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七圆满的关键是什么? 内容: 心态决定状态,境随心转。 心态不同,则感受不同,收获不同。 良好的心态和理念,是保证佛七圆满的关键。 心的要求是:有信心,有愿心,有恒心,有耐心,有真心。 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要做好准备,作加持想,作消业想,顺其自然。 身的要求是:安稳轻松,举止端庄有威仪,相好庄严。 不放逸,不散乱,表情自然,步履适中,目不斜,头不歪。 口的要求是:音声和缓,吐字清晰,不间断,不跑调,不高调,不花腔,不怪调。 意的要求是:心安理得,一心不乱,不妄想,不夹杂,不分别,至诚恳切,恭恭敬敬,法喜充满。 耳的要求是:听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 佛号要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一、要有菩提心。 发四无量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信愿行具足。 当感觉走不动时,发心为父母念一小时;当感觉到念不动时,发心为冤亲债主念一小时;当感觉到疲劳时,发心为同修念一小时;当感觉到烦恼时,发心为道业兴隆、为住持师父、领众师父、护法居士念一小时。 冲破自己的障碍,自利也利他,利他也利己,自他不二。 二、要有生死心。 生死事大,打佛七就是要通过克期取证,增上往生资粮,了办生死大事。 要以生死心念佛,如印祖所说,常将“死”字挂在额头。 对死要有了悟,人固有一死,有积极的死与消极的死,认识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 生死一如的体悟,才是不怕死的正念。 有的居士念佛是为了消灾、祛病、除邪。 这种心态,严格意义上说,不如法,不究竟,没有实现由善念向正念的转变。 我们要懂得因果,如法修行,当下如果没有种下欣慕极乐的因,临命终时就不会获取往生极乐的果。 学佛要老实,投机与取巧离道甚远,不能对法身慧命掉以轻心! 《净土圣贤录》记载,明朝时,有位黄居士患绝症,内弟启初劝其念佛,他不肯。 启初就呵斥他,再次启发他念佛。 黄居士顿然醒悟,请僧说法,剃发出家,受沙弥戒。 屏家属,唱佛号。 默转《莲华经》七日,家人皆闻莲华香。 最后黄居士说偈而化。 所以,以生死心念佛就是用真心,就是深信切愿真实修行。 三、要有感恩心。 感恩是人性的光明,也是佛性的觉醒,更是菩提心的萌芽。 感恩佛法僧三宝对自己法身慧命的救护,感恩龙天护法殊胜的护持,感恩累世父母万劫难报、重如高山的恩德,感恩道场提供这么好的环境,感恩常住及四众弟子如此发心,感恩法师们如此慈悲。 佛陀说法,需六种成就:信成就(如是)、闻成就(我闻)、时成就(一时)、主成就(佛)、处成就(在某处)、众成就(与若干人俱)。 六种成就,一个不能少。 末法时期,正法道场成就一个佛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要有佛菩萨的加持,龙天护法的护佑,出家佛子弘法利生、自利利他的坚固菩提道心,四众弟子的真诚发心、专心办道等等。 这些都是因缘和合,四众弟子的福德感召,是我们自己生生世世种下的佛缘、法缘、僧缘。 决不像我们表面上看得那么简单和随意,决不是偶然的,是来之不易的。 打佛七,不做饭能吃饭,不交钱能住宿,不交费能用水用电。 这么大的福报,都是阿弥陀佛施设的。 我们不能得之于易而失之易。 一定要珍惜机缘,勇猛精进。 四、要有惭愧心。 善导大师开示:“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我们的一生是醉生梦死的一生,是罪大恶极的一生。 当我们用佛法来衡量自己时,才发现每一个众生都比自己慈悲、善良、无私,自己是最可耻的人、最卑鄙的人、最可怜的人。 要懂得,念佛就是持戒,就是灭罪,就是忏悔,就是消业。 五、要有平常心。 老实念佛,不求境界,不找感应,不求病好,不求无念,不求断烦恼。 有人不安心念佛,疑心重重——我是不是有附体啊? 我是不是再来人啊? 我能不能预知时至啊? 我的冤亲债主是不是来找我啊? 有人还担心,魔来找我怎么办? 烦恼太多怎么办? 冤亲不放过我怎么办……什么都担心,就是不担心自己不老实念佛怎么办? 念佛要自然、朴实、真切。 不要做作,不要著相。 发布时间:2024-10-13 10:46:0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