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没有学会忍就不要说你是学佛人 内容: 万法得成于忍! 人在世间行,需要和各种各样的缘打交道,因为习气的原因,人们往往喜欢和顺缘,也就是随顺自己的缘打交道,对违背自己意愿的一些人缘境事,人们往往会表现为懊恼和不安。 因为对境生心,执心分别,烦恼、痛苦自然就不断。 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为什么会有不顺心? 是因为你心里没放下! 为什么放不下? 是因为你还不够慈悲! 于长辈,你可以因为他们没有满足你的意愿和他们大吵大闹,让他们老泪众横;于小辈,你可以因为他们的过失高声训喝,拳脚相加,而不顾他们心中的苦痛哀伤。 佛说平等,就是要我们以慈悲和宽容面对所有的有情和无情,要真正从利益众生的角度做好自身的点点滴滴。 谦让是修养,忍辱是德行! 世尊修得五百世忍辱仙人,被哥利王割截身体,亦不惊不怖,无嗔无恨,真正诠释了佛说平等、慈悲、与智慧。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类人,心量狭小,遇事爱计较,很容易生气,无自我调理之智慧,亦无宽容忍让之胸襟,这种人往往活得很累、很辛苦,常年病疾缠身,祸事不断,害人害己害社会害家庭,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能解百日之忧! 亦云:小不忍则乱大谋! 真正能忍的,那是智者! 钢刀强则易折,柔云风卷无伤。 忍辱是智慧,忍辱不是“强忍”,靠强忍是忍不住的,就算忍得了一时,也忍不了一世,忍辱中要包含宽容和慈悲,要“顺忍”、要“忍而无恼”。 什么是忍而无恼,就是忍让而无怨气,把忍让作为一种布施! 佛在经上说:忍辱如地。 大地宽容吧,你踩踏它无怨言,污水屎尿泼洒它亦无嗔恚。 于人之刁恶暴嗔而无恼,于境之灾风火疾而无怨,天地之间,凛然立世,空寂一身,而入无生法忍! 逆缘顺缘,泰然处之,如如不动,宠辱不惊。 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以微笑视屈辱,以宽容泯恩仇。 忍辱是消业! 佛在经上说: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无忍辱,内忧疾苦;身无忍让,外患搏伤! 善于忍者,不以忍为忍,亦不以忍为辱,于内心不起念,于外境不动心,而得泰然自得,自在悠然! 要学会忍“常人所不能忍”,周瑜因无法容忍诸葛亮,被活活气死,落得个英年早损成后人笑谈;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而入“初汉三杰”,得百世传扬流芳。 佛在即将涅槃时,阿难问佛陀:佛陀住世的时候,凶恶的人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以后,凶恶之人如何调伏? 佛回答的是四个字:默摈置之。 就是沉默地摈弃远离它。 意思是,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故意跟你捣蛋,刁难你、作弄你、屈辱你,你一味跟他争斗、吵闹,他就会没完没了,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理睬他,你沉默,他就胡闹不起来。 “默摈置之”显示了佛陀超高的智慧! 所谓“忍”,其实也只是个妄相! 五蕴身都是假的,谁受这个忍? 不把尘缘境相照破,心里必然“忍无可忍”。 佛在经上说:世界若为实有,也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生活中要学会放下! 放下什么? 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顽固的我执和法执。 放得越彻底,你心里就越空灵,忧烦挂碍就少。 当你快乐的时候,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热情洋溢,充满健康,当你忧烦恼怒的时候,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就充斥着邪毒,定然损气伤身。 宽容是健康的良药! 忍辱又何尝不可视为是一种快乐呢?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其实不会忍让的人是很愚蠢的,当你面对屈辱暴跳如雷,歇斯底里时,你已经是个失败者,因为此时你的身体已严重受损,元气大伤! 所谓气大伤身,就是这个道理。 要知道世上的很多事情并不会因为你的怒火而改变,当你认为受到屈辱,气得到医院住院打点滴的时候,说不定给你气受的始作佣者,此时此刻正在家中欢天喜地,举杯庆贺呢,你说值也不值? 平与不平由心生,宽容心起万事平! 以前有个禅师经常受到一个人的谩骂和侮辱,禅师却一点也不生气。 一天,禅师问侮辱他的人:如果你送一件东西给别人,而别人又不接受,那么你要送的那件东西该归谁? 那人回答:当然归送的人。 禅师说:谢谢你的回答,现在你该知道你给我的谩骂和侮辱该归谁了。 那人惭愧木立,无言以答,此后再不敢侮辱禅师及他人了。 关闭受阴,自然受无所受,可见“受”与“不受”,全在于心。 认为是“辱”,非辱亦辱;认为“非辱”,辱亦非辱! 无论是“忍”还是“辱”也都只是一合妄相,不可取,无所执! 。人身好比一块硕大的磁铁,习气好比其中强大的磁场,我们应该学会关闭这个磁场,否则尘世间的所有废铜烂铁都将往你身上吸。 生命又象一只开启的收音机,只要你的六根波段还在开启,就必然会接受到无休无止的波段噪音。 于人于事,如如不动,缘来不拒,缘去不留。 遇事善巧处之,避其锋芒,大智若愚。 心外杂音,充耳不住;身外诸境,熟视无执! 而安住自性清净之地,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佛说不受一切受,就是要我们关闭受阴,关闭六根,于尘缘境相不起心分别,不执着挂碍。 真正做到“受无所受”“境随心转”。 生活之中应机接物,坐卧行住,若真能做到宽慰德仁,荣辱不执,苦乐无受,空性使然,那么忍又为谁忍? 辱又从何来呢? 发布时间:2024-08-16 10:46:4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