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 内容: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 ” “谗”,谗言。 《说文解字》中解释,“谗”就是毁谤的意思。 小人经常向在位者进谗言,目的就是陷害某位贤能的人。 因为小人都是自私自利,他有嫉妒之心,生怕贤德的人受到重用,抢了自己的位置,让自己失去官位。 所以他想方设法地说贤人的坏话,目的就是不让君主重用他。 而这种进谗言的人也不简单,他的谗言为什么能够被在位者听得进去? 他首先把君主、在位的人恭维一番,取得国君的好感,然后再毁谤某位贤人。 那么国君对他的话就很容易听得进去,即使是他毁谤别人的话,国君听着也顺耳。 所以韩非子说,一个人能够亲近君子远离小人,事业就会发展壮大,国家就会治理好;如果一个人亲近小人远离君子,那一定就会衰亡,国家也一定会混乱。 怎样识别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 韩非子说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辨别:凡是奸臣和小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领导者说什么,他一定跟着赞叹、肯定;如果领导者有所厌恶、有所不喜欢的,他一定跟着毁谤,这就是小人、奸臣最大的特点。 怎样才能不听小人的谗言? 自己必须要明智,要有知人之明,不要喜欢听好听的话。 《论语》中讲:“巧言令色,鲜矣仁。 ”自己首先要有知人之明,而要知人,首先必须自知。 比如有人说你是圣人、贤人、大德,自己要想一想,我真的是圣人吗? 我真的是贤人吗? 我有何德何能配得上人家称我圣人、贤人、大德? 所以自己反省就知道了,那些说你是圣人、贤人、大德的人,其实都是在恭维你,赞叹过度了。 这样一反省,你就不会为人家给你戴的高帽所迷惑。 所以“去谗”就是要摒弃谗言,凡是有人来进谗言,要把它摒弃不接受。 不听他的话,甚至远离这些邪佞之臣。 远离就是要驱逐他,把他赶走,不让他在身边。 《吕氏春秋》记载,卫灵公在天气寒冷的时候,要开挖一个深池。 这时候,臣子宛春就来进谏:“天气这样寒冷还征发徭役,恐怕会伤害到百姓。 ”卫灵公说:“天气很寒冷吗? ”宛春说:“您穿着狐皮大衣,坐着熊皮的垫子,所以您不觉得寒冷。 但是老百姓的衣服破了得不到缝补,鞋子有缺口也得不到修补。 您自己感觉不到寒冷,但是百姓却感到寒冷。 ”卫灵公说:“您说得太好了。 ”于是他就下令不再征发徭役。 但是这时候,就有人来挑拨了,他说:“您开挖深池,不知道天气寒冷,但是宛春知道。 由于宛春的劝谏,您才下令不再做这件事,恐怕现在福德都会归到宛春的身上,而怨气都会归到君主您的身上”。 中国人有句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一件好事,被挑拨离间的人一说就变味了。 但卫灵公是一个很明智的君主,听到这样的谗言,并没有采纳。 卫灵公说:“你说的不对,宛春不过是鲁国一个匹夫而已,是我举荐他,任用他的。 百姓还没有看到他的能力,也没有看到他的德行。 我现在让百姓通过这件事,看到他的德行和能力,就如同让百姓看到我有善行是一样的。 他有善,不就是我有善吗? ”《吕氏春秋》评论,通过卫灵公谈论宛春的这句话,就知道卫灵公明白君主之道。 明君就应该具备心量大的风范,而且他知道选任什么样的臣子,不被谗言所蛊惑。 臣子做的功德,做的善事就是他自己做的。 领导者一个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有识人之明,而且能够不信谗言。 听信谗言,不仅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关系,还会破坏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 古人有一首《听谗诗》,说明了谗言对人际关系的危害。 诗中这样写道:“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 君听臣当诛,父听子当决。 夫妻听之离,兄弟听之别。 朋友听之疏,骨肉听之绝。 ” “君听臣当诛”,领导者听了别人的诬词谗言,可能在谗言的蒙蔽之下,就把忠臣诛杀了。 “父听子当决”,假如父亲听信谗言,父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出现障碍。 也就是说,父亲和儿子要决裂了。 “夫妻听之离”,夫妻之间听信谗言,可能就要离婚了。 “兄弟听之别”,兄弟之间听信谣言、谗言,兄弟之间也要分开了。 “朋友听之疏,骨肉听之绝”,朋友之间听信谗言,关系就疏远了。 本来两个人关系很好,别人在朋友面前说了坏话,下一次再看到这个朋友就觉得怪怪的。 古人说,“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这都是提醒人们要有明智的判断,不要妄信谗言。 “远色”的“远”,读四声,远色就是疏远的意思,当动词。 “色”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两性之间的男女之色。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远离女色,那么对自己的德行亏失就太大了。 《尚书》中说,“惟天福善祸淫”,“天道祸淫最速”。 天道自然的规律就是给淫乱、放纵、沉湎女色这样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的。 如果一个国君沉湎女色不能自拔,那就无心朝政,更没有心为人民服务,也就无心于治理天下。 第二种说法,“色”,是“巧言令色”的色。 “令色”,就是故意表现得很友好,把这种态度做出来,让你觉得他这个人很好,但是没有心地的真诚。 不论是哪一种意思,都是想从你这里取得一种好处,对于这样的人要疏远他。 心口不一的人,一定要注意。 这也需要我们自己是一个明白人,不要贪图色,这样才能够远离。 不能“去谗远色”,自己的品德就不能够提升,成圣成贤也就成为一句虚话。 自己没有品德,想亲近贤人也就不可能,因为志不同道不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贱货而贵德”,“货”,财货。 一般人不贪财,不太可能,因为一般人都把财货看得非常重要。 放眼整个社会,有多少人不把钱财看得非常重要? 没有钱的人想方设法地发大财。 有钱的人已经发大财的人还嫌不够,还想再去发展,钱越多越好。 实际上,想一想人的一生,吃喝衣食住行能够需要多少钱? 但是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钱再多,他还是嫌少。 所以就被这个身外之物牵着鼻子走,身心都不能够停歇,不能感觉到轻松。 你去劝他要把钱财看得很轻,“贱”就是轻视,一般人都接受不了。 但是古代的读书人都知道,“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把钱财看得那么轻? 因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教导人要成圣成贤,成为君子。 所以读书的目的是,“读书志在圣贤”,“读书贵在变化气质”,都是以成圣成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 而要把本性的明德开发出来,本性之中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财富、无量的相好、无量的德能。 把自己本性的德能财富开发出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需要向外攀求。 需要做事情的时候,不动念则已,一动念就有人来帮助,因为你所作所为,都不是为了自私自利,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 所以自己性德中的财富是无量无边的,而人们贪图财富,恰恰让明德不能够显现,实际上是吃大亏了。 所以要看破财色名利,古人把这些当成身外之物,因为我们连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了。 比如想健康长寿,年年十八,但还是一天天的衰老。 想记忆力很好,常有聪明智慧,但有的时候一过目就忘,转头就忘了,还是那么愚钝。 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无能为力,连身体都控制不了,对于身外之物又怎么可能控制得了呢? 所以,看破了你就会把它放下,就不去执着;放下了又帮助你进一步地看破,智慧更加地提升。 学圣贤,要修养自己的品格,建立自己的人格。 建立自己的人格、品德和追求财货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财货不过是维持世间的生存必要的手段而已。 但是对于一个希圣希贤的人而言,钱财只要维持基本的衣食住行就够了,多了不仅没有用,反而是累赘。 就衣食而言,每一天吃粗茶淡饭,没有过多的欲望。 如果钱财很多,吃山珍海味,这需要杀多少的生命? 钱财多,又没有智慧,越享受越造恶,伤害很多的动物。 所以享受越多,对人、事、物的伤害也就越多,那不是好事。 明理的人、读书的人,就能够做到“贱货而贵德”,以道德为贵重。 现代人读书,不把成圣成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很少有人同意这种讲法。 因为很多人都是“无道之人”,都追求财色名利,追求权力欲望。 因为追求财色名利,为自己造成种种的痛苦,无法脱离。 所以在苦海之中,忙忙碌碌,朝九晚五,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无非就是为了“财色名利”四个字。 圣人的教育,是教人把爱财的心反过来,学做圣人。 因为这样才顺乎大道,才能够得到“君子坦荡荡”的境界。 学习圣贤教诲为什么会有吸引力? 因为读圣贤书,落实圣贤教诲,确实能够得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喜悦。 把圣贤教诲落实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中,身心和谐,家庭和睦,社会也自然得到治理。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 如果君主能够不看重钱财,而以道德为贵重,他自己就是一位有德之人,他做任何事情都在道上,自然就会感召贤人来亲近。 贤人也都是以道德为重,而不以钱财为重,即使做生意,他的心也是在道上。 在各行各业都有圣人,在商界他们做生意不是专门为了谋取利益,他的心也是在求道之上。 他对待工人、股东、合作伙伴,也都是按照圣贤教诲来做,所以做事情也不会失败。 发布时间:2022-10-26 10:51:37 更新时间:2022-10-26 10:51:4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6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