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普陀_厦门_福建 内容: 厦门南普陀寺为闽南名刹,居于鹭岛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风景绝佳。 五代宋初,即有高僧依山结庐梵修。 明代扩建殿堂,规模初具,清初重修,始改今名。 1924年,改地方寺院为十方丛林。 第二年就寺创办闽南佛学院。 从此,海内 高僧频临弘法,十方佛子竞来求经。 称盛一时,驰名中外。 建国后,一度蹶而复振。 而今,新构楼堂院舍,鳞次栉比;重修梵宇琳宫,金壁辉煌;常住数百僧众,梵行庄严;复办闽南佛学院,教学相长。 古刹新生,法运昌隆,臻历史之鼎盛,划时代之光辉。 五老峰五老峰是厦门八大胜景之一,五老凌霄以其挺拔秀奇著称。 山上林木蓊郁,奇石嶙峋,洞壑幽深,岩泉清冽。 盘旋曲径,直上颠峰亭台,放眼海天深处,碧波荡漾,巨轮轻艇往来如梭。 环视鹭岛新姿,绿树掩映,层楼大厦参天。 俯瞰足下,梵宇琳宫浮现于云雾缥缈之间,恍若置身蓬莱仙阁之上,飘然欲仙,乐趣无穷。 真不愧为鹭岛名山藏古寺,梵宫胜景纳游人。 古刹春秋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 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 元废。 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 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4 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南普陀寺历来是临济喝云派的子孙寺院。 民国十三年( 1924 ),喝云派裔主持转逢和尚将寺院改为十方丛林,并按丛林规制,推选云门派裔会泉和尚为首任方丈。 第二年,又在寺内创办闽南佛学院。 会泉和尚退任后选聘当代高僧太虚大师为继任方丈,主办学院。 从此,海内高僧相继往来住锡传经,十方佛子竞相入院参道修学,一时佛门称盛,名闻中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地方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殿宇院舍。 文革十年动乱,寺院历经浩劫。 文革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政府重视寺院复建。 十多年来,不仅旧有殿堂翻修一新,还新建多座楼堂亭院。 现有建筑总面积已超过原有将近一倍。 复办后的闽南佛学院,规模设施也在成倍增长。 古刹盛世重光,梵呗钟磬不绝,佛苑法缘殊胜,宏法利生并传。 艺文集粹南普陀寺的殿堂、楼院、门廊等石柱上,均镌有出自文人高士撰书的楹联。 联文中或托景物以抒怀,或寓掸机以寄悟,巧对佳联,各得其妙。 还有许多古今诗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吟咏,其中有不少佳作,不仅格调清新,意境高越,还赋有时事记实的内涵,令后人在吟味中获得史疑佐证的契机。 如宋人尉滕翔在咏无尽岩的诗句中,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无尽岩下还是波浪翻滚的大海,以及山中野寺荒寂的情景,反证了所谓鹭岛全面开发前的中唐,即有人献地五十余亩以建昔照寺殿堂的误传。 又如晚明与重兴普照寺诗僧党光和尚同时的鹭岛名士池显方,在题《五老山》诗的起句中,即以“十年古刹几残灰,重见天花散讲台”,点出觉光大师重建普照寺的史实。 发布时间:2024-08-19 13:00:3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