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腊八节重读佛陀传 内容: 回归佛陀的最初教诲,回归最本原的佛法。 看佛陀如何透过纷浊,追寻世界 与生命之永恒真相。 为什么在中国儒、释、道三家能够融合在一起,形成美轮美奂、举世无双的文化传统?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释迦牟尼创建佛教时说的话,意在告诉世人:佛教是劝人止恶扬善的教团。 这十六个字分为两部分,“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佛教的道德立法,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佛教的修证方法。 其根据就是“一切众生皆存佛性”。 释迦牟尼开悟是相对的,得道也是相对的,他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老病死的隐患,他能做的不过是借助于缘起说等理论给予生老病死一个全新的阐释,核心是否定生老病死的实体性质,将其消极意义相对化,达到消除人们对它的恐惧的效果。 一般将佛教以利他平等为归趣的道德观概括为“大慈大悲”。 慈的本意是给人以快乐;悲的本意是解除人的痛苦。 大慈大悲的至高境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佛教的平等指的根本不是人的社会地位,指的是权利与机会,套用佛教的话就是缘的平等(如缘机之平等)。 佛陀信仰慈悲与智慧,信仰“诸法皆空”这样一种对世界的基本判断,信仰人具有超越一般存在的业力(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这种业力无形迹,不可触摸,但其作用永不磨灭。 实际上在修行方法上,儒家与佛家极其相似,前者强调中庸(允执其中),后者强调中道(平等修习),都反激进,反对绝对化。 佛陀把自己修行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不放逸”。 如果说孔子是中庸之道之楷模,释迦牟尼则是中道之模范。 怨憎会苦指谓平常所憎恶之人,欲其远离,而反共聚。 人越薄俗,此苦越少;人越清高此苦越甚。 说直白些就是小人易躲此苦,君子欲罢不能——这种君子受制于小人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永恒的风景线。 “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状态很难维持,有时只有以死为代价,才能保持,否则就得妥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宽阔胸怀。 “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是对佛教宗旨的简略概括。 佛教的至高追求就是菩提。 可以将儒、释、道三教对比如下:儒家以仁义为至高追求,释家以菩提为至高追求,道家以虚无为至高追求。 三者的区别:儒教求诸人,求人之义,修身养性,以成事功;释教求诸心,求心之净,开悟成佛,以求解脱;道教无所求,虚中坐忘,超脱物外。 下化众生为大乘佛教所独有,这一点是佛学最大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4-09-05 10:52:1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