报。 (五)两舌果报,于人中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二种果报。 (六)恶口果报,于人中得常闻恶声、言多诤讼二种果报。 (七)绮语果报,于人中得言无人信、语不明了二种果报。 (八)贪欲果报,于人中得心不知足、多欲无厌二种果报。 (九)嗔恚果报,于人中得常被他人求其长短、常被他人所恼害二种果报。 (十)邪见果报,于人中得生邪见家、其心谄曲二种果报与“十恶”相反的,称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标,所谓“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 由于「十恶」之罪直接危害朝政社会的核心——君权、父权、神权和夫权,所以自隋唐确立「十恶」之罪以后,历代法典皆将之作为不赦之重罪。 发布时间:2024-11-03 10:48:5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