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风水鼻祖名著《葬经》原文+译文 内容: 《葬经》全文不到两万字,却系统地阐述了风水的五大核心理论:一是乘“生气”论;二是“得水”论;三是“形势”论;四是“神砂”论;五是“地气”论。 这正是此书称奇之处,谁曾想一千八百年前,先哲们对“气”的认知,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领悟,竟是如此透彻明了。 至此庚子清明,略作直解,以安天下先祖,祈福于后世而隆昌。 《葬经》作者是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是游仙诗的祖师。 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 西晋末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杀,后追赠弘农太守,北宋时被追封为闻喜伯。 《葬经》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经曰土形气行。 物因以生,夫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葬者原其起。 乘其止,地势原脉。 山势原骨。 委蛇东西。 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 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气之盛虽流行。 而其余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 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 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夫土欲细而坚。 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 夫干如穴粟。 湿如割肉,水泉砂砾。 皆为凶宅。 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乘其所来。 审其所废。 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土圭测其方位。 玉尺度其远迩。 藏于涸燥者宜浅。 藏于坦夷者宜深。 经曰,深浅得宜,风水自成,乘金相水,穴土印木。 外藏八风。 内秘五行。 天光下临。 地德上载。 阴阳冲和,五土四备。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 趣全避缺,增高益下,夺神功,改天命,福不旋日。 经曰:葬山之法。 若呼谷中。 丘垄之骨。 冈阜之支。 气之所随,支欲伏于地中。 垄欲峙于地上。 支垄之止,平夷如掌。 故支葬其巅。 垄葬其麓。 卜支如首。 卜垄如足。 形势不经。 气脱如逐。 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经曰:外气行形,内气止生。 夫外气所以聚内气。 过水所以止来龙。 千尺之势宛委顿息。 外无以聚。 内气气散于地中。 经曰:不蓄之穴。 腐骨之藏也。 夫噫气为能散生气。 龙虎所以卫区穴。 叠叠中阜。 左空右缺。 前广后折。 生气散于飘风。 经曰:腾漏之穴。 败郭之藏也。 夫以支为龙虎者。 来止足迹乎。 冈阜要如肘臂。 谓之怀抱。 以水为朱雀者。 衰旺系乎形应。 忌夫湍激。 谓之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气。 派于未盛。 朝于大旺。 泽于将衰、流于囚谢。 以返不绝。 法每一折。 储而后泄。 洋洋悠悠,顾我欲留。 其来无源。 其去无流。 经曰:山来水回。 贵寿而财。 山囚水流,虏王灭侯。 山之不可葬者五。 气以生和。 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 而断山不可葬也。 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 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 气以龙会。 而独山不可葬也。 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夫重冈叠阜。 群垄众支。 当择其特大则特小。 小则特大。 参形杂势。 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上地之山。 若伏若连。 其原自天,若水之波。 若马之驰。 其来若来奔。 其止若尸。 若怀万宝而燕息。 若具万膳而洁齐。 若橐之鼓。 若器之贮。 若龙、若惊、或腾、或盘。 禽伏兽蹲. 万乘之尊也。 宛委自复。 若踞而候也。 若揽而有也。 欲进而却。 欲止而深。 来积止聚。 冲阳和阴。 土高水深。 郁草茂林。 贵若千乘。 富如万金。 天光发新。 朝海拱辰。 龙虎抱卫。 主客相迎。 四势端明确。 五害不亲。 十一不具。 是谓其次,经曰:形止气蓄化。 生万物。 为上地也。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 本骸得气。 遗体受应。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是以东山西崩。 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 栗芽于室。 夫葬以左为青龙。 右为白虎。 前为朱雀。 后为玄武。 玄武垂头。 朱雀翔舞。 青龙蜿蜒。 白虎驯俯。 形势反此。 法当破死。 故虎蹲谓之卸尸。 龙踞谓之嫉主。 玄武不垂者拒尸。 朱雀不舞者腾去。 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 龙首之藏。 鼻颡吉昌,角目灭亡。 耳致侯王,唇死兵伤,宛其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曲,必后世福,伤其胸肋。 朝穴暮哭。 穴有三吉。 葬有六凶。 天光下监。 地德上载。 藏神合朔,神迎鬼避。 一吉也阴阳冲和。 五土四备,二吉也。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 越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 阳阴差错,为一凶。 岁时之乖为二凶。 力小图大为三凶。 凭福恃势为四凶。 僭上逼下为五凶。 变应怪见为六凶,经曰:穴吉葬凶,与弃尸同。 占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 形如仰刀。 凶祸伏逃。 形如卧剑诛夷逼僭。 形如横几。 子灭孙死。 形如覆舟。 女病男囚。 形如灰襄灾舍焚仓。 形如投算。 百事昏乱。 形如乱衣。 垢女淫妻。 形如植冠,永昌且欢。 形如覆釜、其巅可富。 形如负垄,有垄中峙。 法葬其止,王侯崛起。 形如燕东。 法葬其凹。 胙土分茅。 形如侧垒。 后冈远来,前应曲回。 九棘三槐。 如万马。 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如巨浪、重岭叠障,千乘之葬。 势如降龙,水遥云从,爵禄三公。 势如重屋。 茂草乔木、开府建国。 势如惊蛇。 屈曲徐斜、灭国亡家。 势如戈予。 兵死形囚,势如流水。 生人皆鬼。 夫葬势与形顺者吉。 势兴形逆者凶。 势凶形吉。 百福希一。 势吉形凶,祸不旋日。 《葬经》译文 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详解】所谓葬,就是藏。 藏的含义是隐匿、暂避或暂息,收藏储存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藏,是与葬互联系的,专指人的藏。 原意还是专指人死后的藏,即是指坟墓,即阴宅。 后来演化为人生前的住宅,即阳宅。 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阴宅和阳宅两个概念。 阴宅,以汉民族来说,有殡仪馆、公墓、死者纪念塔、纪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间的坟墓等。 阳宅,以现代含义,应该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产方面的阳宅。 生活方面的有民间住宅、宗祠、公馆、官家的皇宫、办公大楼、卧室等凡属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场所。 在生产方面则有工厂、商店、车站、码头、飞机场等。 群居的村落、墟镇、城市、田庄等。 凡属人生前的活动场所都属于阳宅。 要葬的有利,藏的适宜,就要乘生气。 原文: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详解】所谓生气,就是阴阳气。 也就是《周易》说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 这种阴阳气内外的相互斗争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受到外在的作用而扩散就噫而成风。 相互斗争到某种程度就升而为云。 在上空的生气遇到了外来的冷生气,就降而为雨。 所以风、云、雨都是由生气的变化而成。 总的说来,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就称为生气。 徐弘里补注:阴阳二气的运动规律是,以扩散方式,从内向外的运动形成风、从下向上的运动形成云、从上往下的运动形成雨,在地球表层内运动的聚集而不扩散的阴阳二气,叫做生气。 地:天地之地,地球表层、大地。 地中:即地面以下。 生气指以向内聚集方式运动的阴阳二气。 从内向外、从下向上、从上往下以扩散方式运动的阴阳二气是死气。 以伏羲八卦为例,阴阳二气从乾至兑至离至震至巽至坎至艮至坤的运动过程,是阴气的聚集与阳气的扩散;阴阳二气从坤至艮至坎至巽至震至离至兑至乾的运动过程,是阳气的聚集阴气的扩散。 八卦之三卦爻,上爻为一类,中爻为一类,下爻为一类;从上至中至下,是阴长阳消;从下至中至上,是阳长阴消。 当时者旺,未来者生,已过者死。 原文: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详解】生气在地中发生、发展、变化,发出地面而生乎万物。 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当然,人也不能例外。 父母的身体是生气生的,而人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生人子的生气。 因而父母和人子的生气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 也就是父母生气和人子生气之间同样会相互感应。 所以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所谓遗体,有两个含义,即父母本人身体死后尸体的遗体,以及父母所生人子的活遗体。 死遗体受荫,必须使父母的阴宅风水乘生气,活遗体受荫,必须使人子的阳宅风水乘生气。 所谓"受荫",就是受到庇荫、保护和庇护。 死遗体受荫就是尸体或骸骨保留得长久,活遗体即人子受荫是属于潜科学范畴,涉及到尸体阴宅、活体阳宅与人子的三者关系,将在下文详解。 徐弘里补注:本骸,指父母(祖先)的骸骨。 遗体:指父母(祖先)的活体后代。 原文:盖生者,气之聚。 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 经云: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详解】生气生万物,人之所以生,就是因为生气的聚合所致。 凝结的生气,就成为人的骨骼。 这种为生气所凝结的骨骼,直到人死了,即便皮肉腐烂,而独留骨骼,因此骨骼还是原来的生气。 所以葬或藏,就是使外来龙脉同类的生气反纳入独留的骨骼,以资荫骨骼生气旺盛,使之庇荫骨骼同时感应遗留的人子活体,这就是葬乘生气的道理。 经书说:反气纳骨感应的生气旺盛与否,其祸福都能感应于人子,乘得旺盛则得福,吉利。 乘得不旺盛则得鬼,不吉利主凶。 原文: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 其行也,因地之势。 其聚也,因势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详解】所以铜山在西方崩倒了,他的生气扩散到同类生气铸造的钟,在东方也会受到感应而鸣。 树木到了春天会发新的枝芽,室内的粟到时候也会发芽,都是因为地中生气运动变化所致。 地中的生气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怎样知道它的变化呢? 可以观地之势,即龙脉的行走起伏,过峡、驳换、奔腾若水之波、若马之弛的势就知道。 它的积聚,就是看龙脉运动的静止。 古人为了使积聚的生气不散不噫,运动变化的生气使它静止,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就称之谓风水。 原文: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详解】扦好风水的方法,即葬法。 以得水为最紧要,其次就是藏风。 因为水是生气生的,所以有水就表明生气旺盛,没有水就表明生气薄弱。 水源长、流量大是与生气的旺盛成正比的。 因此,葬法以得水为上。 所谓藏风,并不是其他风水经典和历代许多术者说的蔽外来"空气流动而成风"的风。 因为这种风是蔽避不了的,更是藏不住的。 而这里所说的风是生气噫而成的风。 是生气盈而外溢,或聚气不良而扩散的生气。 所以藏风的意思应该是使生气不噫,防止向四面八方扩散,即是说扦坟墓要密封,或进葬在较深的地层。 阳宅要注意保温和通风设备,使住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适合人的生活生产,就谓之藏风。 由于藏的主旨是乘生气,得水则可以得到较旺盛的生气,所以,葬法以得水为上,而藏风次之。 原文: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详解】得水固然为上,即使水源过长、流量过大,生气过于旺盛而外溢,还是可以使其静止,余气虽然是零散的,并在地层的深处,但也可能聚积使其不扩散。 经书曰:外溢的生气(指风)到处流行,而没有外溢的内气是静止的生气。 经书还说:气盛的可以浅葬,余气就要深葬,浅深乘的适宜,风水自然是好的。 生气这一概念必须弄清楚,生气是阴阳二气的总称,是土生的,生气又生水,生气内在的矛盾是阴阳气的对立统一,是处在不断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之中,世界万物是在"斗争----统一----斗争"的往复过程中而产生的,它是"行乎地中"的,所以,在地中的阴阳气才称为生气。 以地球来说,处在地表外的不称为生气,而称为万物。 水是万物之一,为生气所生,不应称为外气。 "气藏土中",谓之生气也不能称为内气。 本节所称的外气是以葬法而言,所谓内气,是龙气和龙虎气。 所谓外气,是指堂气,龙虎外的水和隔水的万物都称为堂气,也可以称为朱雀气。 《葬书》说,"以水为朱雀者",可见朱雀不是专门指水。 在古代主要指朝应水和朝应峰,在现代应当指堂前的所有事物。 原文: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 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故藏于涸(音和)燥者宜深。 藏于坦夷者宜浅。 经曰: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详解】这里说的土,是指"上浮者为天,下凝者为地"的地。 是《周易》的坤。 以现代话来说,就是地球的表层。 以地理术术语来说,就是除水以外的龙脉。 土,是生气之母,有土才有生气。 生气是水之母。 有生气才会有水。 就是说,土生生气,生气生水。 生气并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物质。 所以要认识生气,只要观土察水就可以了。 因此葬于涸燥缺水的地方,必定是生气稀薄,适宜葬深。 而在平坦的地方,水较多,生气比较旺盛,所以要浅葬。 《经书》说:土发生变化,生气也发生变化,土多质好,生气就多,质量也随之好,水也就多,质量也就好。 世界万物就是因土的变化随之生气发生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多与好,是指生物的生长需要而言) 李定信注:上述是《葬书》说明葬的主旨“乘生气”,并介绍了生气的概念、性能以及对阴阳宅的(人)作用,下面便是介绍葬法了。 原文:葬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 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 势与形顺者,吉。 势与形逆者,凶。 势凶形吉,百福希一。 势吉形凶,祸不旋日。 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 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详解】葬山的方法,即阴阳宅的选址(点穴),布局、排(放)水、定吉向,其中包括格龙、乘气、消砂、纳水、开山立向、坐穴分金及规划、建筑设计等,以察势最难,其次是观形,方术即理气则比较容易。 什么叫做势和形呢? 势与形,统称为形势,也称为峦头。 方,即理气。 形势就称为形法,理气亦称理法。 势是生气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的迹象,是动态。 形是生气的静态,静止的现象称为形。 例如为龙的奔腾,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就属于势。 朝应峰砂的尖齐高耸,方圆秀丽,穴的乳钳窝突就属于形。 在本节以远方来的称为势,近处结的称为形。 凡是从远方来的动态势,与近处生气静止所结的静态的形是顺的,即是说什么来势,就应该结什么形,如来龙从天而降,生气旺盛,则形如龙腹,势与形相适应,是谓势与形顺者,主吉。 凡属势与形不相适应的,例如来龙从天而降为万马奔腾的势,而穴位明堂狭小,超蜂朝水不秀,势与形两不相适应,是谓势与形逆,则主凶。 若势凶形吉,主福不多;势吉形凶,灾祸立至。 由此看来,势与形要相适应,而且形比势要重要一些。 如果屈曲委婉之势立即势止结穴,而明堂狭小,没有秀峰吉水,就属于外气无以聚内气,内气也就会散于地中。 这样的穴位,经书说是不蓄气的穴位,是腐骨之葬。 原文:上地之山,若伏若连,若原自天。 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其来若奔,其止若尸。 若怀万宝而燕息,若具万膳而洁斋。 若橐之鼓,若器之贮,若龙若鸾,或腾或盘,禽伏兽蹲,若万乘之尊也。 【详解】如是上地的山,其来龙气势磅礴,却似隐伏不见,行龙好像中止,而又绵延相连。 其起祖原自天,很高很高,行龙一起一伏象水波一样,而其势如同跑马,勇往直前,在静止的时候,如同死尸,一动也不动。 其过峡束气,中间如燕息的细小。 其展气起峰像怀有万宝的庞大,之玄灵活秀丽,好像具有万膳洁斋一样。 总之,龙的来,要如龙鸾之玄屈曲,或弯环盘踞,或飞翔高耸。 龙的到头静止,如同禽伏兽蹲一样,像有帝王的威严。 李定信注:如此择意,令人费解何龙、何势或何形也。 原文: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宛委自复,回环重复,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 欲进而却,欲止而深,来积止聚,冲阴和阳。 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详解】地势,是指平地龙,即支龙的趋势。 山势,是指山地龙,即陇龙的趋势。 平地龙的趋势是看地表面的脉络,所谓脉原一线,即草蛇灰线。 山地龙的趋势是看山脊石骨的走向。 好像蛇行走一样,爬向东西又趋向南北,又复直行,又再回环。 仿佛蹲在那里要等候什么,又好似抱揽着什么东西。 又好似欲进而欲退,欲静止却又深来。 行龙象这样的积止又聚集,阳气和阴气既斗争又统一,即九六冲和的变化。 土是厚的,水又是深的,草木又非常茂盛,这样的来龙,其贵一定如千乘,其富一定如万金。 所以经书说:这样形止而气蓄的形势,就可以化生万物,称为上地。 原文:地贵平夷,土贵有支。 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经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 势顺形动,回复终始,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详解】本节所说土地,土,是指陇龙,即高山龙;地,是指支龙,即平地龙。 平地龙,以平坦的大地为贵。 山地龙,以分支多为贵。 无论是珑龙或支龙,分支以后的生气,都是从分支的地方,另起的生气。 分支龙的终点,生气也随之而钟。 观陇龙或支龙开嶂分支的方法,为察其行势,束气时要隐隐,即微小得好似看不见;展气时,要隆隆庞大。 要之玄屈曲,微妙玄通。 这样的龙脉必定是吉龙脉。 经书说:平地龙有吉气的是平原随土而起脉,陇龙的分支有止气,其水是随支比肩而来,交会于龙终之前而止。 来龙的势一起一伏,回复始终,而与形顺是葬于龙尽气钟之处,就永吉无凶的。 原文:夫重冈叠阜,群陇众支,当择起特。 大则特小,小则特大。 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 【详解】在重重峰峦,叠叠冈阜的地方,群龙众支会聚于明堂,选址点穴当区别其特殊的龙脉。 如众龙众支都很大,则选取小的,群龙众支都是细小秀丽,则选取大的。 参差不齐的形和险恶的势,而且来龙穴(主)和水口、朝应的峰砂(客)都是同样的险恶杂势,决不可以葬。 原文:夫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 支陇之止,平夷如掌。 故经曰:支葬其巅,陇葬其麓。 卜支如首,卜陇如脚。 形势不经,气脱如逐。 【详解】若是支龙在地中伏行,而陇龙在地上屹立高耸,无论是支龙或陇龙的势止气钟,其明堂平坦如掌,就可以选制址或点穴。 所以经书说:平地龙要葬在高处,而山地龙必须葬在山麓。 因此,平地龙选址点穴在头上,而山地龙选址点穴要点在山脚下。 否则,葬法不合度,即山地龙若葬在最高处,平地龙若葬在低处,那就要脱气,即扩散生气。 原文:夫人之葬,盖亦难矣。 支垅之辨,眩目惑心,祸福之差,侯虏有间。 【详解】其意以寻穴之难,虽差之毫厘,远之千里也。 原文:山者,势险而有也,法葬其所会。 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 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 浅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阖以固之。 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 【详解】李定信注:本节总论葬法。 山,指来龙。 来龙的龙势若险要,必定有吉穴。 葬法是葬其所会。 即群龙众支会聚之所。 要乘生气必须要原其所始,即是从随龙水的源头,来龙起祖的祖山起。 乘其所止,即是选址点穴在龙尽气钟而诸水会聚之处。 审其所废,即审察来龙是否为断山、石山、童山等,明堂朝水朝峰是否有煞水峰等。 择其所相,即审择来龙势是否若水之波若马之驰,穴场龙虎是否迹乎冈阜龙盘虎踞,朱雀水是否曲屈弯环悠扬清澈,朱雀峰是否尖圆高耸方圆秀丽等。 避其所害,如理气方面的消砂纳水,形法方面的植树造林等。 坦夷宜浅,涸燥宜深,以乘生气。 对闭塞而迟缓的生气要使之畅通,如穴场周围是土而井底是石,当培土以通生气。 对于总合聚集的生气要稳固以防其扩散。 对外防止四面八方生气噫而成风(外藏八风),对内要秘合五行。 如此的乘金相水,即金水自相逢,其穴土(指"五土四备"的土)就自然印滋棺木骸骨。 对上应天星,对下合地德,使九六冲和而不干不湿、不高不低、不寒不热,而含金木水火土的五土(即所有元素)四季具备。 因此,君子夺神功改天命,即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全凭目力的作用,工力的周全,以趋全美而避缺陷,增高益下,其中的微妙全在术者智力,按照上述规律类推,灵活运用,玄通阴阳,乘好生气,自然就功夺造化。 徐弘里补注:势险,势即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势,指较远之山峰、山脉,其势即后文势如万马、势如巨浪、势如降龙、势如重屋;险,非险要之险,指天然屏障。 势险指远处有雄伟、秀丽、有情的山峰、山脉作天然屏障。 原文: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谓其次。 【详解】天光发新是天星说,言天上诸星喜悦有情地发光,全部都拱向北斗,是喻明堂内所有的朝峰都拱向墓穴。 海指海水,言明堂内诸朝水,都流向库墓休囚之位。 辰,指墓穴和库墓。 穴前有左右二龙虎砂抱卫以护生气,穴和龙虎是主,朝应砂、水是宾。 而宾之形如拜揖拱向主方,而主以向宾表相迎,是谓主客相迎。 四势端明,即左龙右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形显端庄严明。 贵乎趋揖朝拱,端严而不鼓侧,明净而不模糊。 情势如此,乌有不吉! 更欲不亲五害。 五害不亲,指不受虫、鼠、蛇、蚁、蝎五害侵犯。 十一不具,此特指上地而言,即不高、不低、不浮、不沉、不干、不湿、不寒、不暑、不过大、不过小、不噫生气。 李定信注:定穴扦穴,除上节为第一要求外,本节所说为其次。 原文:经曰:山来水回,贵寿丰财。 山囚水流,虏王灭侯。 【详解】经书说:朝应峰及其支脉都向穴场朝拱来,而朝应水又是弯曲回环,就主应高寿而财禄丰盈。 如果山不秀丽、形状怪异,而水又直流出去,就要主应虏王或灭侯了。 徐弘里补注:山来水回,指山环水抱。 山囚水流,指山不环抱、逼压、反背无情,水直来直去 原文:夫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 干如穴粟,湿如割肉,水泉砂砾,皆为凶宅。 【详解】穴场的土欲细嫩,润而无余气,即润而不粘手,如切脂肪裁脆玉,并且具备金木水火土五色,即具备所有元素。 若是土干如埋藏的粟,锄之成硬粒,散而不粘,好像含水分的细砂小石一样,如此的土质都是凶宅。 原文: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顺俯。 形势反此,法当破死。 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 【详解】经书说:"四势"与"八方",是以穴场为中心,专指穴场的四面八方,是活动性的。 穴场的四势,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朝应峰是尖齐高耸,方圆秀丽,就称为朱雀翔舞。 左边青龙砂向内(穴场)弯曲有情,谓之青龙蜿蜒。 右边白虎向内弯曲而头朝外,谓之白虎顺俯。 这样的四势就可称为吉地。 形势反此,就主应破败死绝。 如虎蹲着昂头就称为衔尸,龙踞,即龙单独蹲着,谓之嫉主。 玄武不垂头,即生气未钟,谓之拒尸。 朱雀不舞,即朝峰不秀而水直流,谓之腾去。 如此的穴场,即为凶藏。 原文:盖噫气为能散生气,龙虎所以卫区穴。 叠叠中阜,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风。 经曰:腾漏之穴,败椁之藏也。 【详解】李定信注:由本节看来,噫气是会散生气的。 所谓噫气,就是生气的扩散,噫气是多方面的,如生气的外盈而外溢,即来龙生气强盛,无龙虎卫穴,或扦穴不正,阴宅封闭不妥,阳宅通风不良等,都会噫气。 为防止生气扩散,须龙虎来卫区穴。 但是叠叠的中阜,伸出的土山,左空而右缺,两旁没有龙虎和随龙水,前面又是旷野,无砂水或砂水不秀丽,后山又是破折,像这样的穴场,生气就是散于飘风,即生气噫而成风。 所以经书说:是腾漏的穴位,腐烂棺木之藏。 原文: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 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 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激,谓之悲泣。 【详解】土圭是罗盘的始祖,古人于地中竖杆观日景以定方位节候而制的工具。 在罗盘中央竖一小杆,长约寸许,盘的圆周注记十二地支,以子午为北南,卯酉为东西,顺时针方向排列。 在晴朗日照天,可竖中央小杆以观日影,而测定方位和时辰。 玉尺,已无考了,在江西赣州地区,地理术用的尺度有三种:一、鲁班尺,比过去的老尺和现行的市尺要长些。 赣南民间泥木工用的都是鲁班尺。 二、玄女尺,以鲁班尺的九寸为一尺,赣南民间泥木工造房建墓算步,都用玄女尺,即一步九寸,或十步九尺寸. .. .. .三、门光尺,每尺有财、病、礼、义等八寸,每寸长是鲁班尺的一寸八分,八个字共计鲁班尺一尺四寸四分。 是木工专门计算门的大小尺寸用的。 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 就是以土圭来测定方位,以玉尺来度量远近。 若以龙的分支为龙虎,其来与止好像是冈阜的足迹,即不宜高,其形如肘臂向内弯曲,称为龙虎环抱。 要加以说明的是,龙虎有两个概念:一、卫区穴的龙虎,在明堂属于主方,其来止必须迹乎岗阜,而穴与龙虎之间不能有水流隔开。 若有水流隔开,则属于宾方,就不可以卫区穴了。 二、四势的龙虎,与穴场有水流隔开的,凡属左边的山峰或支脉都属于四势的青龙方,凡属右边的就称白虎方,凡属穴场后方的,就谓之玄武方。 凡属穴场的前方,就称之朱雀方。 若是以水为朱雀,其衰或旺都是看它的形应,以之玄屈曲,悠扬清澈为盛,以混浊直流为衰。 忌湍激,若是湍激,就称为悲泣而不洁。 原文: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 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流,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详解】朱雀源于生气,朱雀指水,水是源于生气,以步砂量水的长生十二宫来说是处于胎养宫位。 派于未盛,未盛即是将盛,水是将盛于分支的合流,处于长生十二宫的长生宫。 朝,言国家办事之举,如群臣会聚的朝堂,朝于大旺,即诸水合聚于大旺,即长生十二宫的帝旺宫位。 泽,即余气,泽于将衰,即水的大旺之余,就是水的将衰期,即处于衰宫。 囚谢,是禁锢,水流于囚谢,即禁锢于海或大湖,即处于病、死、墓、绝宫位。 以返不绝,水的运动变化规律,就是循着从生至旺、经衰到死的循环往返过程而运动变化。 纳水的方法,要求水变化过程的每个转折点要有停留,流线要屈曲之玄有情。 洋洋悠悠的顾我欲留,即舍不得流出水口。 而水的发源地远,群山遮蔽,看不见其来。 流出去,要水口禁闭,而看不见其流出。 徐弘里补注::朱雀,指前朝或向上;源于生气,指发源于阴阳之气;未盛,指生,即生旺死之生;朝于大旺,朝指向上,大旺即是盛,生旺死之旺;泽于将衰,泽指水之宽大处,将衰,指非衰败之位,即旺处,旺极之后而衰;流于囚谢,流指去水,囚谢指衰败,即是死,生旺死的死。 本节前六句是讲,朱雀(朝峰、朝水、向)发源于阴阳二气,来脉要在生旺之位,向首之朝峰、朝水要在旺位,可见的宽大之水亦要在旺位,去水要在衰死之位。 原文: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 千尺之势,百尺之形,势来形止,前亲后倚,为吉藏也。 【详解】所谓外气,就是明堂的堂气。 明堂是群砂诸水会聚的地方,所以砂、水都有他的生气,只要他们的势与形和生气的流动方面是对穴位有利,堂气就可以聚内气。 "过水所以止来龙",所谓过水是指随龙水,龙尽处的左右水,在穴前将来的水,就称为过水。 来龙奔腾入首到头,前面二水或多水交会,就是止住了来龙往前奔腾,所以谓之过水所以止来龙。 来龙从远方千尺之势,到了结穴之处为过水所止而成百尺近形。 即是龙尽气钟。 堂前又有砂水向穴场朝拱前亲,而后面又是禽伏兽蹲作为倚靠。 如此的前亲后倚,就是吉藏了。 原文: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 势如巨浪,重巅叠嶂,千乘之葬。 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 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开府建国。 势如惊蛇,屈曲徐斜,灭国亡家。 势如戈矛,兵死刑囚。 势如流水,生人皆鬼。 形如负扆,有垅中峙,法葬其止。 【详解】李定信注:本节述势。 势如万马的奔腾,好像从天上降到地面,是帝王的葬地。 势如巨浪,起伏奔腾,一起一伏如重岭叠嶂,是公侯的葬地。 势如降龙,次于从天而降,而环山水绕,是国老三公的葬地。 势如重屋,次于降龙,起伏不太大,而草木茂盛,是开府建国的京都。 势如惊蛇,仿佛是打草受惊的蛇,屈曲而没有规律,是要灭国亡家的葬地。 势如戈矛,像兵刀武器的锋利乱窜,要遭兵祸或窜狱之灾。 势如流水,一直往低下降而不起,生人好像是死鬼。 势如伏扆,好似背负屏障,并且有山从中突起向前奔跑,就切不可葬了。 原文:王侯崛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 形如侧垒,后冈远来,前应曲回,九棘三槐。 形如覆釜,其巅可富。 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昏乱。 形如乱衣,妒女淫妻。 形如灰囊,灾舍焚仓。 形如覆舟,女病男囚。 形如横几,子灭孙死。 形如卧剑,诛夷逼偕。 形如仰刃,凶祸伏逃。 牛卧马驰,鸾舞凤飞,螣蛇委蛇,鼋鼍鳖龟,以水别之。 牛富凤贵,腾蛇凶危,形类百动,葬着非宜,四应前按,法同忌之。 【详解】李定信注:前节述势,本节专述形。 主王侯的穴位,其形像燕子窝,周围高而中央低陷,应葬在凹部,可以得到丰厚的祭肉,以及分封诸侯。 形如军垒之侧,一层层的冈峦从远方而来,堂前朝应水屈曲如环,就主出九棘三槐。 形如倒置的铁锅,葬其顶部就主应富贵。 形如戴了帽子,永远都会昌盛。 形如算盘珠零乱不堪,主应百事昏乱。 形如乱穿或乱放的衣服,就主淫乱而妒的妻子。 形如灰袋子,主阳宅会有火灾。 形如翻沉下的船,妇女要生病,男子入班房。 形如横放的桌子,主应断裔绝孙。 形如卧倒的剑,主应被诛杀。 形若像仰放的刀,主应而伏逃。 牛卧倒、马奔驰、莺舞、凤飞、腾蛇,以及委蛇鼋(音元爬行动物体大)鼍(音驮鳄鱼的一种)鳖龟等等各种形的穴场的好坏,必须以穴场的水来区别。 虽然牛是主富,凤是主贵,蛇就主凶危。 但它们的形象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变化的,随便葬是不适宜的。 四周的山岭朝应与穴场逼近,在葬法上同样要避忌。 原文: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势而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 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葬也。 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葬也。 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已福。 【详解】不可以葬的山有五种:第一,生气贵于生和,生,是发生、产生,即阴阳的斗争;和,是生气所产生之物。 童山生气薄弱而不生物,因此,童山不可葬。 第二,气因势来,生气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由龙势来体现,凡被凿断的山脉,或挖深沟断了骨的断山,也是不可以葬的。 第三,气因土行,生气是土形气行的。 因此没有土的石山,生气不能运动变化,所以石山是不可以葬的。 第四,气以势止,势止则龙止,龙止成形气钟,因此势未止,即龙仍在中途奔腾的过山,没有诸水会聚,群砂聚集,不可以葬的。 第五,气以龙会,周围是低陷的地形,或周围是水,而没有过脉的独山不可以葬。 李定信注:过山,是行龙中途跌落过峡处,即龙仍然在奔腾,而未落穴之山。 独山,是龙尽气钟,无脉过前面的山。 前者,无群砂翕(音熙:和顺)聚诸水交会之处,而后者有诸水会聚,群砂翕聚的明堂。 经书说: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都不可葬,如果葬了就要产生新的灾祸,或消除已得到的福气。 原文:经曰:穴有三吉,葬有六凶。 藏神合朔,神迎鬼避,一吉也。 阴阳冲和,五土四备,二吉也。 目力之巧,工力之具,趋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 阴阳差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恃福力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 经曰:穴吉而葬凶,与弃尸同。 【详解】经书说:"穴有三吉"。 神,本是指发生万物的天帝,这里是指发生万物的生气。 朔,本是月朔、即望朔,,这里是指用事的年月日时。 藏神合朔是说葬要乘生气合吉时,神迎鬼避是择迎吉利的避除不吉利的,就是一吉。 葬的外气,即堂气要阴阳冲和,而内气即来,龙气聚的,穴内要金木水火土五土的各种元素四季俱备,称为二吉。 察势正确,扦穴合度,能趋全吉而避一缺,善者益善,不善者而增善,谓之三吉。 一凶,阴阳差错。 乾为阳,坤为阴。 龙属阳,水属阴。 把阴作阳处理,或把阳作阴处理,就称之为阴阳差错。 二凶,岁时之乖。 乖者,戾也,异也,背也。 古人及今人造葬都得选吉日良辰,所谓"不得真龙得年月,也应富贵发人家"。 因此,造日或葬日的岁时有乖,即为二凶。 三凶,力小图大。 龙气微弱,就不应扦大,如果穴场明堂不到一平方公里,而扦数千户或更多,就称为力小图大。 四凶,凭恃福力。 认为自己有福力,可不必禁忌一切,乱扦就可得到好地,就称为凭恃福力。 五凶,僭上逼下。 僭,假也。 逼,是逼迫。 以败椁之藏冒充好地,挂羊头卖狗肉,以假乱真,都称僭上。 是吉藏硬说是腐骨之藏,是好地硬说是坏地,等都称逼下。 僭上逼下称为五凶。 六凶,变应怪见。 变,是变更变化。 应,是应该、恰当,合乎事物的规律。 怪见,不是一般的见解。 凡属审龙、格龙、选址、点穴、定向等,都必须依照规律进行,变应怪见就是六凶。 经书说:穴虽然是吉的而葬凶,如同弃骨抛尸。 原文: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之频,鼻颡吉昌。 角自灭亡。 耳致侯王,唇死其伤。 宛而中蓄,谓之龙腹,其脐深凹,其后世福。 伤其胸肋,朝穴其哭。 是以祸福不旋日。 经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应速也。 【详解】经书说:来龙奔腾的势静止后(势止),其形表现得生气旺盛而高贵(形昂),必定是穴前是诸水会聚(前涧),而穴后是禽伏兽蹲的山冈(后冈)。 龙的起祖就分支很多(龙首,即龙的起祖。 之,同支。 频,频繁,很多)。 而且开始奔腾的气魄如同从云霄降到地面一样,表示生气旺盛的势(鼻,鼻祖,开始的意思。 颡,从云霄降到地面。 吉昌,旺盛的生气)。 若是龙起祖就没有分支,就如同无角的死蛇没有生气。 (角,龙角,即龙的分支。 自,是"鼻"的古字,龙的起祖。 灭亡,死蛇没有生气)。 旺盛的生气就如同帝王诸侯一样的威严(耳耳,旺盛之意,耳耳致王),也如同君王诸侯一样的执应八方,招致八方生气以应穴(耳耳致侯)。 要禁忌的是震惊龙脉戕害扩散生气(其,同忌。 唇,震惊也。 死,震惊致死。 伤,害,损害,扩散)。 生气是积蓄于形如丘山之丘的凸起部(宛,丘山之丘。 宛而中蓄)。 即称为龙腹的地方(谓之龙腹)选址点穴与其深凹的脐部(其脐深凹)。 这样他的后代必定是得福的(其后世福)。 穴前明堂所忌是受伤害(伤,伤害。 其,同忌。 胸肋,喻明堂)。 朝穴的砂水切忌悲哭(朝穴其哭)。 灾祸即日就会降临(祸不旋日)。 所以,经书说:葬山的方法,必须在(若乎)龙水交会的谷中(谷,泉之通川为谷)。 这样百福百事就能随意地很快得到(官,犹事也。 谓各得其事。 应,应手,顺意,官应速也)。 在末节,古人《晋书》把角释为龙角,耳释为龙耳。 今人更把首、鼻、颡、角、耳、唇释为龙头、龙鼻、龙额、龙角、龙耳和龙唇。 我认为是错误的。 郭璞的文章写得很好,决不会作如此的总结。 《葬经》译文二葬或者藏,即是阴宅和阳宅,要乘生气。 所谓生气,即是阴气和阳气的总称。 它的运动变化,可以噫而成风,可以变化成为云,也可以变化成为雨。 而在地中运动变化的,就称之谓生气。 生气内在的阴气和阳气双方对立面在地中的斗争和统一,就会产生了万物,人子是受体于父母的,同样,父母的尸体或骸骨,也是受体于生时之父母。 因此,如果遇到了与父母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传送到受体于父母的人子和骸骨,就会受到感应,人子或本骸就会受到庇阴的。 因为人之所以生,就是由于生气内在阴阳气的自我斗争统一,即生气的聚积,其聚积最多的就成了人的骨骼,因此,人死了以后,其皮肉腐烂了,而骨骼仍然存在。 所以葬者,就要利用地中同类的生气,纳入骨骼之内,供其生气旺盛,以同频率来感应人子,这就是葬或藏所采取的方法。 《经书》说了:生气是有感应的,这种感应会波及人子,感应得好,人子便得福,是吉利的。 感应得不好,人子就有祸,是不吉利的。 所以西蜀的铜山崩塌了,在东方未央宫用同类铜铸的钟就会得到感应而自鸣。 树木到春天生新枝,室内的粟到春天也会发芽,就是由于生气运动变化的缘故,即生气内在阴阳矛盾的斗争统一而产生的。 而生气在地中的运动变化,即地中阴阳气的相互斗争,是因地之势。 生气的聚积,即阴阳气的统一,就是由于阴阳气停止运动变化。 为此,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或措施,就称之谓风水。 风水的方法,以得水为第一紧要,防止生气噫而成风为次要。 为什么呢? 因为生气过于旺盛会外噫而成风。 虽然如此,而其没有外溢,即没有噫而成风的,剩余在地中的生气,还是会静止。 这种生气虽然是零散,但是在地层深处也会静止。 说藏风是次要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经书》说:乘生气,要浅深乘得恰当,风水自然是好的了。 为什么得水为上呢? 因为土是生气之母,有土,才会有生气。 生气又是水之母,有生气才会有水。 所以有随龙水,就表明生气很旺盛。 而葬,就是乘旺盛的生气,因而以得水为上,防止噫气为次要。 凡属涸燥的山上,水少,或没有水,说明表层生气不旺盛,就应该葬深;而在平坦的平地,水就较多,表明地表层生气旺盛,就可浅葬。 《经书》说:生气是土生的,所以土发生运动变化,生气也就随之运动变化,世界万物就是因生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如此说来,观土,即观察龙脉又更重要了。 观看龙脉,即葬山的方法又如何呢? 是以观龙势为最难,察龙的形较为次要,定方立向,那就更次要了。 什么才称为势和形呢? 从远方奔腾而来的龙脉,如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就称为势。 龙奔腾到了近处,势静止以后的尖齐高耸,方圆秀丽以及窝钳突凹……等形状,就称之谓形。 势与形的关系是,凡属势与形是一致的,吻合的,即有什么势就结成什么形,所谓势与形顺者,则主吉。 若是势与形是逆的,即甲势乙形,或乙势甲形,势与形不相吻合,则主凶。 假若势来得不好,而形结得很好,就是能得福也是不多,只能得百分之一的福。 若是来势很好,而形又结得不好,不但不能得福,而且灾祸即日就要降临。 远方来的势,若曲折而来,屈曲宛委而势止结穴而立即静止。 明堂狭小,没有秀峰吉水,似此的外表生气没有聚积内在的生气是散于地中的。 《经书》说:如此形穴是不蓄气的穴,是腐肉败骨之藏。 上地之山,又潜伏又连接,起始是很高,像天样的高,其来势一起一伏,好像波浪一样,行龙又好像马驰的奔跑,在静止的时候,就如死尸一样不会动。 其过峡束气和展气像怀有万宝的庞大,中间如燕息的细小,灵活,明堂开润,贵人上坐,珍馔毕陈,财富人尊。 斋洁秀雅。 蓄气如橐皮样鼓挺起来,又像装东西的器皿而不散漏。 其形状如同龙或鸾,或飞腾或盘踞,禽伏兽蹲,像帝王一样尊严。 平地龙,即支龙的运动趋势是看地表面的脉胳,所谓脉原一线。 山地龙的趋势是看龙脊石骨的走向。 好像蛇行一样,爬向东西,又趋向南北。 曲屈的又复直行,回环行走又再回环。 仿佛蹲在那里要等候什么似的,又好似要抱揽什么东西的样子,又好似欲进,却又是退。 表面像静止了,却从深处而来。 行龙要像这样积止,即生气内在斗争得到统一,又复再斗争的聚冲,达到新的统一阴和而阳工。 土厚而生旺盛的生气,旺盛的生气又生深水,即土多水多。 为生气所生的草和木都非常的茂盛。 像这样的来龙,其贵一定如千乘,其富一定如万金。 《经书》说:如此势止气蓄的形,定能化生万物为上地也。 平地龙,即支龙,以平坦的大地为贵。 土龙,即山地龙,或称垅龙,以分支多为贵。 龙分支的时候,生气也随之而分,支龙到头龙尽时,生气也随之而终。 观垅龙或支龙分支开嶂的方法,其势在束气时要隐隐的细小,展气时又要隆隆的庞大。 即像蜂腰鹤膝。 之玄曲屈,微妙玄通。 这样的龙脉就是好的龙脉了。 《经书》说:平地龙有吉气的,是在平地随土而起脉,垅龙到头聚气的,必定有随龙水比肩随龙而来,交会而止。 像这样的龙顺势一起一伏的回复始终与形吻合,在龙尽气钟,诸水交会之处选址点穴,就永吉无凶了。 在重重峰峦,叠叠冈阜的地方,群垅众支会聚于明堂,选址点穴,当舍择其特殊的龙脉。 如群垅支都是很肥胖而其特别瘦小的,群垅众支都是秀丽细小的而其特别肥大的,像这种参差不齐而形是险恶的杂势,无论是主峰还是客峰都一样参差不齐,这种穴场,决不可以下葬。 若是垅龙高耸,而支龙在地中伏行,垅龙或支龙气钟之处,其明堂平坦如掌,就可以下葬。 所以《经书》说:平地龙要葬在高处,而山地龙要葬在山麓。 因而平地龙点穴要点在头顶上,而垅龙点穴要点在山脚下。 假若形势不合,不是如此点穴,生气就会被逐散掉。 因此,对于葬法是很难的啊! 平地龙和山地龙的分别,以及观察其穴位,是会看花眼睛,迷惑心窍的,是祸或是福的差异,是在侯王与虏仆之间一样差别悬殊。 总之,以来龙来说,如果来龙龙势险要,就必定有吉穴。 选址点穴的方法,是葬其所会,即是龙尽气钟而诸水会聚之处。 因此,葬法要原其所始,即是要从随龙水的源头,来龙起始的祖山起,到龙尽气钟诸水会聚为止。 逐节审明其废与相,即吉凶。 吉者而取之,凶者而废之,或避之。 生气因地气行而来,有浅来有深来,就应浅来浅葬,深来而葬深,对原来闭塞的生气,就要沟通。 对通流的生气,就要使其聚积后而稳固防止其扩散。 要乘好生气相好水,使之不干不湿,亲土以印棺木,对外要藏八风,即做好封尘,使生气不向八方噫而成风。 对内要密合五行,不使有冲克矛盾。 天星要下照,地德要发生万物,阴阳要冲和而统一,金木水火土五土,在春夏秋冬四季俱备。 这些都有赖于君子夺神功改天命的目力,以及采取的措施,趋全而避缺,不善求善,善而加善,此中微妙,全在智力触类而长,自然玄通阴阳,功夺造化了。 因此,天上星辰都喜悦发光,全部拱向北斗,犹如明堂的朝山都拱向墓穴,朝水有情流向墓库。 这样穴前左右龙虎砂以卫生气,朝应砂水与墓穴主客同情,左右前后四势端庄严明,虫、蛇、鼠、蚁、蝎五害不侵犯而坐穴十一不具,一不高,二不低,三不浮,四不沉,五不干,六不湿,七不寒,八不暑,九不过小,十不过大,十一不噫生气。 定穴迁穴除上述为首要外,这些是其次的问题。 《经书》说:朝应峰的支脉都向穴场拱来,朝应水又是湾曲回环,就主应高寿而财禄丰盈。 如果朝山是休囚的,水又是无情的直流出去,就要虏王灭侯了。 穴场的土要细嫩而坚,润而不过湿,如同裁肪切玉而俱备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色光,干如储藏的栗,而湿如刲肉。 凡属如有水泉的砾砂土,都是凶宅。 《经书》说:地有前后左右四势,而明堂生气是从乾坤艮巽,坎离震兑八方而聚,所以葬的穴场,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面称朱雀,后面称为玄武。 玄武要垂头,前面峰砂秀丽,朝应水曲屈弯环,青龙砂向内弯曲有情,白虎砂低头而向外。 若是形势反此,即主应破败死绝。 如白虎蹲着,就称为衔尸,青龙不内屈而直伸,谓之嫉主。 玄武不垂头就是气未钟,谓之拒尸。 以水为朱雀直流出去,称为腾去。 因为生气噫而外溢是扩散生气的,所以需要龙虎来保卫区穴。 若是来龙是叠叠的山脉而中间突出一脉,左边是空的,右边又有缺陷,前面又是旷野,后面又破折,生气就会散于飘风。 《经书》说:如此是腾漏之穴,是腐烂棺木的藏地。 用土圭来测方位,玉尺来度量远近,以左右的支为龙虎的,其来去要如冈阜之迹,不可高于穴场,又要如肘臂的向内弯曲,就称为环抱。 前面以水为朱雀,其衰或者是旺,就要看水形来主应吉凶,但不可以湍激,如果是湍激就称为悲泣,主不吉利。 以水为朱雀,水就要源于生气,分支合流之处为未盛,即将盛。 应穴朝于大旺,会聚于将衰的宫位,而流于囚谢的墓库。 曲屈来去不停流,而每一转折处,必须储而后流,悠扬清澈,仿佛不忍流去,其来和去都以看不见为最好。 《经书》说:外气所以能影响内气,即堂气(自然环境)所以影响穴内生气(外因影响内因)。 过水所以能止来龙,使来龙龙尽而气钟,就是外气影响内气的结果。 远方的势和近处的形,远方的势到近处静止即成为形,也即是说,到了近处的生气成了形,就止住了远方来的势。 也就是龙尽气钟。 这样外气有砂水相亲。 而内气有远方来龙势止聚积的生气。 如此前亲后倚就是吉藏。 例如:远方的势如万马的奔腾,而从很高如从天上降下来,就可以葬帝王。 势如巨大的波浪,一起一伏好象重重的山岭,叠叠的嶂,就是千乘(公侯)之葬。 势如龙从高处而奔下来,(似从天而降)又山环水绕,是国老三公的葬地。 势如重屋,起伏不大,而草木都茂盛,就是开府建国的京都。 势如打草受惊的蛇,曲屈徐斜没有规律,是要灭国亡家的。 势如戈矛,像兵刃武器,就要遭兵祸或者牢狱之灾。 势如流水,一直往下降而不起,就是生人也像是死鬼附体。 势像背负屏障,而有山从中突出,就不可葬了。 主王侯的穴位,其形像燕子窝,应葬在其凹部,可以得到丰厚的祭肉,可以拔茅连茹。 形像侧垒一样,一层层后冈从远方而来,堂内的水又是曲曲回环,就主出九棘三槐(左九棘是帝王、大夫卿。 右九棘是公、侯、伯、子、男。 三槐:三公: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形如倒置的铁锅,葬在锅顶就可以富。 形如戴了帽子,永远都是昌盛的。 形如算盘,其盘子上下无序,主应百事昏乱。 形如乱穿或乱放的衣服,就主淫乱妒妻。 形像灰袋子,就要遭受火灾。 形如倾覆的船,妇女要生病,男子坐班房。 形像横放的桌子,是主断裔绝代。 形如卧倒的剑,主应被诛杀。 形或像仰放的刀,主应灾祸伏逃。 形如马驰、鸾舞、凤飞、蛇(会飞的蛇),以及委蛇、鼋鳖、鼍、龟,要以水来识别,就是前者无水,而后者是在水中。 牛是主富,凤是主贵,而蛇则主危。 形若是摇摇百动,即是尚未势止成形,都是不宜葬的。 四周的山岭与穴场逼近,葬法也是所避忌的。 不可以葬的山有五种:第一,生气贵于生和,凡是尚未生长草木的童山不可以葬。 第二,气因势而来,凡是切断了如挖深沟已露石骨不能通生气的断山不可以葬。 第三,生气因土而行,凡是来龙是石,或扦穴处全部石的石山,不可以葬。 第四,生气因势止则止,凡属正在奔腾而没有静止的过山不可以葬。 第五,生气以诸龙会聚为旺,凡属周围界水的独山不可以葬。 《经书》说: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这五种山都不可以葬,如果葬了,非但会产生新的灾祸,而且已经得到的福气也会被消除。 《经书》还说:穴有三吉,而葬有六凶,凡是穴场能藏神,即聚积生气,而合得吉日良辰,是一吉。 凡属阴阳二气冲和,即不是斗争而是统一的时候,穴内的五行土在一年四季都齐备,为二吉。 凡能趋全吉而避一缺,即是没有一点缺陷的穴,而不善者增善,善者益善为三吉。 所谓六凶,即把阴的视为阳的,把阳的视为阴的,或把阴的作阳处理,把阳的作阴处理,这种阴阳差错,是一凶。 杨筠松说:“不得真龙得年月,也应宝贵发人家”,如果造或葬的年月日时有差错,是二凶。 如果龙身微弱,生气有旺,而扦大穴,或明堂狭小,只能容数十户,而扦数百数千户,这种力小而图大,是三凶。 如果认为自己的福气大,而随便乱扦地,即认为“福人得福地”,是四凶。 扦穴不论上下,不识高低,不辨大小……都称僭上逼下,是五凶。 凡属审龙、格龙、选址、点穴、扦穴、建房、定方立向……都遵上述规律,或操作规程,而随便乱干,随便变应的,而是奇怪的见解,即是六凶。 《经书》总结说:来龙奔腾的势静止以后,其形表露得轩昂高贵,必定穴前是诸水会聚,而穴后是禽伏兽蹲的山冈,来龙起始就分支很多,其开始奔腾的气魄,就如同从云霄降到地面一样,万马奔腾。 若是来龙起始就没有分支,就等于龙无角是蛇,灭亡了角的死蛇是没有生气的。 旺盛的生气,就如同帝王王诸侯样的有权威(耳耳致王)。 也如同君主王诸侯样的能执应八方招至八方生气以应穴(耳耳致侯)。 要禁忌的,即要防止的是凿伤、震惊龙脉,扩散生气。 生气是积蓄在形如丘山之凸起的部位,即称之谓龙腹的部位。 选址点穴在龙腹脐部的深凹处。 这样,他的后代必定能得福。 假若穴后生气不旺盛,穴前明堂又有所破缺,如朝穴的砂水形现险邪悲哭,灾祸即日就会降临。 《经书》说,葬山的方法,要乘旺盛的生气。 旺盛的生气是在龙水交会的谷中,如果扦在谷中,必须有脉入穴,百福百事就能很顺利很快的可以得到。 八字案例每周更新 发布时间:2022-04-07 21:48:4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60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