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们要把恶断尽,断得干干净净 内容: 【佛告弥勒。 汝等能于此世。 端心正意。 不为众恶。 甚为大德。】这佛赞叹。 你们大家生活在这个世间,要端心,心要端正。 怎么叫‘端心正意’? 不造这些众恶,就是“端心正意”。 端心,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慢疑,这五个字不好。 没有贪心、没有瞋恚、没有怀疑、没有傲慢,这就是端心正意。 守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十善业,身,不为杀、盗、淫;口,不为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再加两个,不傲慢、不怀疑。 这就是端心正意,不造众恶。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 所以者何? 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 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 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五恶? 何等五痛? 何等五烧? 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 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 后受殃罚,自然趣向。 神明记识,犯者不赦。 故有贫穷下贱,乞丐狐独,聋盲喑哑,愚痴弊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 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世有常道,王法牢狱,不肯畏慎,为恶入罪,受其殃罚,求望解脱,难得勉出。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后世,尤深尤剧。 入其幽冥,转生受身。 譬如王法,痛苦极刑。 “其义更深。 盖以唯趣菩提始称端心”。 什么叫端正心念? 直趣菩提。 我们求什么? 求智慧。 人生最快乐的、最高的享受是什么? 真实智慧,很多人不知道。 古时候读书人求什么? 求孔颜之乐,孔夫子、颜回之乐,就是《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要这个。 这是什么? 真乐。 孔子、颜回,我们在《论语》上读到,他们没有做过高官,没有财富;换句话说,没有社会很高的地位,也并不富有,他乐什么? 他乐的就是对于整个宇宙明了,他有智慧,他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人,所以快乐。 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论语》上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 这是真乐,于地位没关系,于财富也没关系,谁都能得到,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世间名闻利养可以能够相比的。 一无所求,对于世出世间法一无所求,叫正意。 我们念佛人,除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外,无所求,我们的意就正了,我们的心就端了。 “能如是端正身心,自然不为众恶”,自然是,纵然是有缘,你也不会干这些事情,这叫大德,“故云甚为大德。 大德者,德之至也”。 是说一个人的德行达到一定的高度,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孔子、释迦达到了最高峰。 孔子生在平民之家,代表平民可以成圣人。 释迦牟尼佛生在帝王之家,身为太子,他明白了富贵不是真正之乐,所以他十九岁出家,放弃王位的继承权,出去做一个苦行僧。 为什么? 乐! 比做国王快乐,国王比不上,他有真乐,我们无法想像。 所以,释迦、孔子都是德之至者也,大德! 到今年二千五百年了,中国人还尊称他为至圣先师,他的生日大家还纪念他,还想向他学习,这就对了。 我们读书要明理,学佛要像佛,学儒要像孔子,这就对了,他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 发布时间:2024-11-03 10:00:0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