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论竖出三界、横超三界 内容: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况当此互相斗争,弱肉强食,杀人之法,无奇不有,而复种种天灾,频相见告之时乎。 有智识者,因兹提倡净土法门,以期一切同伦,同得出此三界,登彼九莲也。 若论竖出,非力修戒定慧道,断尽烦惑不可。 倘烦惑稍有未尽,则三界依旧莫出。 况末世众生,善根浅薄,寿命短促,修者纵有亿亿,出者难得一二。 以其唯仗自力,是故难得实益。 若论横超,但依净土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名号,求生西方。 兼以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万不漏一,咸得往生。 既往生已,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 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临终方念者,亦预末流。 此则全仗佛力,其利益与唯仗自力者,天渊悬殊。 师宏居士之妻师汤,欲与闺阁英贤,常时修持净业,以期同于现生,出此火宅。 遂于附近,建一莲社,半由自捐,半由人助。 其工既成,问名于光,因题之曰横超。 冀一切须眉丈夫,贞静坤伦,怖畏火宅,欲出莫由者,同皆依此而修。 庶可长揖娑婆,速达极乐,一超直入如来地,永作逍遥自在人。 故为叙述所以云。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横超莲社缘起序”如来调御众生,随机说法,虽权实顿渐不同,大小偏圆有异,要皆为令众生,亲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 然此佛性,即心本具,非从外来,不自他得,如取家宝,受用现成,故其证也,乃极易事。 无奈众生久居生死,迷惑甚深,喻如宝镜,经劫蒙尘,欲令即复本体,彻现照天照地之光,固非一日二日揩磨之功所能得也。 如来悲心真切,知众生自力亲证之难,纵有修持,以烦惑未断,再一受生,不免复迷,从兹堕落者多,超升者少,故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俾彼若圣若凡,同于现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则已证圣者,速登上地,未断惑者,永出轮回,较彼唯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其难易盖天渊悬殊也。 故自华严导归,祇园演说以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 迨法流东震,远公大师,倡于庐山,当时群贤毕集,后世众哲咸宗,从兹缁素四众,或圆修万行以回向,或专持佛号以求生,至于临终正念昭彰,现诸瑞相以往生者,又何能悉知之而悉见之也。 彼往生集,净土圣贤录所载,特千万分中之一二耳。 而百数十年来,修此法者,又复何限。 况近世人士,眼界大开,密修显化者,实繁有徒。 其中以烦惑心,契如来智,出娑婆苦,预莲池会者,当比前更多。 岂可不加纪录,而令其湮没乎哉。 余姚杨慧镜居士,特为搜辑,命名为近代往生传,其意盖欲为后之辑往生传者,备底稿耳,故其称呼名字,悉本原文,不加修饰,以归画一,但取传信,不任撰修之功。 已得若干传,将欲刊布,祈予作序。 窃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 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 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 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 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 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吾人既无立地成佛之资格,又无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之实证,若不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则恐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离也,可不哀哉。 愿我同人,咸生正信。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近代往生传序”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当逊其奇特。 十念一念,即登不退,历劫修证者,当仰其高风。 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 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 即此一生,证大菩提。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 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 如斯大力用,诸佛共宣扬。 若此极发挥,诸祖皆如是。 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 幸得闻熏,勉力修习。 恐彼无知狂徒,谓为浅近,故此依教赞述,令其奉行耳。 念佛法门,愚尚能修。 律教禅宗,智犹难晓。 何谓此法统彼诸法。 欲知此义,须深明佛力自力大小优劣,则一切疑惑,泮然冰释矣。 夫佛与众生,心性虽同。 若论力用,天地悬殊。 良由众生具足无量烦恼恶业,功德智慧,不能显现。 佛则具足无量功德智慧,烦恼恶业,净尽无余。 佛与众生,迷悟不同。 致使力用,胜劣迥异。 律教禅宗,皆仗自力了脱生死。 所以久经长劫,尚难出离。 念佛法门,全仗佛力又兼自力,了脱生死。 所以尽此一生,便登不退。 自力佛力,其义云何,愿垂明诲。 律教禅宗,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 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出生死。 若教理不明,则盲修瞎炼。 若非得少为足,便是著魔发狂。 纵使理明功深,亦颇断惑。 倘有丝毫未尽,依旧不出苦轮。 直待惑业净尽,方可出离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悬远。 更须历劫进修,始可圆满佛果。 譬如庶民,生而聪慧,读书学文,多年辛苦。 学问既成,登科入仕。 由其有大才能,所以从小渐升,直至宰相。 官居极品,再无可升。 于群臣中,位居第一。 若比太子,贵贱天渊,何况皇帝。 毕世为臣,奉行君命。 鞠躬尽瘁,辅治国家。 然此相位,大不容易。 半生勤劳,通身能耐。 到下场头,不过如是。 若学问才能,稍不充足,则不能如是者有百千万亿也。 此是自力。 学问才能,譬深明教理,依教修行。 位至宰相,譬修行功深,断惑证真。 只可称臣,不敢作君。 (臣决定不敢作君。 臣欲作君,除非托生皇宫,为皇太子。 修余法门,亦可成佛,但与净土较,奚啻日劫相倍。 读者须善会其意,勿泥其词。 然依华严末后一著,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 正与托质皇宫,为皇太子,意义相齐。 净土法门,得华严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吞万川,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 猗欤大哉。 )譬虽出生死,尚未成佛。 学问不充,不能如是者甚众。 譬惑未断尽,不出生死苦海者甚众也。 念佛法门,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 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 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 即此一生,定补佛位。 此是佛力,又兼自力。 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 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 又若深明教理,断惑证真,则往生品位更高,圆成佛道更速。 所以文殊普贤,华藏海众,马鸣龙树,诸宗祖师,皆愿往生也。 譬如托生皇宫,一出母胎,贵压群臣,此是王力。 迨其长大,学问才能,一一充足。 便能承绍大统,平治天下。 一切臣宰,皆听诏谕。 此则王力自力,兼而有之。 念佛法门,亦复如是。 未断惑业,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便出生死。 犹如太子初生,贵压群臣。 既往生已,惑业自断,定补佛位。 犹如太子长大,承绍大统,平治天下也。 又已断惑业,如马鸣龙树诸宗祖师,已登补处,如文殊普贤华藏海众,皆愿往生者。 犹如昔镇边鄙,不堪承绍。 今居东宫,不久登极也。 祈尽捨旧习,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习。 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 无量法门,自然证入。 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 尚勉之哉,尚勉之哉。 印光大师:“净土问答并序”须知此经,与阿弥陀,无量寿二经。 乃如来于一代通途教理以外,所立之特别法门。 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 故无论业之轻重,惑之厚薄。 但能信愿念佛,无一不获往生。 如摩尼珠,随意雨宝。 故但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待至业尽情空,心佛双亡时。 则一切法门,河沙妙义,无不融会贯通于自心矣。 净土法门,其妙如是。 其有欲上荐先亡,下济群品。 令一切人,不废本分职业,各得现生出离生死轮回者,可不汲汲从事于此法门乎哉。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观无量寿佛经石印流通序”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若不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依怙而常念之,则祸患之来,或所不测,及其卒遇,徒唤奈何。 倘能预先持念,必有冥为转移。 况生死到来,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临终想,则一切非分之妄想,与不能资之以了生死之诸法门,自不致力驰骛,而令此决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 愿汝夫妻父子,同不以光言为迂腐,则幸甚。 末世众生,根机陋劣,不依净土法门,决定无由了脱。 一班好高务胜者,多多越分自命,觉得禅教之理性渊深,遂不以净土为事。 从兹弃佛力而仗自力,弄到结局时,皆成种远因而了不得其实益耳。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复袁闻纯居士书”(以彼作○图章故开端画一圆相)○此一段光明,非因非果,非圣非凡,非断非常,非生非灭,亘古亘今,照天照地。 佛未出世,祖未西来。 人人具足,无余无欠。 无奈众生在迷,怀宝受困。 反承此照天照地之光,起惑造业,轮回六道。 于是世尊欲施济度,示成正觉。 当其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时。 乃浩然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 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于是随机施化,对病发药。 由众生根器不等,故其所说,或渐或顿,或实或权,种种不同。 虽则设诸方便,无非曲诱众生,令其各各彻证此之心光,究竟成佛而已。 所谓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 始则千机并育,终则一道同归也。 又以钝根众生,现生不能了脱。 则轮回生死,了无底止。 以故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俾未断惑者,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速证法身。 普使上中下根,若圣若凡,同证真常,诞登彼岸。 极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彻获众生本具之佛性。 猗欤佛恩,穷劫莫赞。 及至大教东流,遂以此法,目为莲宗。 以其念佛求生西方,莲华化生,得预莲池海会,亲炙弥陀世尊,及观音势至,诸上善人故也。 自后达摩西来,传佛心印。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然此所见所成,乃指吾人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而言。 令人先识其本,则一切修证等法,自可依之进趣,以至于修无可修,证无可证而后已。 非谓一悟即成福慧两足,圆满菩提之究竟佛道也。 喻如画龙点睛,令其亲得受用耳。 由是腾辉震旦,炳焕赫奕。 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布寰区。 天机深者,于一机一境,识其端倪。 则出词吐语,自离窠臼。 入死入生,了无挂碍。 得大解脱,得大自在矣。 倘根机稍劣,纵得大悟,而烦恼习气未能净尽,依然还是生死中人。 出胎隔阴,多致迷失。 大悟者尚如是,况未悟乎。 固宜专心致志于仗佛慈力之净土法门,方为千稳万当之计也。 圆照刘居士,宿根深厚,现行精纯。 于禅净两宗,各得其旨。 而尤以念佛法门,为究竟自利利人之道。 每有所感,辄形诸诗歌。 笔而录之,得一百零八首。 题其名曰摸象。 盖以道大无方,岂凡庸一言可以道尽。 不过取其意之所适而已。 其子及族人,欲后世咸所禀承,拟列诸家谱。 令(光)叙其大旨,用告来者云。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刘圆照居士摸象诗序“ 发布时间:2024-08-23 11:36:5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