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第六卷 内容: 佛说: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毗奈耶是经律论三藏之一,是佛所说之戒律。 也是调伏自心调伏身口意之意,调和身口意之作业。 调伏的结果,就能降伏烦恼断除烦恼,达到心地无漏,身口意都无漏无烦恼,无烦恼习气,无无明,毕竟成佛。 为什么摄心为戒? 摄哪个心才能成就戒? 心不收摄时,身口意就要妄动乱动。 身,不该做的事非要做,不该到之处非要到,不该动时非要动,于是严重的就要造作杀盗淫业,禅定无法成就;轻微的身体乱行妄动的也不能有禅定,因为身体定不住,不可能有禅定。 心不能收摄时,口就要妄说乱说,不该说的也要说,不能说的也要说,严重的就要妄语绮语两舌,搬弄是非,违犯五戒十善,这样心不清静,不可能有禅定。 即使不违犯五戒十善,因为口乱说,口行多,心肯定是乱想了,心行多,心不寂止,不可能有禅定。 心不收摄时,意业肯定不清静了,不该想的也要想,不该思的也要思,不该觉的也要觉,不该观的也要观,这样贪嗔痴烦恼必然要现前,心水浑浊,如何有定? 不该想的人,非要去想,不该虑的事,非要虑,不该挂的情非要挂,心里何能寂止? 何人不该想? 有的人情多,内心时时刻刻挂着另外一个人的影像,挥之不去,召之即来,抹也抹不掉,这样如何能有禅定? 打坐时,这些影像肯定要遮障自心,遮障观行思惟,遮止寂静,如何有定? 如果能把这些影像换成佛菩萨的影像,佛菩萨加持,心清静,马上就有禅定。 有的人不摄心,于己无关的事,不是利于人的事,念念在心,时时不忘,事事都要挂心,心里装得满满的,没有缝隙,这样心水汹涌澎湃,鼓动喧闹,如何有定? 心不收摄,时刻挂着财色名食睡,六尘缘影重重叠叠,心不空,有物遮盖,如何有禅定? 很多人抱怨修定修不好,那就要检查一下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修不好禅定? 心里到底有什么东西遮障着自己? 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解决掉,心空了,禅定自然容易修成。 影响禅定的,就是贪嗔痴烦恼,心里执取着世俗法,不肯放舍,把什么都当作真实,当作有用之物,不抓取不行,宁死也要这些世俗法,这样如何有定? 这样讲了之后,还是有很多人不会检查自己,不知道自己心里到底都有些什么。 因为心随境界流散惯了,与境界贴得太紧了,分不开,心就无法跳出境界之外来观察自心,这样怎么能有观察智慧,如何能观察自心的烦恼和习气? 能跳出圈外跳出境界之外,跳出心外,观察自心,才能有观察智慧,有观照力,能发现从前所发现不了的事相,才能有办法对治自心,扭转自心,才能有力量降伏自心。 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把心从境界上拿开,移走,让心是心,境是境,人是人,物是物,诸法各住法位,与己心各不相干。 心离境,觉照力强大,容易觉悟诸法实相,禅定自然增长,智慧自然现起。 以上讲的是因戒生定的原理,收摄自心就是戒,心不起非就是戒,心不乱想乱思乱动乱抉择乱造作,就是戒。 这个心主要指第七识意根,意根的触作意受想思,能引发六识的作意触受想思,引发六识的身口意行的散动。 收摄意根,就相当于控制了身口意行的总开关,就相当于降伏了将军和指挥官,那么属下的六识士兵就会乖乖听话,服服帖帖不乱动,何愁没有禅定? 修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因定发慧。 发,是生发引生的意思,佛陀指示我们,心由于禅定的定力,心定就有力量,这个力量能发起生出智慧。 就像有一种力量,能使芽从土里拱出来,拱出来叫作生,叫作发。 智慧就是由于禅定的力量,从心里拱出来的,生发出来的,没有禅定,心就没有力量,就不能生长智慧。
佛陀留给我们的遗产和宝贝家当,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如果我们因为不能持戒和修定,就要把前两个家产抛弃掉,说这两个没有用,只要一个宝贝就够用了。 那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败家子? 败坏了佛陀家的宝贝,弃之不顾,我们还是佛陀的弟子吗? 不守护佛陀的家产,我们还是佛陀的孝子贤孙吗? 没有前两个宝贝,能有最后一个宝贝吗? 最后这一个即使有,是一个什么货色,知道吗? 戒,如果展开说,说不完。 定,如果展开说,也说不完。 慧,如果展开说,更说不完。 归根到底,戒定慧由浮浅的六识心的戒定慧,达到归根究底的第七识意根的戒定慧,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 真正的戒定慧是心戒心定心慧,不仅仅是表面六识的身行和口行,不仅仅是意识的心行,而是第七识意根的心行问题。 意根心收摄,不起非,不乱动,必然有智慧出生。 意根的戒定慧统领一切法,最后必由意根的戒定慧而究竟成佛。 发布时间:2024-04-19 09:56:31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6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