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殊院_成都_四川 内容: 位于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 后毁于兵灾。 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称文殊院。 康熙帝御笔“空林”二字,钦赐“敕赐空林”御印一方。 康熙帝墨迹至今仍存院内。 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 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 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 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 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可称雕塑精品。 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住持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工艺精细,童颜神态,体现了“童子相貌,将军威仪”的风度。 还有一尊列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缅甸玉佛,是院僧性鳞和尚于民国11年(1922年)历尽艰辛,步行募化到缅甸请回的。 另外,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 清朝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着四方,声名远扬。 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 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一七○六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住持本圆法师又采办了八十二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这八十二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 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 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 宋代仍称信相寺。 据《成都县》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 建筑俱焚,唯有十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 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 文殊院是四川省著名的佛教盛地,目前该院共有出家人八十人左右,其中包括小沙弥五、六十人,是西南地区出家僧众较多的大寺庙。 据文殊院规定,年满十八岁以上青年才能入庙,经试用两年合格后得授予沙弥戒,正式出家。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 共有房屋二百馀间,总建筑面积一点一六万平方米,有僧人六十多人。 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 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二百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 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 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 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三百馀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 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 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一七○二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 人皆遗世,世谁为之。 爰有大士,处此两间。 非浊非清非律非禅。 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 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 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果亲王墨迹是清朝雍正年间,果亲王赠给文殊院的墨宝。 条幅上写着「日面月面,胡来汉现。 有时放行,有时把断。 世法佛法,打成一片。 苦作一片会,遇贵即贱。 不作一片,麦里有面。」另有一副于佑任所书「岳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的对联。 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玄类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 印度贝叶经是一八八七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 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 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 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像是绘画,十分精美。 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 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 发布时间:2024-08-20 13:09:0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