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峨眉山为何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道过峨眉山吗 内容: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记载普贤菩萨住地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普贤是梵语Samantabhadra的意译,又译为“遍吉”,是将妙善、妙德、贤德普施一切众生之意。 同诸大菩萨一样,普贤也没有真实的来历。 《第二菩萨经迹经》说:“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 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八子名泯国,即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右边,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待,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 峨嵋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总称。 位于四川中南部的峨眉境内。 “峨嵋”是《诗经》中形容女子秀眉的用语。 主峰万佛顶之金顶海拔3099米,山下的平原地区海拔400余米,相对高差在2600米以上,雄冠国内诸名山。 “道场”见于《华严经》“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成佛)”。 摩竭提是古印度国名,是释迦牟尼成佛、说法的中心地点。 《法苑珠林》说得更具体:“ 佛寺亦称道场,寺有多名,或名道场。 ”凡是弘法利生、广行佛事、大传戒法之所统称道场。 也有专指一处的,即地以人名。 普贤弘法于峨眉山,故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华严经》中有“善财童子伫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因此,峨眉山称“大光明山”。 《法华》、《楞严》二经云:“普贤乘六牙象,以众生喜见身,现于人前,使众生得一瞻大士全容,随缘感化。 故大士隐本显劣,现相海于峨眉山,俾四方信士,投诚有地,礼普贤者,莫不指归于峨眉。 ”《峨眉山志》也记载了东汉时,峨眉山药农蒲公,在初殿见一足迹似莲花的白鹿,便随其后,追至金顶。 顿时,晴空万里,云海茫茫,出现了奇异的七色光环,光环中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手持如意,身垂璎珞,头戴五佛金冠,降临峨眉山。 蒲公便在山顶建造普光殿,供奉普贤菩萨,日日进香不止,峨眉山便成为了普贤菩萨的道场。 峨眉山普贤菩萨圣像据记载,东汉时期的隐士蒲公一次入山采药,见一只野鹿,“追之绝顶而无踪”,忽见奇光。 蒲公疑惑不解,特向当时西来华的天竺僧人宝掌请教,宝掌告诉他说:“此是普贤瑞相,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现相于此,化利一切众生。 ”恰巧,峨眉这一奇观与《华严经》所记普贤菩萨住地十分相似和吻合。 《格萨尔王传》中说:峨眉山像一头步履矫健的白色神象,这和普贤菩萨骑象登山创建道场的记载极其吻合。 佛经中记载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 天上的事物与人间是对应的,天上有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人间有普贤菩萨住地峨眉山似白色神象。 注:《华严经》在东晋时传入中国,因此自东晋时便开始把峨眉山当作普贤菩萨道场。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礼敬诸佛 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 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 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 十、普皆回向 发布时间:2024-10-25 12:13:1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