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孔子的10条原则,11个态度! 内容: 孔子的10条原则,11个态度!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对孔老夫子一直怀有一种十分温暖的感情,虽被后世尊为“圣人”,却全然没有遥不可及的感觉。 他仿佛就是一位朴素可亲的老者,跨越两千年的时空陪在心灵左右,时时给予智慧而体贴的关怀。 让我们一起从《论语》的解读里,走进这位圣人的精神世界,学习他的修身态度! 1. 乐:没有一个“苦”字的《论语》我们一翻开《论语》看孔子的第一个态度,即是孔子生活的道路,一见便觉得他的意味非常之长,非常之妙。 《论语》的第一章,孔子开腔便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单从这几句话,可见他的态度非常鲜明,可以想见他心里自得的样子。 其次如: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他自己说他的生活是如此,这可以见出孔子心里的那种乐趣快畅,生活之乐是很显著的。 2. 仁:柔嫩而真挚仁则为孔子极重要的观念。 据有人说:《论语》讲仁有五十八处,而阮元《研经室集》中“论仁篇”说,仁在《论语》里面见一百零五回。 于此可证,”仁“是孔子的一个最重要观念。 所谓仁就是慈爱之义,孔子说。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弟何以为仁之本,凡仁之爱亲、敬兄,与夫父母之爱子,都怀着一种柔嫩而真挚之情。 而仁就是这种柔嫩笃厚之情。 由此看去,所谓仁这个东西——本性这个东西,不是我们所固有的生命发出来的吗? 3. 讷言敏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仁者其言也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不爱说话,只实地做事,于此可见。 4. 看自己,向内求这个态度有好几条可以看得出,而显著的话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都是看自己不向外找的态度。 5. 非功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放于利而行,多怨。 6. 非刑罚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种新鲜的态度,与法家绝不同。 盖一讲王道,一讲霸道也。 7. 孝弟孝弟与礼乐,是有莫大的关系。 礼乐的根本,是无声之乐,无体之礼,即生命中之优美文雅。 孝弟之根本,是一个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身处之优美文雅。 孔子一切的话完全是就个人生活说,我们也应该持这个态度。 就心情去讲孝弟,自然活泼有兴趣。 所谓孝弟这个心,还是我们讲孔子乐的那个心,仁的那个心亦即礼乐的那个心,亦即所谓一团和气的那个心。 我们有好的心理,自然发出来好的生活。 许多好的生活,亦即许多好的事情,我们最眼前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的事情。 如果对最眼前的人,最当下的事情,不曾弄好,其他的事情也自难说了。 故人的生活,即应从孝弟开端。 孝弟者也,其为人之本与。 8. 命所谓命这个东西,似乎也让我们注意,孔子是讲他自己的生活,说:五十而知天命。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所谓知天命者,知只是一个通达,仿佛是通于天命,是与天命不二,与大的流行合一。 所谓为己,看当下,通统是与天不二的态度,只有此时是一个绝对,他不离开这里,而一直流行下去,不曾把宇宙打为两段。 9. 礼所谓礼者,即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见礼之根本即是人情,人有情便顶好,不在许多繁文缛节。 孔子所认为不好的,就是情不动。 他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0. 不迁怒,不贰过他极夸奖的弟子为颜回。 而称赞颜回极好的话,则为“不迁怒,不贰过”与“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此虽为颜子的生活,但足见在孔子生活中亦甚重要。 此虽是一条原则,而为两个态度。 我们知道怒是气质中最硬固的东西。 要不堕入气质、习惯中,则顶好能不迁怒。 其余更不能为害矣。 “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即是知过。 我们平常做了许多错事,我们往往不知道。 若有错即知,这个知道也就是不懈。 一是改过。 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所以说过而能改不为过矣。 总上十条原则,十一个态度,读《论语》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晓。 儒家孔门之学,反躬修己之学也。 发布时间:2025-01-02 09:16:0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68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