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165.如何认识和处理愿与行的关系? 内容: 如何认识和处理愿与行的关系?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如鼑三足,缺一不可。 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 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 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此外一切时但以至诚恳切念佛即已。 (附某居士原书)鄙人信从净土,已决定奉行,而于愿行两字,尚须乞教。 愿与行是否两种分运,抑须同运。 一,若以两种而论,则念佛时先发愿求生,如慈云十念求生文然后再念,惟念佛时只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旨,心口如一,历历而转,于念念中但存这么念,并亦无求生之愿,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属上品,此是照彻悟禅师之语。 二,若以愿行同运而论,则念佛时声声如婴儿堕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禅师之说。 又若坚密大师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与玉峰师说正同。 惟以上两说,第一说所云,念佛时似少恳切之旨。 蕅益大师曾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 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 然则虽念到一心不乱,恐未能十足稳当。 照第二说所云,虽念佛时愿行具足,而念念之间,心中多存一愿,则于一心不乱,似又嫌不纯。 按时杭僧□□师亦以不能兼顾,不能不顾为虑。 玉峰有用兵之喻。 末学钝根未明究竟,想高贤必有确论以作后学津梁。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如鼑三足,缺一不可。 阁下既已笃修净业,信之一字,谅已全体担荷,究竟无疑矣。 至于愿行二法,似犹有彼此对待之执,不能融会贯通,致于圆融无碍法中,生起许多障碍。 俾彻悟、坚密、蕅益三大师之普照万汇圆满月光,只因一丝当目,便成分隔矣。 惜哉! 今谓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 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 说甚同运分运,说甚愿存则一心不纯。 原是一个,何得头上安头,以不能兼顾及不能不兼顾为虑? 观阁下之所说,与某僧之论,皆实未能著实从事,乃于未发足前,先拟议到家景象。 故于古人对治分别之法言,反生出种种分别。 试问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 彻悟坚密二师之语虽有异,而意实相资而相成。 认做分运同运,可谓无择法眼。 至于蕅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 何可引此净宗门外之事,以例信愿具足之真修,致门径混滥也。 此上约理通说也。 若约事别说,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 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 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 非以读文一遍,即为发愿也。 除朝暮发愿外,一切时但以至诚恳切念佛即已。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56页 复拟答某居士书) 发布时间:2022-03-31 20:52:00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