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诚敬心是修身的基础 内容: 【“公曰:‘为之奈何? ’孔子曰:‘齐装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公曰:‘为之奈何? ’” 哀公说:“应该怎么办? ”“孔子曰:‘齐装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齐装盛服”在《中庸》中写作“齐明盛服”。 “齐”通“斋”,“斋”就是“斋戒”。 在古代,不仅是天子、诸侯,就是普通人,在祭祀之前的三天,都要斋戒、沐浴。 斋戒要求不喝酒,不吃肉,还要夫妻别床,不能同房,这叫斋戒。 “明”当清洁讲。 斋戒沐浴,就是要洗头洗澡,把身体洗得很干净、清洁。 “盛服”,是在正式祭祀的时候都要穿礼服、祭服。 因为祭祀行礼有专用的礼服,所以叫“盛服”。 “斋”指内心,沐浴、盛服是指外在。 所以“齐明盛服”,就是说内外都要恭敬,做到“内敬外庄”。 内在的“斋戒”指恭敬心,外在的“明”就是身体洗得很清洁。 “盛服”,再穿上隆重的专门祭祀的礼服就很庄严。 这是就祭祀而言。 为什么古代的天子、诸侯都特别强调祭祀? 强调祭祀就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一个人对他的祖先能够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 那么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顺不照顾的道理? 他不可能一边去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祭祀祖先,培养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 而且在祭祀的时候,这种盛大的典礼,通过礼乐把人心调得庄严和谐,而且还要宣讲祖宗的德行。 哪一朝哪一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祖先,他对国家人民有哪些贡献;作为他的后代子孙,应该继承他的美德,传承好的作风,让这样好的家道、家风代代相传。 这就是祭祀的作用。 现在也特别强调家道、家风的作用。 要传承好的家道、家风,必须要有礼仪。 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特别是通过祭祀这种特别的场合来传承家道、家风,宣讲家文化,使这样好的家道、家风、家训代代相传。 上行而下效,天子国君都带头祭祀,那老百姓也会兴起祭祀之风,祭祀自己的祖宗。 这就是深厚的报恩意识,也是提倡孝道很好的方式。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一些人看不到祭祀的教育效果,仅仅看到它的一种形式、礼仪,认为它是四旧,是封建迷信,就把它给破掉了。 那么结果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做事,不仅不会想到祖宗,能够想到他的父母都已经很好了。 古代人在结婚之前,新郎要去迎娶新娘之前,这一天要很早地起床。 为什么起得这么早? 就是要祭祀天地、祭祀祖先。 提醒今天所做的这件事,不仅仅关系到两个人的幸福。 实际上关系到整个家风的承传,关系到整个后代能不能够教育好。 所以,古人对待婚礼非常重视,也非常隆重。 那么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样子呢? 两个人再过几个星期就要结婚了,才把对方带到家里,见一见父母,说:“再过几个星期,我们要结婚了,请给我们准备房子,准备钱吧。 ”如果不是为了房子,为了钱,两个人住在一起,父母都不会知道的。 所以现在年轻人,容易去试婚,提倡婚前性行为,这都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知道婚姻是一件关系到社会和谐,家道承传的大事。 所以,没有采取审慎的态度,最后的结果就是闪婚、闪离。 现在的离婚率迅速攀升,家庭破裂,孩子没有人教管,没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古人把家庭形容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就像人的身体有很多细胞组成。 如果仅是个别细胞坏死了,对身体的健康可能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身体里很多的细胞都坏死了,怎么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现在从事司法工作的人也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都是来自不健全的家庭。 而这种不健全的家庭,因为人们对婚姻太多的草率,也变得越来越多,所以社会不和谐也越来越严重。 这就是用“礼”,特别是“祭礼”来做例子,告诉人们人要非礼勿动。 在祭祀的时候,无论是主祭者还是陪祭者,所站的位置,所行的礼,都有一定的规矩,不能乱动。 所以非礼勿动,不仅是说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能去做,甚至连起心动念都不可以。 颜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回又问:“请问其目”。 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个“动”,就是不符合于礼的事情,连起心动念都不可以。 告诉人们,修行要从自己的起心动念处入手。 这里拿祭礼来做代表,告诉人们能够这样做,修身就有了基础。 推而广之,不单是祭祀如此,任何的言语行为都要能够做到“内敬外庄”。 对待一切人都能够如此恭敬,就能够诚意、正心,自然能够修身,治国、平天下也就能够做得好。 《论语》中记载,季康子来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季康子问孔子,如果想让老百姓尊重我,而且对我效忠,竭尽全力;他们彼此之间还能够互相规劝,劝勉为善。 怎么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孔子一听这个问题,就知道问这个问题的人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正,他的心念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季康子的念头都是在向外求,想让别人怎么做。 孔子马上让他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做起,不是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 所以,教育者和领导者先受教育,这才是符合教育的规律。 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 ”你面对百姓臣民的时候,要非常庄重,懂得自重,别人才会重视你、尊重你。 自爱而后人爱,自己懂得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 如果你穿得很庄重,老百姓就会觉得你尊重他、重视他,他也会对你表示恭敬之心,你也会感到老百姓的敬重。 “孝慈则忠”。 孝慈,就是说国君自己要做到孝,对父母孝,对百姓慈爱。 不仅自己要率先垂范,还要教导百姓做到。 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百姓人人都有孝道,知道知恩报恩、饮水思源,就不会忘恩负义,对他的国君也会生起感恩之心,感恩才会图报,所以说“孝慈则忠”。 国君能够慈爱百姓,做到君仁,那么臣回报你的就是忠。 领导者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不仅要管理他、率领他,而且还关心他、教导他,就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去关爱属下,教导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那么百姓自然就会对你尽忠,他会竭尽全力地回报。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如果把社会里贤德的人、好的榜样树立起来,让大家都去学习,教导那些不能的人、不够贤德的人,这样大家才会劝勉为善。 这都是教导季康子要从自己做起,而且要举贤、举善、教不能,不要去要求别人,这样别人才会自然生起效法之心。 “斋庄盛服,非礼不动。 ”诚敬心是修身的基础。 做任何事都要有恭敬心,恭敬心首先从自己的衣着上体现出来,内外真诚,内敬外庄,这样修身才有了基础。 发布时间:2022-10-26 10:51:49 更新时间:2022-10-26 10:51:5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6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