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悲是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的根本精神 内容: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代表慈悲的菩萨,以观音菩萨为主导的“观其音声即得解脱”的大悲精神不仅构成了大乘佛教的根基,也在“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广泛民间信仰中奠定了华夏文明的传统底色。 大悲是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的根本精神。 据《佛说法集经》,观世音菩萨尝白佛言:“世尊,菩萨不须修学多法。 世尊,菩萨若受持一法,善知一法,余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 世尊,何者是一法? 所谓大悲。 菩萨若行大悲,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 何者是大悲? 大悲精神的另一面就是般若、万法皆空的智慧。 太虚大师开示《体念观音菩萨的精神》说“观音能除一切苦,均是以般若力量,因没有人我对待,则身心圆融无碍……真正见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救苦是因为大悲,大悲就是空性。 因此如《普门品》所说,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 不念旧恶:大悲心千处祈求千处应观世音菩萨大悲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有求必应”,即不拒绝一切众生而满众生愿。 凡向菩萨有所祈求,皆一律给予救助。 向菩萨求财求名、或对个人生活的美好愿景,虽然未必都属于清净的祈求,但未来获得福报利乐的源泉却与此有关。 因为是向三宝、向观音菩萨祈求,菩萨依然会满众生愿,并在此过程中施设方便度化众生。 如令众生在满愿过程中产生念诵观音菩萨的信心,内心调柔富同情心,并进而不再悭贪、欲乐利他,从而使自己的心理环境得到改善。 无论娑婆世界众生的善恶,不拒绝一切众生而满众生愿,这是《观音菩萨普门品》中的“有求必应”,也是《八大人觉经》中的“不念旧恶”。 因为万法皆空、善恶无常,一段时间内的恶可能在将来转变为善,因此菩萨不会以善恶分别而框定众生、给予差别对待。 在这种精神引导下,中国人往往“尚礼”,于他人的过错中看到改正错误的机会,彼此融通、相互关照,这正是观音菩萨不念旧恶的胸怀。 更进一步说,“有求必应”蕴含了更为深刻的生命关照。 不拒绝一切众生而满众生愿,是为使众生脱离所有外在力量的倚仗后,能够依靠自己从内心的观照中获得建立生命自信的力量。 通过反观、通过对观音菩萨的祈求,产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关注热忱,也就是不与万法为侣的独立观照。 这种力量产生后,方能建立真正的信仰。 观音菩萨的“有求必应”,在这里所提示的是佛教信仰的起点。 当信仰的起点获得后,将会产生发诸内而形诸外的改变,死亡不再是绝望的终点,一期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期生命更为辉煌的开始,菩提道需要生生世世不断行持。 当心已经逐渐地播撒到整个社会各个生命层次的他人身上,就不会再为一己的生存灭亡绝望。 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所启示的生命起点的力量至关重要。 不仅观世音菩萨具备救拔苦难、有求必应、度化众生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人人都具有观音菩萨的力量。 正如太虚大师所说,“清净为心皆补怛,慈悲济物即观音”。 只要具备了这一信仰基础,人人都是观音菩萨。 不请之友:救七难而显示自性本具在《观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循声救苦,拯救众生脱离七难(水难、火难、风难、刀杖难、罗刹难、枷械难、怨贼难)。 在种种灾难来临时,观音菩萨会以各种方式拯救众生。 事实上生命过程中灾难的出现,是因为众生的自性中原本具足这样的功能,种种灾难皆由自性发出。 当本性的灾难发生时,观音菩萨的救度会使众生心向三宝而脱离苦海,让接引的众生从贪嗔痴的烦恼境地回归真如本性的常乐我净。 因此,灾难只是表象,当灾难发生时,善心和信心往往也就开始萌发。 承受灾难的过程,逐渐转变成为信仰建立、助人为善进而远离烦恼的过程。 因此,七难实际上显示的是众生的本性。 自性具足灾难,也具足救度,在灾难与救度发生的过程中逐渐回归到真如本性中去。 因此,即使没有于当下产生信仰,即使无心关注常乐我净的真如本性,也能使人从生活的自然事件中具备回归的可能性,这是观音菩萨又一个特别的功德。 其次,观音菩萨对于七难的救拔,还提示人们对于他人的帮助不要争执。 《道德经》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物不争而不图感恩,甚至还要进一步做《维摩诘经》所说的“不请之友”。 即使他人没有邀请我对他进行帮助,也要给他帮助。 正因为能把他人和自己作为平等的生命进行观照、同样珍惜,因此可以珍惜其他众生的存在,担负起帮助他的责任,就是所谓“不请之友”。 不变随缘:道在平常愈平常愈显现“七难”与“性具”的关联说明,日常生活、自然环境并非与“道”无关。 生活中的种种情状,都是从自性之中发出,都与道有关,自性在生活中显现。 这说明,现实生活中处处有佛性的存在。 即使是没有佛教信仰的人,心性依然展现在了外部世界中,便也同样要担起这一份责任。 黄龙慧南禅师尝云,“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面前路径开阔,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 若也险隘不通,不独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亦无措足之地矣”。 观音菩萨所开之道,便是这样宽坦平正之道,不须到生活之外另寻大道,大道就在举手投足、灾难吉祥的生活细节之中。 因此庄子说“每下愈况,道在屎溺”。 越是平常的地方,道就越易显现,这样的认识就叫做平常心。 平常心能够帮助产生长远心,或者说,平常心即长远心。 道不特别、不突兀,它反而最为平常。 道的特点,越看重则离道越远,越平常越容易显现。 因此,平常心可以是长远心。 故虚云老和尚说,“只要识得平常心,则一切处都是道……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 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平常。 如有贵客到了,弄几碗好菜,这就是不平常的,只能招待十天八天。 家无常礼,故不平常的招待,是不能长久的。 修心人能心无造作,无安排,无改变,无花言巧语等,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场的意思”。 因此,《大乘起信论》主张“不变随缘”,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是道,所以可以以不变来随道的缘。 观音菩萨以“救七难”提示众生,不要在险峻高拔的地方去求道,“道”这个修行佛性的智慧,将会在平时的生活细节里一一展现。 不妄念:人生难说目的但可有意义观音菩萨的十二大愿,几乎涵盖了众生烦恼的所有方面。 可以说,但凡遭遇生活逆境,观音菩萨都会现身。 所以,这十二大愿是深入众生心性中的。 观音菩萨这十二大愿如何能够完成? 因为观音菩萨深入众生心性中,只要能够思维,观音菩萨的力量就会在众生心中成熟。 《佛遗教经》讲“不妄念”,因为在众生心性中,无处不是观世音菩萨来度化众生的深悲大愿,因此,不要轻易发愿行不善业,而应行持善业,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更应当清楚抉择。 人生事实上难说目的,但可以使其变得更有意义。 建立了信仰的人生,不应再为外化的物性目的所动摇。 因为外化的目的,绝大多数是解决妄想的。 生命不能向外寻找目的,而要向内使劲、安放内心、安顿生命。 使人生更有意义,故需要“不忘念”,不轻率地把钱财地位等并不具备真正意义的东西变成安慰生命的赌注,它们不应成为生命的终极追求。 生命的目的是要提升生命的意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可以作为目的。 因此,从观音菩萨的十二大愿,提示着人生的意义更为重要。 不忘初心:心存仁厚不忘本心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的一个启示便是于事不求完美,但要务实于当下,用心从一而终。 即《华严经》所谓“不忘初心”,心存仁厚,从下从谦,从善从退,务实当下。 曾国藩曾给自己书斋命名为“求阙斋”,自言不求事事完美,但求事事尽力。 西方的荣格也认为不应追求完美,因为完美的很多目标实际上是妄求,真正要追求的是完整,要有完整的品格、完整的个人生活、个人事业,在这样的追求中达到修行生活的一贯。 于事不求完美但务实当下、不求完美但要完整。 如在修行中讲魂魄合一,即《道德经》所谓“营魄抱一”可以进道。 魂主上、主静、主飘散;魄主下、主行动。 如果魂强魄弱,则妄想多、行动力差;如果魄强魂弱,则想法少、行动的执持力强。 魂魄两部分要归一方能进道。 或者魂下降,汇归于魄,就是魄为主,魂为宾,魂归于魄而产生静相,如杨岐祖师“桥流水不流”的境界。 或者摄魄归魂,让魄上升,魂为主,魄为次,魄归于魂而生动相,如阿姜查尊者“静止的流水”的境界。 上下求索愿行归一,方是修行中归一的境界。 修行人的成就,便要从魂魄合一的角度一步步去落实,这就朴实的善下不卑。 安住于当下务实的境界,就需要离开骄奢、我慢、嗔恨的各种习气,然后依于观音菩萨大悲精神的修行法门便都可以得道。 发布时间:2024-10-16 11:26:0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