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具备这样的功德被称为是“佛” 内容: “佛”是“佛陀”的汉文简称,“佛陀”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者”。 但觉者只是佛陀这个词的字面含义,它的真正内涵远远超过了这个词义。 藏语称佛为“桑吉”,“桑”是“从无明梦中觉醒”,“吉”是“心智如花开放”,合起来就是“佛陀”。 如果对“佛”下一个简要的定义,就是“断证功德圆满、拥有四身五智的无上觉者”。 “断”指斩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涅槃境界。 “证”指彻悟二谛和万事万物的体性和事相。 “功德”指断证所获得的身、言、意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四身”指自性身、智法身、报身和化身。 “五智”指法界体性智、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事智。 “无上”指超越一切凡圣,无与伦比。 以上佛的功德属性,有如下四种统摄归类法:(一)统摄为断、证二法。 自性身属于断法,其余功德属于证法。 (二)统摄为自利性和利他性二成就。 法身属于自利性的成就,色身和利众事业属于利他性成就。 (三)统摄为“四身”。 1、自性法身自性法身是断尽二障,获得永恒清净的虚空境界,分原本清净和离垢清净,这将在后面的“佛心论”中详讲。 佛性从本质上来说离垢、清净,是原本清净的,但是原本清净却从来没有清净过,所以需要修。 经过修证然后获得离垢清净。 原本清净就像天空,离垢清净就像拨云见天。 一切污染好比空中云雾,或是铜镜生锈或如水被搅混;而天本是虚空,镜子本来明亮,水本自清净。 成佛也即是清净污染,显现真正佛性的过程。 在佛的四身中,唯有自性身是永恒不变的无为法。 这是一种“断”的结果,粗细分二障及其深层的习气彻底消除永不回生,和暂时性的抑制控制和条件不具备而未生之事物有所不同。 2、智慧法身也称一切种智,是遍知一切的现观智慧。 从智慧的两种作用上来划分的,可分为法性遍知智慧(无相智慧)和法相遍知智慧(有相智慧)。 法性遍知智慧是无分别的遍知一切事物之本质法性,其对境是性空,是见真谛的智慧,又叫实智、如理智;法相遍知智慧是有分别的遍知一切事物各自不同的特性变化现象,其对境是缘起,是见事谛的智慧,又叫权智、如量智。 也就是说,世间和超世间诸法共分二谛:佛的法性遍知智慧所见境是胜义谛;法相遍知智慧所见境是世俗谛。 有人说佛是不分善恶、没有分别见的,这种说法不对。 佛是遍知者,事物的全体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遍知的意思就是完全可以见到事物的二谛。 而认识事谛必须要有分别见,假如佛没有分别见,就等于说佛不懂得事谛,也就是说佛只懂得事物的一半。 什么叫做分别? 很多人概念不清。 “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 我们的五官是无分别的,如眼、耳等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都是现观无分别的东西,要认识事物就必须通过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来完成。 比如说“这是朵红牡丹花”,对颜色的知觉乃至对这朵花的认知,眼睛本身是办不到的,是意识的作用,依靠经验回忆、分析推理等对事物进行鉴别。 人的智慧不是现观,完全是分别见,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 到佛地的时候,对于法性的认知变成现观,而对于法相的认知则是分别观,也称妙观察智。 思维运载的工具是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 佛说法的时候也是用这两种语言,佛经也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下来的。 所以,把所有分别智一律破除,是非常错误的,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 比如,佛见到一个人,这人是男是女? 叫什么名字? 穿的什么衣服? 佛会分辨清楚的。 假如连这点分别能力都没有的话,那是一种愚昧无知。 但佛是遍知者,这在大乘佛教中没有丝毫的异议,除非否认佛是遍知者,否则就不能否认佛的抉择、妙观察智或者说分别见。 因此,必须承认佛有分别见。 把佛菩萨的一切知见统统说成“无分别见”,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若逻辑上讲不通,怎能说它正确合理? 把佛教理论全部纳入合乎逻辑的理性轨道,这是宗咯巴大师学派的特点。 还有一种分类,将佛的一切智慧分为五智。 也有的经典把佛的智慧功德总结为三百条,叫做三百不共法。 弥勒《现观庄严论》则把佛的无漏智慧法身功德归纳为二十一类,共一百四十六条:(1)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2)四无量功德: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平等心无量。 (3)八解脱:以有色观色解脱、以无色观色解脱、观净美色解脱、观空无边界解脱、观识无边界解脱、观一无所有界解脱、观无想非无想解脱、观息灭受想解脱。 (4)九禅定:初禅正定、二禅正定、三禅正定、四禅正定、虚空无边定、识无边定、一无所有定、无想非无想定、识灭尽定。 (5)十遍处定:青遍处定,黄遍处定,红遍处定,白遍处定,地遍处定,水遍处定,火遍处定,风遍处定,空遍处定,识遍处定。 (6)八胜处定: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定、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定、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定、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定、青胜处定、黄胜处定、红胜处定、白胜处定。 (7)无烦恼定。 (8)愿觉知定。 (9)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10)四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辩才无碍智。 (11)四如意:身如意、缘如意、心如意、智如意。 (12)十自在:生命自在、意识自在、财富自在、事业自在、意想自在、转生自在、愿心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说法自在。 (13)十力:知何种业生何地之智力、知因何业得此果报之智力、知何人作何想之智力、知众生生理心理差别之智力、知根器优劣之智力、知正邪与众生趋向之智力、知种种禅的净染与出入之智力、知前世与数世前生在何处之智力、知生死之智力、知漏尽之智力。 (14)四无畏:说觉知无所畏惧、说染净无所畏惧、说解脱道无所畏惧、说障蔽无所畏惧。 (15)三不自律:身不须自律、言不须自律、心不须自律。 (16)三念住:对敬信者不喜、对不敬不信者不怒、对敬信与不敬信兼具者不生相应的喜怒。 (17)不遗忘性功德。 (18)永断习染功德。 (19)大慈悲心功德。 (20)十八不共功德:身无失误、言无失误、心无疏忽、定无散乱、见无相异、事无遗误、不失意向、不失勤奋、不失观注、不失禅思、不失智见、不失静慧、一切身业不离智慧、一切言业不离智慧、一切意业不离智慧、知一切过去事无碍、知一切未来事无碍、知一切现在事无碍。 (21)具三圣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上述法相名词都是些佛学基本常识,就不在此细讲了。 佛的禅定功德,种种禅修差别,《般若经》中有,宗喀巴大师的《金珠鬘论》也作了解释。 比如说得到“火遍处定”的话,一个意念就可以在无火处燃起大火;得到“水遍处定”的时候,在无水处观想一下就可以使洪水泛滥;得到“地遍处定”,可以把水观想成坚固的大地,走在江面上、海面上如履平地。 这些都是禅定的结果。 又如“四无碍智”,就是智慧通达、说法无碍的意思,九地菩萨才能获得;“四无畏”就是无所畏惧说法,不会被别人驳倒;“三不自律”,是因获得自在境界,无须约束,身言意不会犯戒了;“不遗忘性功德”是指佛地记忆超群,没有遗忘,能知三世;“永断习染”,即获永恒的清净;“十八不共”,是说这些功德是阿罗汉都没有的。 如此等等,我在《佛教三宝原理奥义解》一书中讲得比较详细,可以参看。 3、圆满报身。 报身是修无量慈悲善行的福报成果和自他享用大乘法圆满法乐的有形色身。 佛身总分法身和色身两种,色身如人体,法身如人的知觉意识。 《大乘庄严经论》里说:佛的报身如太阳,法身如太阳的光和能量,应化身如湖泊中所反射的太阳的影子。 报身是在报身佛国成佛的庄严佛体,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声言具六十四种美德,寿命相续不断,永世长住。 圆满报身有五恒定和五种特性。 (1)五恒定:身恒定为身具相好庄严、永恒不变;住地恒定为常住色界无上天(报身佛土);法子恒定为闻法受教者只有十地菩萨;法恒定为只说大乘法;住世恒定为住世到一切众生解脱成佛之时。 (2)五种特性:身现相好常说法;语具六十四德说大乘法;心怀大慈悲,利众之事永不停;无意识功用而像阳光普照产生自然效应;依众生心愿,应化无穷。 佛是一种无色无相的精神体的存在。 在《不可思议经》里讲到佛的功德时指出,佛的智慧所到之处就有佛身,就有佛言。 佛的智慧是遍及一切时处的,没有时空的间隔。 这就是我们真正的皈依之处。 释迦牟尼虽然在两千多年前涅槃了,但释迦牟尼的报身和化身一直存在着,并且永远存在下去,这是大乘不同于小乘的地方。 佛留下的法身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佛教经典,以教义的形式存在于人间,利益众生。 佛像阳光、空气一样,无意识地平等利益着众生,无处不在、处处在,“佛光普照”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有佛光照不到的地方,那是由于自己的诚心、智慧不足,佛虽在眼前也看不到。 “千江有水千江月”,众生心田中反映出来的对佛的认识是各自不一样的,所以佛有亿万化身,依众生心愿,应化无穷。 只有具根基的人才能觉到、看到。 我们所说的佛陀的化身,并不是塑在寺院大殿里的样子,那是相好庄严身,是佛殊胜化身的形象,但佛菩萨平常的化身是各式各样的。 有人认为佛在寺庙里,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寺庙里有佛像,寺庙是做佛事的地方,佛与佛像应该分清楚。 4、应化身。 应化是化现或变化的身相,是报身所化现的种种身相,有三类或四类两种分法。 现按四类分法来作介绍:(1)净土胜应身:如阿弥陀佛、药师佛之类。 属相续不断常住身,永远在佛国净土。 (2)尘世应身:示现出世、说法、生死涅槃等相。 如释迦牟尼示现成佛,从生到涅槃,汉地说是“八相成佛”,藏传佛教说是“十二相成佛”。 这是所依据的经典不同,藏传佛教是依据《大乘庄严经论》的观点。 (3)技艺化身:化现琴师、画师以及各种能工巧匠,以技艺度化众生。 众生的需要就是佛的需要,为众生衣食住行提供方便,对社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各类工匠等,很多都是佛的化身。 大家可能看过释迦牟尼度化琴师的故事:有一个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的人,他有许多追随者,因而非常骄傲,根本不信佛。 佛就化现成琴师去和他比赛,弹琴的技艺两人不相上下,不分胜负。 佛问:“你会弹无弦琴吗? ”然后就把琴弦完全去掉,空弹出各种各样的美妙琴声。 琴师看着都惊呆了,他马上对佛佩服得五体投地,带着他的弟子们诚心皈依了佛陀。 (4)不定化身:为利乐众生,化现人类和非人类种种形相,千姿百态,不拘一格。 统摄为“三功德”佛陀的法身功德经过高度概括,可分为三种无上功德:1、智慧功德。 佛的智慧是破除二障后产生的明察二谛性相的现量直观无碍遍知真智慧,是长期修定修慧的结果,是佛地独有的通达智慧,是连十地菩萨也不能完全达到的不可思议的智慧境界。 2、大慈大悲功德。 佛的大慈大悲心是未断爱恨和自私烦恼的世人所无法想像的慈爱和悲悯的崇高感情。 世人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常讲:“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无情别怪我无义。 ”而佛却是一律平等,对众生无亲仇、爱恨、优劣、美丑等分别相,始终关心、疼爱、怜悯一切众生,故称无相慈悲或称无缘慈悲。 3、能量功德。 能量是指做事利众的能量。 佛的能量是一种无意识、无功用的自在能量,犹如阳光雨露滋生万物。 佛的利乐众生的功能,还有两大特点:一是遍及性,即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事物(法)。 二是无间断性,即利众事业无时无刻,永不间断,直到六道中无一众生。 禅定之力不可思议,神通之力不可思议,密咒之力不可思议等均属于佛的能量范畴。 以上从三个方面讲了人天善果、解脱果(小乘)、无上佛果(大乘)。 学佛的人首先要了解掌握目标体系,从这三个目标中进行选择,除此以外没有别的目标。 然后再选择修证的道路和方法,以达目标。 发布时间:2024-08-12 12:01:0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ojiao/1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