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顺应自然之道,才是最养生、最健康的。(一) 内容: 《孝经•庶人章第六》,这一章是讲平民百姓的孝道。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违礼法、恭谨做人、节约用度,努力地奉养父母,这就是庶人的孝。 在本章最后总说五孝,指出人虽有贵贱、尊卑的不同,但是事亲尽孝的心是没有差别、没有终始的。 【“子曰,因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因天之道”的“因”是顺着、循着的意思。 顺应天然、自然天道的规律,就是“因天之道”。 古人讲,生产、生活都要顺应自然天道的规律,这样才是最健康、最养生的生活方式。 一年有春、夏、秋、冬,农耕要顺应天时,春天生发、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 但是现在认为科技发展了,可以种反季的蔬菜。 实际上这种反季的蔬菜容易生长很多的虫。 对待这些虫害,就是用农药。 一种农药还不够,还要用几种农药配合起来,这种方式对人、自然、健康会产生影响,这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古人认为生产要顺应自然之道,生活也要顺应自然天道,这才最养生、最健康。 比如,过夜生活的人,就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因为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 日春是早晨三点钟,三点钟春天已经到来,春天主生发,这时我们就可以起床来活动读书。 五点钟是惊蛰,小动物出来活动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起身打打太极拳,练练八段锦,对于自己的生活、精气神都很有好处。 六点钟是一天的春分,是春天的一半已经过去,再迟不能超过六点起床,否则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还没有起床赶上春天的生发。 春天生得不好,夏天长得就不会很茂盛。 夏天是上午九点钟到下午三点钟,有的人上课或者工作会没精打采。 下午三点钟到晚上九点钟是一天的秋季,主收。 最好的休息时间是晚上的九点钟到早晨的三点钟,特别是十一点到一点,这个是一天的日冬,一天的寒冬。 如果这个时候还不睡觉,很精神,就等于穿着很单薄的衣服出现在寒冬腊月,久而久之,很容易着凉、生病。 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像三点钟起床读书,五点钟活动一下,最迟不超过六点钟起床,这样的人会满面红光,脸上非常有光泽。 反之,那些过夜生活的人,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早晨该起床的时候不起床,没有赶上春天的生发,就会发现他脸上黯淡无光,然后身体久而久之还会得病。 按照自然节律饮食,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 现在人却恰恰相反。 早晨要去上班,又起得很晚,匆匆忙忙吃上一口饭。 中午也是在单位里食堂吃,吃一个盒饭,将就一下。 到了晚上大吃大喝,应该吃得少的时候,恰恰吃得最丰盛。 一般晚上的宴请要喝酒,还要吃大鱼大肉。 试想,这些大鱼大肉放在常温之下。 像夏天的时候三十几度都会发臭、都会变味,我们把这些大鱼大肉吃进去之后,没多久就会上床休息,胃就不再活动了。 这些大鱼大肉在37度左右的体温中,呆上七八个小时能不腐烂? 第二天早晨一起来一打饱嗝,这个气味会很难闻。 所以很多人口气很重,都是和自己没有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密切相关。 古人特别讲究养生之道,讲“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 而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是最健康的,这个叫天补。 所以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天补。 《礼记•月令》中说,吃什么样的食物最健康、最养生? 要吃当地、当季,方圆三十里之内的食物,是最健康、最养生的。 而现在人很多不明白这个道理,花了很多的钱去买进口的、昂贵的水果。 不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果是养当地的人的,别处人吃了并不健康。 所以到了一个地方要吃什么食物,就看当地人吃什么。 当地的市场上最多、最便宜的,那个就是当地、当季的水果和蔬菜。 “分地之利” 的“分”是分别、辨别的意思,“利”是利益、好处。 要分辨土地的特性和优势,因地制宜来种植农作物,从而获得好的收成。 古人说要分辨五土,五土根据《周礼•大司徒》记载。 “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 “分地之利”是要充分分辨山林、川泽、丘陵、水边平地、低洼湿地等五种不同的土地,观察其高下的不同,因地制宜地种植农作物。 这是合理地利用土地,根据土地的特点和适用情况来获得最大的收成。 这样做,既保护环境,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能节省成本,有利于人体健康。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行不为非为谨身,富不奢泰为节用”。 自己的所作所为都符合正道,不为非作歹,叫“谨身”。 就是谨慎自己的行为,以遵守礼法的要求;言行合于礼法,不作违礼的事,就能远离刑罚的羞辱。 “节用”是节约俭省,生活不奢侈浪费,不过分地消费,谨慎尊礼,节省用度,以此来供养父母,这是一般百姓应该尽的孝道。 唐玄宗把这四个字用三句话来批注。 他说:“身恭谨则远耻辱,用节省则免饥寒,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 此庶人之孝也”。 第一句话讲“身恭谨则远耻辱”是谨身的意思。 谨慎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品德修养,就能自然地远离耻辱。 耻辱都是因为自我放逸的结果。 因为人不自重、不自爱,所以才会遭受耻辱。 特别是在污染、诱惑很多的现代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恭谨之心,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把握不好自己,很容易会遭到耻辱,败德坏名,甚至身败名裂,辱没自己的父母。 “不谤国主、不做国贼,不犯国制”,这些都是谨身的要求。 “用节省则免饥寒”,这句话也非常适用于当代社会。 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养成了一种铺张浪费的习惯。 古人很早就提出,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 即使是家资万贯也不够败家子败散。 因为他吃得很过分,穿得都要求名牌,这还不算,还有很多不良嗜好,比如好色、赌博等。 这样非常奢侈浪费的生活,即使是家资万贯,也迟早会败散掉。 所以古人说“至要莫如教子”。 在《习仲勋传》最后一章《家庭生活与家风》中,记载着习老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习仲勋注意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节俭的良好生活习惯。 他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经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教育孩子。 吃饭时掉在桌子上的米粒儿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儿也不浪费。 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 这种无声地教育使孩子们养成不浪费一粒粮食的好习惯。 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地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 习仲勋还非常注意保护环境,节约水电,经常教育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力行节约。 习家人节俭行为出乎人的意料。 习仲勋习惯用浴盆洗澡,每次洗完澡的水留着让孩子们再洗,然后还要用澡水洗衣服。 家里厅堂上的灯,晚上一般很少打开。 他要求房间里只要没人,一定要随手关灯。 在外面散步时,看见地上有烟头,他都会俯身捡起,扔到垃圾桶里。 在他的影响下,家人一直保持着随手关灯、节约用纸、拧紧水龙头,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 不仅儿女们一直保持着,就连孙辈们也继承了爷爷的这些好传统。 习仲勋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儿女,所以才培养出习总书记这样的一代领导人。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2-04-21 13:20:4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6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