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位大德高僧齐聚一堂(宣化、虚云、弘一、印祖),只谈了一件小事... 内容: 常言道“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运”。 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就像银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 实际上,惜福并不只是某个高僧大德的个人主张,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强调“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以佛家讲得非常具体,所谓: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这是必然的因果。 我们该如何惜福呢? 我们来看看虚云、印光、宣化、弘一四位高僧们的亲身经历。 -宣化上人惜福事迹-1、有三个台湾青年比丘来万佛城挂单,因为万佛城大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开始变质的菜,在食用时只要不烂的菜叶子、菜帮子都不会扔掉。 上人说万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弃我取。 2、一天中午,用斋后大众准备离去,三位台湾比丘忽见宣公上人来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礼。 上人满面含笑,用眼光看着他们用过的餐盘中有嚼过吐出来的几口莱,问道:“菜不好吃吗? ”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叶硬了些,嚼不烂。 ”3、上人听后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过的菜放进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着说:“我还可以。 ”三位比丘和周围的弟子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两个盘中嚼过的菜全放进口中嚼着咽了下去,然后说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费。 ”当宣公上人走出斋堂时,身后跪下了一片徒众。 4、就餐巾纸的使用来说,上人使用时先从边缘开始,然后将用过的部位叠起来,下次使用时从叠起的地方使用,然后再叠起来,再使用时仍是如此,直到用完。 有时一张纸用两天也是有的。 5、当师父问上人为何要这么节省时,上人说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敢浪费。 又有一次师父曾见病中的上人在弟子劝说下喝过半玻璃杯麦片粥之后,两次用开水涮杯后喝了下去,最后又加上一点开水涮杯漱口后又咽了下去。 当问上人为何将漱口水也要咽下时,上人说牙缝里也可能有粮食,不可以浪费,自己的口又不脏。 -弘一大师惜福事迹-1、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2、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 为什么呢? “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3、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 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 4、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 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5、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 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 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6、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 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 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 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 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 7、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 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8、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 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 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虚云老和尚惜福事迹-1、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2、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 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3、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 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 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4、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 中午吃饭呢? 虽然当时师傅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5、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由我们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傅们吃的一样。 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 他老人家那种节俭简朴的生活,我们现在想起,还记忆犹新。 6、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 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 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7、有一次,我和齐贤师一起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老人家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 当时我们俩目睹那情景,心里感到很惭愧、很难过。 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8、事后,我们问他说:“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 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 ”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 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9、又有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处处长张先生,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 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 张处长始终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 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 10、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 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 他一再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 ”老和尚说:“不要紧啊! 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 ”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 ”老和尚答:“就是这样,我已经很好了。 ”11、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 中午吃两大碗米饭。 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 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发布时间:2019-10-28 14:35:4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