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 内容: 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12) 佛告阿难。 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种种颠倒。 业种自然。 如恶叉聚。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即十类众生,从无始不觉以来,生种种颠倒。 颠倒就是无明。 因不觉而生无明,因无明而起惑,因惑造业,叫做业种;由业自然而受苦报。 这三种叫起惑、造业、受苦报,就如恶叉聚一样,(恶叉聚是西域果名,一蒂生三果,同聚而生),聚在一起。 连环不息,轮转不停,所以说无始,没有开始,就好像轮转一样,找不到哪里是开始。 众生自己清净本性不认识,而只在妄想上用功夫,说某某人真好——真好又怎样? 说某某人真坏——坏又怎样? 如果往深一层来研究,凡事都没有好,没有坏。 在众生眼里,就分我分你,分好分坏,分是分非,这都是意识在作怪,唯识所现。 在如来藏里,是什么都没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什么烦恼问题都没有。 不过这道理不容易领会,要慢慢才能体验认识。 业和因是不相同的。 业是作的,是时常有的。 好像行商叫商业,做工做工业,做屠户叫杀业,做盗叫盗业,做男女不正当是淫业,做善是善业,做恶是恶业。 因是种的,种因不能说是做因。 业可以天天做,因则不是,只是一时,不是天天。 所谓种是因得是果。 业则不说果,而说受报。 随时造业,随时可受报。 所以我们要很小心,不可造恶业;要不然,随时会受报,是太可怕的! 诸修行人。 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及成外道。 诸天魔王。 及魔眷属。 一切修行人,包括所有外道修行者,本来都希望有所成就,得到无上觉果,无上菩提,即是佛果位;或者修成声闻——声闻是修四谛法,闻佛声音而悟道。 或者修成缘觉——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 甚至修成外道——外道是心外求法,在心外边去找法,故名外道。 人若没有证果,没有成佛,都在道外边。 诸天有很多天,最接近我们的地球有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 四天王天是在须弥山半山区的四边——东、南、西、北。 天王是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 四天王寿命是五百岁。 人间五十年,等于该天一昼夜。 忉利是梵语,即三十三天,东八天,南八天,西八天,北八天,加上中间一天,共三十三天。 寿命一千岁,人间一百年,等于该天一昼夜。 该天的天主最初是女人,因看见一破庙里的佛像,被雨水淋湿,就发心修破庙,可是自己没有力量,便联合其他三十二妇女,大家协力来修庙。 修成后,因修庙功德,大家都成为天主。 诸天统说起来太多,现在只说这几个天。 天上亦有魔王,魔王住在六欲天。 魔王还有魔民、魔女、魔孙,很多眷属,故独霸一天,成为魔宫。 修外道多生到魔宫,上等为魔王,中等为魔民,下等为魔女。 魔女生得很漂亮,具诱惑性,使修道人见彼而没有定力。 见到魔女,就容易被迷惑了。 所以修道要很小心,至切把定力修好,才不被魔所转!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 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 欲成嘉馔。 纵经尘劫。 终不能得。 上面佛说,诸修行人,希望修成觉果,或者缘觉声闻,甚至只成天魔,亦不可得。 是什么道理呢? 这皆因为他们不知二种根本,而错杂乱修,好像煮沙,欲它成为好的饭菜,而沙本来不是饭,故纵然经过尘沙劫数的时间,亦不能修成米饭的。 云何二种。 阿难。 一者。 无始生死根本。 则汝今者。 与诸众生。 用攀缘心。 为自性者。 ‘是哪二种呢,阿难。 经文讲阿难讲得太多,现在我讲讲阿难之兄,孙陀罗难陀的故事:孙陀罗难陀,妻子名孙陀罗,两人感情最好,如胶似漆,时常在一起。 有一天,佛看因缘成熟,就往度他。 佛托钵至其处乞食,难陀见佛来,就叫妻子暂避开,让他自己拿饭菜供佛。 妻子要他即刻回来,便在地上吐口水,向他说:‘在这口水未干前,必须回来,否则不准入屋。 难陀答应,即赶快拿饭菜,跑到佛那边。 可是佛用神通,难陀跑得怎样快,都追不上佛,最后追至给孤独园,佛便告诉他:‘不要回去吧! 就在这里出家好了。 难陀说:‘不可以的,因妻子在家等待。 佛说:‘你不出家,那么就跟我到林里散散步,再回去不迟。 难陀就跟佛到一森林中,看见树上有很多猴子。 佛问他:‘猴子美丽,还是你妻美丽? 答:‘当然是我妻美丽! 佛又带他到天上,见天宫里有五百多位仙女,在打扫宫庭。 难陀问仙女:‘你们在做什么? 答:‘佛有一堂弟,名孙陀罗难陀,将来他会到这里来居住,故我们先打扫干净,待他来服侍他。 难陀心中暗喜,将来可以到这里来享福! 佛就问他:‘仙子美丽,还是你妻美丽? 答:‘当然仙女美丽,吾妻就如猴子一样,怎能比得上仙女呢? 然后佛又带他到地狱,见有两鬼,假睡在油锅旁边,难陀就问:‘你们在做什么? 鬼答道:‘佛有一堂弟,他只修天上福报,将来享完五百年天福,便堕地狱。 我们在等他来,享受油炸之味。 吓得难陀,毛孔直竖,原来生到天上,还要堕落,没有意思,还是跟佛出家好了。 佛度难陀,费尽精神,要带他上天下地才明白。 现在度阿难,亦费尽唇舌,作种种譬喻,但阿难还不明白,故佛不得不再举出这二种根本,即真妄二本,来开示他,令他知道怎样修才能成佛。 第一种根本就是从无始劫以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相续之根本。 什么是生死相续之根本? 前边已说:皆因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亦就是你现在与诸众生,用攀缘心而认为自性者。 攀缘心即妄想心。 譬喻学生读书时,要讨好教授,恭维送礼,说好话,希望教授能给高分。 又如国家,要选举总统、议员或市长,都用拉拢,请客送礼,请多投一票,这都是不自然,都是攀缘。 如果真有本事,真有道德,众望所归,不用拉拢,自然被人选举,才属不攀缘。 中国古时有一位尧帝,因年纪老,想将帝位让给有德行的贤人,听说巢父有贤德,因此便往见他。 巢父住在树巢窝里,人们就叫他巢父。 他饮水时是用手掬水而饮,人们送他一水瓢,他把它挂在树上,风吹瓢响,他嫌麻烦,便丢弃它。 现在听尧帝要让位给他,连听都不愿听,还说把耳朵都弄脏了,便走到溪边去洗耳。 恰遇许由牵牛饮水,就问他何故洗耳? 巢父就将实情告他。 许由听罢就说:‘溪水被你洗污垢的耳朵所污,我的牛不能饮。 立刻牵牛至上流。 这种作风是何等清高! 一点都没有攀缘心。 阿难既错认攀缘心为自性,就绝对不能断生死。 所以佛呵他:认贼作子。 二者。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第二种是无始菩提涅槃涅槃,元清净体。 没有开始之前即无始。 菩提,译作觉道,是觉悟的道理。 菩提有三种:(一)真性菩提,是众生根本就具有。 (二)实智菩提,即真实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即证道后,观机教化众生。 分开虽成三,其实是一:由真性菩提而生实智和方便;三即一,一即三。 菩提究竟是从何处来? 它是无来无去,而是我们每人本来所具有的,它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真性。 涅槃译作不生不灭,到没有生死时,就叫涅槃。 涅槃亦有三种:(一)性净涅槃:自性清净,一尘不染叫性净。 (二)圆净涅槃:真无不圆,妄无不净叫圆净。 (三)方便净涅槃:随缘方便,示现生灭叫方便净。 一般人认为佛死叫涅槃,这是错的。 佛死只是证入涅槃,证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道理。 在未开始之前,菩提涅槃,本来是清净体,就如现在之识精元明。 这个识字,不是八识之识,而是识之最精妙处,亦即元清净体,亦是菩提涅槃之别名。 它本来是光明遍照,本有佛性,常住真心,能生出种种因缘。 但久而久之,好像遗失实没有遗失。 众生把自己本具之真实——性清净体,识精元明——不会用它,反把它藏起来。 藏得太久,太秘密,就把它妄了。 故虽在穷困时,亦不会用它。 这就好像遗失一样,但其实没有失。 众生忘失自己的真心,而反用妄想攀缘心,故怎样修都不能成佛果。 由诸众生。 遗此本明。 虽终日行。 而不自觉。 枉入诸趣。 阿难。 汝今欲知奢摩他路。 愿出生死。 今复问汝。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 屈五轮指。 语阿难言。 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因一切众生,对识精元明、常住真心,都忘记了,就像遗失一样,即是迷却本真。 ‘虽终日行 :行即用的意思。 虽然天天都用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但自己全不知道。 佛性是什么? 在眼为见性,在耳为闻性,在舌为尝性,在鼻为嗅性,在手为触性。 在无形中,每日都由真性来帮忙你。 只是自己学忘了,不知道而已,故不会用真心本体,而只用忘心攀缘,所以就枉入诸趣。 枉入是不愿入而入。 诸趣即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现在顺带讲阿修罗和玉皇大帝的故事:阿修罗译为无酒,虽居天上,而无酒可饮。 又译作不端正。 男阿修罗貌奇丑,阿修罗女则貌甚美,但性好斗好胜。 一天,玉帝遇阿修罗女,见其貌美,便娶为妻。 玉帝知佛在世宏法,故天天都往听经。 阿修罗女妒忌心重,以为丈夫在世间胡闹,故有一天,特地跟踪观察,刚巧那天在讲堂里,两旁都是女众。 因此修罗女大怒,责骂其夫。 玉帝以其乱言,举手打她。 阿修罗女便回父王处哭诉,要跟玉帝离婚。 阿修罗王,因爱女心切,即兴兵攻打玉帝。 玉帝不敌,向佛求救。 佛将其袈娑赐与玉帝,嘱他将袈娑撕碎,让众天兵,各带一块,并教每人都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 玉帝遵命,遂将阿修罗打败。 在天上的阿修罗有福报,但无德报。 地上亦有阿修罗,如贼头、土匪等。 凡是好战斗,好发脾气者,都是阿修罗。 佛问阿难,你今实在欲知奢摩他路,要脱离生死。 那么,我现在再问你。 这时如来便举起金色臂,屈五轮指成拳,而问阿难:‘你现在看见吗? 阿难说:‘看见了。 (佛身黄金色,故曰金色臂,佛指有千幅轮相,故曰五轮指。 )佛欲令阿难知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是在眼根见性上,故下面都讲见字,要在见性上,令阿难开悟。 中国古时,很多禅师大德,如果有人来求开示,便伸出大姆指,令人在见性上开悟,或者一言不发,只把眼睛一瞪,亦是示意要在眼根处明了。 但祖师是已开悟,才能这样教人;自己未开悟,是不能乱教人的。 未得无漏,未得证果,便往教人,就好像泥菩萨过满,自身难保。 不但不能教化人,反为世俗所转,而不能转世俗。 误人害己,实在是太危险了。 佛言。 汝何所见。 阿难言。 我见如来举臂屈指。 为光明拳。 耀我心目。 佛言。 汝将谁见。 阿难言。 我与大众。 同将眼见。 佛问阿难:‘你看见什么? 阿难说:‘我看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其光明亮,照耀我的心和目。 佛问:‘你用什么来看? 阿难答:‘我与大众,都是用眼看见的。 阿难不敢言自己,而把大众亦拉进来,以表示确实。 佛告阿难。 汝今答我。 如来屈指为光明拳。 耀汝心目。 汝目可见。 以何为心。 当我拳耀。 佛再问阿难;‘现在你要老老实实回答我,我屈指为光明拳,耀你心目。 汝用眼来看见,是不错的。 但你心何为心,来对我的拳耀呢? 阿难言。 如来现今征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穷寻逐。 即能推者。 我将为心。 佛言。 咄。 阿难。 此非汝心。 阿难说:‘现在世尊,要征询我的心在何处,而我(而字是承上起下,因上面意思还未说完,故用而字来补充),现在用我的心,来穷尽推不,遍处寻找。 则我这个能推求之心,是否可以当我的心呢? (将即是还不敢决定,含是否之意。 )佛喝曰:‘咄! 这不是你的心! 咄有责备之意。 佛以阿难,妄用识心,故处处审问,无非要破他的识心,使他能明白真性所在之处,故举拳示意。 阿难执迷太深,还不明白,答以能见是眼。 佛再追问,以何为心? 阿难仍以能推求为心,依然执妄想识心为心,实在辜负佛一番苦口婆心。 故佛不得已再用威声喝咄,希望他能从闻性上开悟。 阿难矍然。 避座合掌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 当名何等。 阿难突然惊惧,即刻离开座位,合掌起来,而向佛说:‘这不是我的心,那么,应当叫作什么呢? (矍是惊惧不安之状,因被佛所喝而不安。 )佛告阿难。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 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 认贼为子。 失汝元常。 故受轮转。 (这段文不但讲出阿难的毛病,亦把我们所有的毛病揭出。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就因从无始以来,认贼作子,把自己本性埋没,才受生死轮转,不能成佛证果。 )佛告阿难:‘你不必惊慌,我现在详细告诉你,这都是前尘,虚妄相想。 你不有推想,便落入分别前尘之妄想。 这推想心,不是你之自性真心,而是分别尘影的妄想心。 因为它太细致,不明显,不易觉察,因此便迷惑你之真心自性。 这都是你从无始至今,认贼作子,错认妄想识心,前尘虚妄不实之相,为自己本性真心。 既认妄作真,故遗失了本元常住真心,亦即忘了本有家珍,遂至头出头没,被轮回所转,而不能超出。 所谓:‘出马腹,入驴胎,阎王殿上几度回,始从玉帝殿前过,又到阎君锅里来。 轮回是多么危险,一不小心,就走错路,不易回来。 佛法难闻,人身难得。 现在得闻佛法,又得人身,就要快点觉悟,不要再认贼作子啊!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佛宠弟。 心爱佛故。 令我出家。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 乃至遍历恒沙国土。 承事诸佛。 及善知识。 发大勇猛。 行诸一切难行法事。 皆用此心。 纵令谤法。 永退善根。 亦因此心。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 我乃无心。 同诸土木。 离此觉知。 更无所有。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 我实惊怖。 兼此大众。 无不疑惑。 惟垂大悲。 开示未悟。 阿难向佛说:‘我是佛最宠爱的小弟,因我心爱慕佛的三十二妙相,使我发心出家,现在我的心,不只单独来供养和服侍如来,就是遍历恒沙国土,亦去供养和礼拜诸佛,及一切诸大善知识。 又发大勇猛精进心,牺牲一切,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亦用此心。 纵然我诽谤佛法,永断善根,亦是此心。 即是为善做恶,都是此心。 如果这能推之心,如果说是前尘妄相所起的妄想,不是真实;那么我就成为无心之人,和土木一样。 离开这个能听经闻法之觉知心,则什么都没有了。 为何如来说,这不是真心呢? 我实在惊慌恐怖,相信在座大众,亦会生疑惑。 惟望世尊,开大悲心,开示我等未悟的人。 (阿难是亲历其境,故起惊慌。 大众是旁观,只有疑惑。 阿难仍用识心来推测,以小乘而测大乘。 其实在座诸大菩萨,如文殊、观音,他们老早已明白此中道理。 )尔时世尊。 开示阿难。 及诸大众。 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这个时候,世尊就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他们,皆能悟根性为真心,而得证入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即无法生,亦无法灭。 证得此忍,便能于十法界——四圣六凡——四圣法界是三界之外,六凡法界是三界之内,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 于一切法,本体都是如如不动,便没有生灭。 若在证得这境界时,看见一切万法,没有生灭,而起恐慌,这便不能忍。 要能忍可于心,认为这有何稀奇,便得相应之道。 即是在证果与未证果之间,只有自心明白,不能向人吐露,所以叫作无生法忍。 如能看见,一切诸法,森罗万象,皆是自性;里面之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得无生法忍。 但还未算证果,还要忍可于心,才叫无生法忍,观世音菩萨说:‘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即入此忍。 阿难不能入,因被妄识所障,故佛要破他的生灭识心,使他明白性净明体,才能入无生法忍。 于师子座。 摩阿难顶。 而告之言。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 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佛欲令一切众生,得入无生法忍,于是在师子座上(佛说法时,无畏有如师子王,故喻其座为师子座),摩阿难之顶,在佛教里,摩顶表示慈爱摄受。 佛又告诉阿难:‘我时常这样说,一切诸法所生,唯一真心所现。 一切世界上,像微尘这样多的因因果果,亦皆因心而成体。 中国古语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识得真心,大地根本无寸土;不识心,才认为地大物博。 古德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皆我一体 ,亦是这个意思。 阿难。 若诸世界。 一切所有。 其中乃至草叶缕结。 诘其根元。 咸有体性。 纵令虚空。 亦有名貌。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 性一切心。 而自无体。 阿难,假若诸世界中,一切所有,包括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其中甚至一草一叶,一丝一结,追诘寻求它们的根源,皆有自己的性体。 就至大如虚空,亦有名貌。 ‘虚空是名,能达无碍是貌。 何况清净、妙净妙明之真心。 ‘性一切心 :性即体性,这性是平等,能为一切法所依,而不为一切法所变。 一切诸法皆依之为体,既然是一切体性之心,哪里没有自体呢? 即真心所现之物,尚有自体,何况能观之心,而没有自体。 若汝执吝。 分别觉观。 所了知性。 必为心者。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 别有全性。 如果你坚持认为这个能分别、能感觉、能观看的知性就是‘心 ,那么此心就应该和色、香、味、触诸尘事分离,而完全独立存在。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 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就如现在,你听我说法,亦是因为有声尘,才有分别心产生。 不能离开声尘,而另外有一个心。 佛要显示阿难,真心是在六根门头,眼、耳、鼻、舌、身、意的根性里,是不动不摇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则缘尘境,是摇动而不真实,故属妄想。 其实六根和六识,都有见闻觉知之用,是很难分开的。 不过六根对境时,就如镜照像,本无分别。 六识缘境时,即生分别,故有分别与无分别,是根识之分。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 内守幽闲。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纵然能到暂消灭外缘之见闻觉知,在内边守住清净寂静,但这依然还是法尘分别之影事。 内守幽闲:外道认为已达到无我无人之最高境界。 但在佛法上,这只是暂得到的轻安,只是息灭前五识之见闻觉知,不为处境所扰。 但在这时,第六意识中独头意识,还在里面守著,在里面用功,分别法尘影事。 因太微细,不易觉察,故属虚妄不实。 识缘尘境时,即起分别,而后分明。 一不分明,境即沉寂。 这种分别甚微,如无波之流,看似恬静,其实暗流不息,故曰法尘分别影事。 如停在这境界上,不再前进,便落在顽空,很容易走入歧途。 独头意识有四种:(一)散位独头,就是散乱分别心。 (二)狂乱独头,就是发颠狂,乱说乱讲,都是被独头意识所支配。 (三)梦中独头,在作梦时,梦见种种色色,奇奇怪怪,亦属独头意识作怪。 (四)定中独头,就是现在所说的息灭见闻觉知,因独头意识还活著。 我非敕汝。 执为非心。 但汝于心。 微细揣摩。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 即真汝心。 佛说:我不是强令你,一定要执著此缘尘分别,不是你的心。 但你于自己心中,详细研究推想,你所执吝之心,若能离开前尘,还有分别体性,那么这个就是你的真心了。 若分别性。 离尘无体。 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若你能分别之性,离开前尘而无自体,那么,它只是前尘分别影事,怎能叫做心呢! 尘非常住。 若变灭时。 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尘不是常住,不生灭的,若对尘而有分别心,不对尘而无分别心,则尘变灭时,你心亦应灭。 那么你心,岂不同于龟毛兔角,只有其名,而无其体? 龟生毛,兔有角,根本是没有的。 既然没有心,那你将用谁的心,来修证无生法忍呢? 即时阿难。 与诸大众。 默然自失。 当世尊摧破妄识无体时,阿难和在座诸大众,都默然不能出声。 大家都觉得若有所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发布时间:2024-10-29 09:28:1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6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