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讲义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内容: 金刚经讲义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金刚经讲义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金刚经讲义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江味农居士著 (辰)初,约福报明无性。 分二:(己)初,明福德;次,明报身。 (己)初,又二:(午)初,明福德因缘;次,明缘会则生。 (午)初,明福德因缘。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 世界宝施,前曾说过。 就已说者发明缘生之义,有微旨焉。 盖示上来所说一切法相,皆应以缘生义通之。 中论云:因缘生法,即空即假。 当知不但所生法,即空即假也。 因缘亦复即空即假。 因缘即空即假,故虽不著相,而应行布施。 前所以言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也。 因缘即假即空,故虽行布施,而应不著相。 前所以言应布施不住于相也。 所生法即空即假,故虽当体是空,而缘会则生。 前所以屡言是名也。 所生法即假即空,故虽缘会则生,而当体是空。 前所以屡言即非也。 此科是总明缘生之义。 何谓总明? 从布施因缘说到福德,福德即布施因缘所生法也。 故布施,因也。 福德,果也。 因果并说,故曰总明。 则下报身但约果言者,便可例知果必有因。 法施一科似但说因,亦可例知因果无尽。 盖必能施、所施,及闻法施者,各有因缘,且一齐聚会,乃有此法施之事发生。 是此一法施,乃无数因缘聚会所生者也。 而将来各各所得之果,则又由此一法施之因缘所生。 岂非因果无尽乎! 布施等为佛门大事,尚不离缘生,不离因果,则其余一切法可知矣。 故约此数事言之,以示例焉。 所谓总明者,复有一义。 本科但泛言福德,而下科则言报身。 证得报身,可谓福德多矣。 本科泛言布施,下科复专约法施为说。 皆无异为本科指实者。 故亦可判本科为总明,判下报身法施两科为别明。 前半部中,长老答辞,多言不也。 即不答不也,亦从无答如是者。 后半部惟开佛知见中,答如是最多。 (此外只有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一处,言如是。 )此经字字皆含深义。 可知凡答如是,决非泛言。 实承前已说者,表示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义耳。 前言一如皆是,是明融相会性。 此诸法缘生所明之义,亦意在融相会性也。 长老深解义趣,故先答如是。 继之曰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正指示行人,应领会诸法缘生道理,以通达乎一切法皆是一如耳。 盖缘生道理,即空即假是也。 观照即空即假,以契入如实空如实不空,则融诸法之相,而会一如之性矣。 前云: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今云:得福甚多。 甚多者,不可思量也。 经旨趋重下科。 此科所说,不过为下科作引案耳。 故不住相一层,此中未言,而下科言之。 (午)次,明缘会则生。 【‘须菩提!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科是佛正意。 说上科,正为引起此科来。 此科辞旨深细,须分数层明之。 上科已明福德是缘生法矣。 既由缘会方生,岂得有实。 有实,便非缘生矣。 若非缘生。 福德便无得之之路。 以一切法,从无无端而得者也。 故曰: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者,因也。 无者,无实也,正对上文有实言。 谓因为福德是缘生法,即空即假而无实之故。 一切众生但能布施六度,深植因缘,则因缘聚会,福德便生矣。 聚会者,成熟之意也。 故曰: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也。 经中两说字,著眼。 意显表面说福德,骨里是说布施也。 何以故? 若执福德有实,是不知其为缘生法矣。 不知为缘生,便不知在因上注重。 若不修布施之因,那来福德之果乎。 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也。 殊不知正因福德当体即空而无实,乃是即空即假之因缘生法。 故欲得果者,但修其因,若勤行布施,则福德自至矣。 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也。 如上所说,经中大旨已明。 然犹未说彻也。 何以故? 只说了得不得的关系。 多不多的关系,尚未说著故。 当知佛说缘生,重在令人彻了一切法即空即假,以通达乎无我,而融相会性耳。 此层道理,须先说清源委,便易明了。 法法莫非因缘所生,故福德是缘生,布施亦是缘生。 然则福德之因缘为布施,布施之因缘为何耶? 当知布施之因缘,发心是也。 发心小则布施小,福德亦小。 发心大则布施大,福德亦大。 然则发心云何为大耶? 不住相是已。 心有所住,则有所束。 无住,则无拘束,无范围,故大也。 故欲布施不住相,必先于福德不住相。 若注意于福德,是以福德为实有也,(有实,即实有之意。 )便住相矣。 既于福德住相而行布施,是为福德行布施也,则布施亦住于相矣。 盖世尊之说此科,是将前来所说不住相布施之言,更加彻底发挥。 无异对住相布施者,揭穿其病根所在。 盖布施之所以住相,无非为贪求福德耳。 文中如来说三字甚要,谓依如义而说也。 盖谓若于缘生之理,未能彻了。 但知以布施因缘,能得福德,遂贪求福德以行布施,则大误矣。 殊不知佛说缘生,是令体会缘生之法,即空即假,而于诸法不执,销归一如之性耳。 若以福德为实有,势必贪求福德以行布施,而住于相矣。 既住于相,是向外驰求而违性矣。 则以布施因缘故,不无福德。 而以住相因缘故,其所得者,无非三界内俗福。 纵生顶天,终是苦因。 故依如义不说得福德多也。 若其彻底明了缘生道理。 观一切法,即空即假,即假即空。 并无福德之念。 (文中明明一反一正,相对而说。 反面既以有实为言,正面亦应有无实一义,故以无实释无字。 然经文究竟只单言无,故应补出无念一义。 无念义更彻底,宜于此处说之。 )但为利益众生,修离相之三檀。 则是福慧双修,悲智具足。 必得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所谓无上菩提之果矣。 依如义说,其得福德多矣哉。 观此经旨。 足见因果道理,必应彻底明了。 若但知粗浅因果之说,而不彻明其理,因小果亦小矣。 当知佛说之因果,绝不可与外道典籍世间俗书中所说因果,等视齐观。 佛经所说因果道理,是彻底圆满的。 是极其精微的。 皆是用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之理来说明的,或用八不等二谛之理来说明的。 必须二谛三谛道理明了,佛说之因果,乃能彻底明了。 然后始知佛所说的因果道理,广大圆妙。 世出世法,所莫能外。 然后始知因果可畏。 少起一念,便落因果矣。 何必待之行事哉。 然后始知佛法为人人所必需。 不但学佛者,应明了佛理;即欲成一人格,亦不能不明佛理;欲真明了世间法,亦不能不先明佛理。 然后始知离相离念,关系重大。 决不致漠视,决不敢畏难。 乃能发大心、修胜行、证妙果也。 现今有心人,多知昌明因果之说,搜罗事实,印送书籍,以期救陷溺之人心,挽危险之世运。 此是最好之事,且为极要之事。 但往往有人不愿寓目,以为太浅。 则何不向大乘佛法中求之。 如二谛三谛等道理,皆佛说因果之真诠也,乃因果之第一义也。 明得少分,有少分益。 明得多分,有多分益。 总之,佛说之因果,能令人成世间善人、贤人、圣人,乃至成菩萨、成佛,其广大圆妙为何如哉! 发布时间:2024-04-15 10:53:0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6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