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界法师:听与声即如来藏性 内容: 我们看第二段,明听与声即藏性。 听,是一个内处;声,声音、声尘是外处。 当这个听跟音声接触的时候,构成一个因缘所生法当然是一个变化多端的。 但是在变化多端的背后,它的体性却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它是永远保持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一个真理存在的。 我们应该把这个真理找出来。 看经文。 阿难! 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声来耳边? 耳往声处? 先把这个二处的因缘标出来。 说,阿难! 你应该要去听,你平常也经常去听。 听什么呢? 听到这个祇陀花园当中的精舍,当我们要吃饭的时候,这饮食已经成办、准备妥当以后,第一个是击鼓(击鼓就是我们现在的打板)。 那么击鼓的意思就是说,先把大众师集合起来。 第二个,撞钟。 那么再正式地用餐。 如果没有击鼓,马上撞钟,大家来的时间不一样,吃饭就会产生一种前后参差不齐的情况,所以一定要先击鼓集众,然后撞钟,再正式用餐。 所以在整个吃饭的过程当中,是钟鼓音声前后相续的,它有一个前后的相续的音声。 这个时候,我们对这个鼓声、钟声是听得清清楚楚。 当我们用耳根听到鼓的声音、听到钟的声音,就构成了一个因缘所生法了。 我们可以感受到鼓的声音的现前,也可以感受到那个钟声的现前。 每一个人都受用这样的一种音声。 那么这个音声的影像是哪里来的? 于意云何? 此等为是声来耳边? 耳往声处? 为什么你听得到声音呢? 是因为声音来到我的耳边,所以我听到声音;或者说是我的耳根跑到声音的处所,所以我才听得到声音。 到底哪一个是对的? 我们看佛陀的开示。 阿难! 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阿难! 假设这个钟鼓的声音来到耳边,说,诶,我吃饭的时间到了,听到钟声鼓声,是因为钟鼓的声音跑到我的耳根来了,所以我听到。 这种情况,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比如说我(这个我是指佛陀),我已经到室罗筏城去乞食了,那么这个时候祇陀林的精舍就没有我佛陀的存在了。 因为佛陀只有一个啊,我到室罗筏城,那么精舍里面就没有我了嘛。 这个我是比喻谁呢? 比喻这个钟鼓的音声。 这以下看合法了。 这个钟鼓的音声假设跑到你阿难耳根之处所,声音只有一个啊,它已经跑到你的处所了,那么其他的比丘目连尊者、迦叶尊者应该再也听不到这个钟声的声音了。 因为它跑到你的处所去了,它被你听光了。 更何况,事实上在精舍当中只有一个钟声,但是却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沙门都同时听到钟声、都同时来到处所。 所以说,声音跑到耳根是不合道理的。 如果跑到你的耳根,为什么大家都听得到呢? 所以这个是不合理的。 我们看第二段: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我之所以听得到声音,假设是我的耳朵跑到声音的地方去,说是若复汝耳往彼声边,是阿难尊者的耳根前往声音的处所去了。 佛陀又讲出一个譬喻,说,比如我佛陀,我现在已经回到了祇陀树林的精舍,那么这个时候在室罗筏城也就没有我的存在。 因为我只有一个,我从室罗筏城回来到精舍,这个时候室罗筏城就应该没有我。 那比喻什么呢? 比喻说,当我们听到鼓声,我们的耳朵、阿难尊者的耳朵已经往鼓的地方去了,等到钟声再出来的时候,你应该不能再听到钟声。 因为你的耳朵已经跑到鼓的地方去了,跟鼓结合在一起了;当钟声出现的时候,你耳朵已经不在了,那你就应该听不到。 当这个钟声出来的时候,你耳朵已经不在了,那你应该听不到钟声才对呀;更何况你不是听到鼓声钟声,同时在吃饭之前你还听到象声、马声、牛声、羊声,种种的音响你都能够同时听到。 可见得我们的耳朵跑到声音的处所是不合道理的。 我们再看第三个,没有来往。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说我的耳根跟声音完全没有交集,各走各的,那这有问题。 完全没有交集,那你就完全听不到了,也就不能构成听闻。 能听的耳根跟所听的声音一定要有交互的接触,才有一个听闻的声相出现。 所以,完全没有往来也不对。 《楞严经》 发布时间:2024-10-15 06:14:2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