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天台宗三止三观 内容: 止观定义止者梵语奢摩他,观者梵语毗钵舍那。 此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两种梵语,又译为定慧、寂照、明静、等义。 止者停止之义,停止于谛理不动也。 此就能止而得名。 又止息之义,止息妄念也。 此就所观而得名。 观者观达之义,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也。 此就能观而得名。 又贯穿之义,智慧之利用,穿凿烦恼而殄灭之也。 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 则止属于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也。 观者属于有门,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也。 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烦恼,正证真如。 盖止伏妄念,譬如磨镜。 磨已,则镜体离诸垢(是断惑),能现万像(是证理),是即观也。 若真止真观必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也。 然则真观必寂然,故观即止,真止必明净,故止即观也。 以下再引诸经论解释止观义以助理解《维摩诘经》: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 《起信论》:止谓止一切境界散乱相,观谓观分别因缘生灭相。 《大乘义章》:止者守心住缘,离于散动名止。 止心不乱故復名定,观者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注维摩经》曰:什曰:始观等系心一处名为止。 静极则明,明即慧为观也。 同五曰:肇曰: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 《止观三》曰:息义者,诸恶觉观,妄念思想,寂然休息。 (中略)是就所破得名是止。 息义停义者,缘心谛理,系念现前,停止不动。 (中略)此就能止得名,即是停止义。 观穿义者,智慧利用,穿灭烦恼。 (中略)此就所破得名,立观穿观也。 观达义者,观智通达,契会真如。 (中略)是就能观得名,立观达观。 同一曰: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 又曰: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 朗然大净,呼之为观。 同二曰:观如灯,止如密室。 《起信论》曰:止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同义记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存梵言也。 毗钵舍那亦如是也。 以双现前时正名止观故。 《止观辅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小止观》曰: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 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结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 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胜因。 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 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止观一》曰:止观明静,前代未闻。 《同辅行》曰:止观静,观体明也。 又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大乘义章十》曰: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为止。 止心不乱,故复名定。 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 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三止三观天台宗止有二类:方便三止和真实三止方便三止分三:一:系缘守境止:《童蒙止观》解释曰:系心鼻端脐问等处,令心不散。 经云: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锁。 (即是把心专注在鼻端、脐间等处,或身外的一物,或专念佛号、专持一咒、观想佛相好等令心不散乱,使心念不起。)二:制心止:《童蒙止观》解释曰所谓随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驰散。 故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 三:体真止:《童蒙止观》解释曰所谓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知从因缘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若心不取,则妄念心息,故名为止。 真实三止分三:一:体真止:全以空为体,因诸法由因缘而生,因缘假和合之法体为性空,止息一切之攀缘妄想证空理,谓之体真,空即真也。 是对于空观之止也。 二:方便随缘止:菩萨知空非空,而能停止于诸法幻化的理上,分别种种法药,认识种种惑病,对症下药,教化利益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 即知空非空,谓之方便。 分别药病,随缘历境,利益众生,名随缘。 安住停止在诸法幻化的假谛之理而不动,名止。 是对假观之止。 三:息二边分别止:第一止(体真止)偏于真,第二止(方便随缘止)偏于俗,俱不会于中道,今知真非真,则空边寂静。 知俗非俗,则有边寂然。 即息真俗之二边,而止于中谛者。 是对于中观之止也。 已上三止,如果是前后次第的修证,是为别教三止。 如果能做到三止即一止,一止即三止,三止和一止相即不二,是为圆教的三止。 二者观观分四:藏教析空观、通教体空观、别教次第三观、圆教一心三观。 藏教析空观:谓分析诸法以入于空之观法。 是体空观之对称。 具体的称为析色入空观。 又称析假入空观、析法入空观,或称析法观、生灭观、拙度观。 又《摩诃止观》卷三(下)云 小者小乘也,智慧力弱,但堪修析法止观,析于色心。 即分析人乃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要素所构成,分析色法至极微(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或分析心至一念(六十刹那),而依此分析之结果,观人、法二空之理,是为小乘之观法。 通教体空观:为析空观之对称。 全称体色入空观、体假入空观、体法入空观、体法观。 系指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之观法。 此体空观为四教中通教菩萨所修观空之法,而以析空观为藏教之观法。 又将体空观与析空观作一比较,谓两者皆属于从假入空观,亦同样能破界内之见、思二惑;然其观法则有巧、拙之别,乃以体空观为巧度观,以析空观为拙度观。 别教次第三观:是指先修空观(从假入空):空观能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证真谛理。 次修假观(从空入假):假观能破尘沙惑,得道种智,而知假谛恒沙法门。 后修中观(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中观能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而证中道法。 所以别教三观是次第而修证的。 圆教一心三观:又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 一心,即能观之心;三观,即空、假、中三谛。 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说,而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者,即称一心三观。 此为圆教之观法,系不经次第而圆融者。 为利根菩萨所修习之法。 《摩诃止观》卷五上载: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为空观;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 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是为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是为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是为总中观,此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之一心三观。 其中,所谓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则称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独立之实体,故为空,观此则称空观;一切现象非一非一切,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性质,此为中道,观此则称中道观。 如作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三观悉能荡相破着之故。 如作假观,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故。 如作中观,则空、假亦中,以三观之当处为绝对之故。 以此观于空、假、中三谛之任何一谛,而三谛无不圆具,故称一心三观。 然此不思议法,甚深微妙,其观慧门,难解难入,故为圆教利根菩萨所修习者。 发布时间:2024-09-12 06:14:2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