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孟子全文 内容: 序: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26日来到曲阜孔府考察,一行中不难看出习主席对传统文化的支持。 习大大来到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 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孟子序说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 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 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 空言无施,虽切何补。 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 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 ”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 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 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 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 纔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 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豪发闲。 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或曰:“英气见于甚处? ”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 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 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 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 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 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 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 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 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 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 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 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二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 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五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六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七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 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 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一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二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三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 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 王曰:“大哉言矣!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四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征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 ’畜君者,好君也。 ”●五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 毁诸? 已乎? ”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 ”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 思戢用光。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 诗云:‘古公亶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七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八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臣弒其君,可乎? ”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九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 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十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十一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十二邹与鲁哄。 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十三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事齐乎? 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十四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 如之何则可? ”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若夫成功,则天也。 君如彼何哉? 强为善而已矣。 ”●十五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 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 如之何则可? ”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 我将去之。 ’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 ’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 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十六鲁平公将出。 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 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 曰:“何哉? 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 礼义由贤者出。 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 君无见焉! ”公曰:“诺。 ”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踰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 曰:“何哉君所谓踰者? 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曰:“否。 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 曰:“非所谓踰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 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一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 ’”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 曰:“文王何可当也?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孔子曰:‘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二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 ” 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 曰:“不动心有道乎? ” 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 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 “敢问夫子恶乎长? ”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何谓知言? ”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 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 曰:“恶! 是何言也?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敢问所安。 ” 曰:“姑舍是。 ” 曰:“伯夷、伊尹何如? ” 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 ” 曰:“否。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 曰:“然则有同与? ” 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是则同。 ” 曰:“敢问其所以异? ”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 污,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 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三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四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五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 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六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七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 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智?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 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 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八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 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九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 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 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 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 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 .. .. .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 明“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 曰:“恶! 是何言也!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 曰:“岂谓是与?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三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 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 孟子曰:“皆是也。 皆适于义也。 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 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 ’予何为不受? 当在薛也,予有戒心。 辞曰:‘ 闻戒。 ’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 若于齐,则未有处也。 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四孟子之平陆。 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 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五孟子谓蚔鼁(去改圭)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 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蚔鼁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鼁,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六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 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 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七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 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 严,虞不敢请。 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 自天子达于庶人。 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 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 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 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八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 孟子曰:“可。 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 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 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 曰:“未也。 沈同问‘燕可伐与’? 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伐之’? 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 则将应之曰‘可’。 彼如曰‘ 孰可以杀之’? 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九燕人畔。 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 陈贾曰:“王无患焉。 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 是何言也? ”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 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 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曰:“然。 ”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 ”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十孟子致为臣而归。 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 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 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 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 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季孙曰:‘异哉子叔疑! 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 人亦孰不欲富贵? 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 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 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十一孟子去齐,宿于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 不应,隐几而卧。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 曰:“坐! 我明语子。 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 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 长者绝子乎? ”●十二孟子去齐。 君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 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 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 王庶几改之。 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予虽然,岂舍王哉? 王由足用为善。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 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 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十三孟子去齐。 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十四孟子去齐,居休。 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 曰:“非也。 于崇,吾得见王。 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 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 久于齐,非我志也。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一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 夫道一而已矣。 成(间见)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颜渊 曰:‘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为者亦若是。 ’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二滕定公薨。 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 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 亲丧固所自尽也。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 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 不可以他求者也。 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 歠粥,面深墨。 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尚之风必偃。 ’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 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 百官族人可谓曰知。 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三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阳货,鲁季氏家臣也。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虎之言此,恐为仁之害于富也;孟子引之,恐为富之害于仁也。 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彻者,彻也;助者,借也。 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 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 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 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惟助为有公田。 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 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 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 余夫二十五亩。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此其大略也。 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四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 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 以粟易之。 ”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 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陈良,楚产也。 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五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 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吾闻夷子墨者。 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 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 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 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彼有取尔也。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 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 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 盖归反虆梩而掩之。 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怃然为闲曰:“命之矣。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一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孔子奚取焉? 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 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 ’或以告王良。 良曰:‘请复之。 ’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 ’谓王良。 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 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如枉道而从彼,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二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三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 孟子曰:“仕。 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 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 惟士无田,则亦不祭。 ’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 “出疆必载质,何也? ”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 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 曰:“丈失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 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四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 曰:“否。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 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 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 食功乎? ”曰:“食志。 ”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曰:“否。 ”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五万章问曰:“宋,小国也。 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 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 ’曰:‘无以供牺牲也。 ’汤使遗之牛羊。 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 ’曰:‘无以供粢盛也。 ’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 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 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 书曰:‘葛伯仇饷。 ’此之谓也。 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 ’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 ’‘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齐楚虽大,何畏焉? ”●六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 ” 曰:“使齐人傅之。 ”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 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七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 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 迫,斯可以见矣。 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 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 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 ’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八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九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书曰:‘洚水警余。 ’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吾为此惧。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十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虽然,仲子恶能廉? 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 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 抑亦盗跖之所筑与? 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 抑亦盗跖之所树与? 是未可知也。 ” 曰:“是何伤哉? 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 兄戴,盖禄万钟。 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于陵。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 ’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 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 ’出而哇之。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居之。 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 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卷七 离娄章句上 ●一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也。 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二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弒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三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四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五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六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七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斯二者天也。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 ’涕出而女于吴。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 如耻之,莫若师文王。 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 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 ’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八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 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九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十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十一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十二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十三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十四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 况于为之强战?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十五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十六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十七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 孟子曰:“礼也。 ”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子欲手援天下乎? ”●十八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 孟子曰:“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十九孟子曰:“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 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 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 将彻,必请所与。 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 将彻,不请所与。 问有余,曰:‘亡矣’。 将以复进也。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二十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 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二十一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二十二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二十三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二十四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 乐正子见孟子。 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 ” 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 曰:“子来几日矣? ”曰:“昔昔。 ” 曰:“昔昔,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 曰:“舍馆未定。 ” 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 ” 曰:“克有罪。 ”●二十五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 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二十六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二十七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二十八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 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 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卷八 离娄章句下 ●一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夭有余岁。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二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 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三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 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谓寇雠。 寇雠何服之有? ”●四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五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六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七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闲不能以寸。 ”●八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九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十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十一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十二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十三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十四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十五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十六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十七孟子曰:“言无实,不祥。 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十八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何取于水也? ”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 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十九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二十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二十一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二十二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二十三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二十四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 ’其仆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 ’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二十五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二十六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为本。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二十七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 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也。 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二十八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 于禽兽又何难焉? ’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 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二十九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 一箪食,一瓢饮。 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三十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 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章子有一于是乎? 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 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 为得罪于父,不得近。 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 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三十一曾子居武城,有越寇。 或曰:“寇至,盍去诸? ” 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 ”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 ”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 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 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 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 或曰:“寇至,盍去诸? ”子思曰:“如急去,君谁与守? ”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 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三十二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 ”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 尧舜与人同耳。 ”●三十三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卷九 万章章句上 ●一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 怨慕也。 ” 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然则舜怨乎? ”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 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二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 ’信斯言也,宜莫如舜。 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 孟子曰:“告则不得娶。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 使浚井,出,从而揜之。 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 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 ’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 象曰:‘郁陶思君尔。 ’忸怩。 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 ’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 ” 曰:“奚而不知也?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 曰:“然则舜伪喜者与? ” 曰:“否。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 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三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 有庳之人奚罪焉? 仁人固如是乎? 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贵之也。 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 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四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 舜见瞽瞍,其容有蹙。 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 ’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 孟子曰:“否。 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尧老而舜摄也。 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 ’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此之谓也。 书曰:‘只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 ’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五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 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六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 ’有诸? ” 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 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 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 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 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七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 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 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 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 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非予觉之,而谁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末闻以割烹也。 林氏曰:“以尧舜之道要汤者,非实以是要之也,道在此而汤之聘自来耳。 犹子贡言夫子之求之,异乎人之求之也”愚谓此语亦犹前章所论父不得而子之意。 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 ”●八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 孟子曰:“否,不然也。 好事者为之也。 于卫主颜雠由。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 孔子曰:‘有命。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 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九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 ’信乎? ” 孟子曰:“否,不然。 好事者为之也。 百里奚,虞人也。 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 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 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 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 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卷十 万章章句下 ●一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则进,乱则退。 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 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 ’治亦进,乱亦进。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 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 ’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二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 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 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三万章问曰:“敢问友。 ”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 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 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 虽小国之君亦有之。 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 ’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 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 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 然终于此而已矣。 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 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四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 ”孟子曰:“恭也。 ”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 ”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 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 ”曰:“不可。 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是不待教而诛者也。 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 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 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 ”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 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 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 ”曰:“事道也。 ” “事道奚猎较也? ”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曰:“奚不去也? ” 曰:“为之兆也。 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 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 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五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 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 抱关击柝。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六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 ”孟子曰:“不敢也。 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 ” 万章曰:“君馈之粟,则受之乎? ”曰:“受之。 ” “受之何义也? ”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 ”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 ”曰:“不敢也。 ” 曰:“敢问其不敢何也? ”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 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 ”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 ”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 子思不悦。 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 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急。 ’盖自是台无馈也。 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 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 ”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 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 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 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七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 ”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 ”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 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 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 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 ’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 ’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 何敢与君友也? 以德,则子事我者也。 奚可以与我友? ’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 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孔子奚取焉? 取非其招不往也。 ”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 ”曰:“以皮冠。 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 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 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 然则孔子非与? ”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八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九齐宣王问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 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 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 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一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 ”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 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 ●二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三告子曰:“生之谓性。 ”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四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 且谓长者义乎? 长之者义乎? ”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 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 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五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曰:“敬兄。 ” “酌则谁先? ”曰:“先酌乡人。 ”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 敬弟乎? 彼将曰‘敬叔父’。 曰:‘弟为尸,则谁敬? ’彼将曰‘敬弟。 ’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 ’彼将曰:‘在位故也。 ’子亦曰:‘在位故也。 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六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七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圣人与我同类者。 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 ’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 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 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惟目亦然。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八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 ”●九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十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十一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十二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十三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 弗思甚也。 ”●十四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 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 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 于己取之而已矣。 体有贵贱,有小大。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 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十五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十六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十七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十八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 亦终必亡而已矣。 ”●十九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二十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一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 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 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 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二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 曰:“奚有于是? 亦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 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 所不为也。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 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三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 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亲亲也。 亲亲,仁也。 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 ”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 亲之过大而不怨 ,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愈疏,不孝也;不可矶, 亦不孝也。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四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 曰:“先生将何之? ”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说之将何如? ”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 ”●五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 见储子。 屋庐子喜曰:“连得闲矣。 ”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 曰:“非也。 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 ’为其不成享也。 ” 屋庐子悦。 或问之。 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六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 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 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 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 也。 一者何也? 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 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有诸内必形诸外。 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 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 不知者以为为肉也。 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 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 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七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 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 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八鲁欲使慎子为将军。 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 曰:“吾明告子。 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 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 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 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 在所益乎? 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 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九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十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 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 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 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 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 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 桀也。 ”●十一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水逆行,谓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吾子过矣。 ”●十二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十三鲁欲使乐正子为政。 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 ”曰:“否。 ” “有知虑乎? ”曰:“否。 ” “多闻识乎? ”曰:“否。 ”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曰:“其为人也好善。 ” “好善足乎? ”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 夫苟好善,则四 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 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 ’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 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十四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 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 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 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 ’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十五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十六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八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九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 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十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十一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十二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十三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十四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十五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十六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十七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十八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十九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 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二十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二十一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其生色也,睟然见于 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二十二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二十三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二十四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二十五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二十六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二十七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 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 人心亦皆有害。 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二十八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二十九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三十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三十一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 ’放太甲于桐,民大悦。 太甲贤。 又反之,民大悦。 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三十二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 ‘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三十三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 曰:“仁义而已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 仁是也;路恶在? 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三十四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三十五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 夫有所受之也。 ” “然则舜如之何? ”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 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三十六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 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夫非尽人之子与? ”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 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 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 ’此无他,居相似也。 ”●三十七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三十八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三十九齐宣王欲短丧。 公孙丑分享此文章积功德、支持传统文化、和习主席一起学习传统文化! 分享方法::点击此文右下角“分享”按钮;下载敬佛APP:手机应用商店下载“敬佛”;求助微信:jingfojingfo关注敬佛公众号:jingfo2016 发布时间:2024-08-16 09:00:0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