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静心是道德修养的核心,佛教在其基础上,提出“佛性”理论 内容: 静心是道德修养的核心,佛教在其基础上,提出“佛性”理论静心是道德修养的核心,佛教在其基础上,提出“佛性”理论提到佛教,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而我们今天就聊一聊佛教文化。 佛教是一种道德伦理色彩十分浓厚的宗教,它重视人的道德价值,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并把它的宗教实践建立在道德实践基础上,认为成佛的前提是修持,修持的起点则是戒,由戒生定,依定而发慧,戒即是佛教的道德伦理规范。 佛教道德作为一种宗教道德,乃是人类道德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们把道德奠定在宗教世界观的基础上,一方面赋予宗教教义、神学理论以道德律意义;另一方面,又把某些世俗道德神圣化和宗教化,以此来约束信徒的行为和调整信徒之间、信徒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使信徒们在对宗教道德的体验中证明其信仰的价值。 佛教道德和其他宗教道德一样具有相当复杂性,它是社会现实在人类道德中的曲折反映。 因此,对宗教道德同样存在批判继承的问题。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道德观念一方面在与中国传统道德作过长期的冲突、妥协与调和之后,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对中国道德伦理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特别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在中国民间影响巨大,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重要补充。 可以说,中国佛教道德是一种既有别于印度佛教道德、也有别于中国传统道德的特殊道德体系。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把佛教解释成一种劝人止恶扬善的宗教,认为善恶观可以涵盖佛教的全部教义。 可见关于善恶的道德评价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佛教的道德要求,“自净其意”则是佛教道德修养的核心。 佛教认为,只有“自净其意”才能“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其根据何在? 因为在佛教看来,众生“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所杂染,说为不净”,若能去掉烦恼染污,即可呈现清净本心。 大乘佛教由此进一步发展成为各种“佛性”理论“佛性论”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人性论。 大乘佛教各派虽然对佛性说法不一,但多数经典都认为“一切众生皆存佛性”,也就是承认世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只是为妄念浮云遮蔽,为欲望贪求污染,善良清净的本性不再能够显明了,才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恶业,形成生死轮回的痛苦。 只要除掉妄念,净化心性,就能在自性中体现佛性,也就是成佛了。 佛正是至高至善的佛教道德理想的人格化。 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 对此,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认为,只要是能够使人达到目的的行为,就是善行,否则就是恶行。 中国古代儒家认为,善就是符合人的良知,良知泯灭则为恶。 近世西方哲学家尼采则说,善恶标准不是人去发现而是人去规定的。 人的意志就是善恶标准,凡我所愿意做的就是善,就是道德。 总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只要与他们的宇宙观、人生观相符合的言行思想,就被认为是善,反之则被认为是恶。 佛教各派学说对于善恶标准虽有多种说法,但也无不强调善就是要使一切言行思想符合佛法佛理,有益于修持悟道,向人生解脱之路迈进。 总的说来,佛教认为善的本质是“顺”。 顺就是顺应和符合。 “顺”的第一种涵义是要顺应和符合佛教揭示的“无我”、“无常”的真理。 人们所以有贪欲,造种种恶业,皆是不明“无我”、“无常”的道理,只要领悟了人生和宇宙的“宗极之理”,即能成佛。 所以说,“佛以穷理为主”。 “顺”的第二种涵义是益世,也就是从众生造业所得果报来判断善恶。 只有“体顺”才是真正的善行。 这里的“体”是指真如自体,也就是佛性。 体顺就是要使自体所行无不合于真如自体。 众生的真如自体本无善恶,善恶皆生于习。 恶为习,善也为习,有习即不能趣真如。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虽日行万善仍不能脱出轮回,只有体性合一之行才是真正的善。 只有一切作为都出于本身伟大觉悟心和同情心的自觉流露,这才是佛教理想的善。 善的道德基础是自尊、如法、利生。 自尊就是确信自己能够成佛,人人都可成佛。 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与众生的区别也只在一念之间。 唯有能唤起自尊心、保持自尊心的人,才能精进努力,在修持方面获得成就。 如法,就是顺应佛法而行,不能违背佛陀开示的真理。 世人的道德信念必须建立在洞察宇宙和人生真谛的基础上。 一切随波逐流、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是由对真理的无知引起的。 在这种人生观的引导下去处世,必然导致道德的沦丧。 故知世明理是道德完善的前提。 利生,就是要尊重众生,不侵犯众生,不损害众生,进而要帮助众生,觉悟众生,乃至解脱无限众生,也就是要慈悲博爱可以说,“无我”是佛教道德的最高理想。 人和一切有情识的众生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并没有固定的单一实体,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 但世人因愚昧无知,而对人生自体产生炽烈的爱和执着的欲望,从而生起种种烦恼,造种种业,无法达到完美至善的理想境界。 只有抑制、排除我欲,反对我执我欲的纵肆,以“无我”为宇宙万物的法则,才能超凡入圣。 “无我”可以含摄道德的一切德目。 在佛教里,关于善恶的道德准则,有四种善恶等多种说法,大乘唯识学派则将善分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胜义善等四类。 但大致可按其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我修持的要求,二是对待众生的态度。 它们都是无我的体现。 而对于这个话题,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发布时间:2024-05-02 11:50:5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6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