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富国有八政 内容: 第二百四十八句:【富国有八政:一曰,俭以足用;二曰,时以生利;三曰,贵农贱商;四曰,常民之业;五曰,出入有度;六曰,以货均财;七曰,抑谈说之士;八曰,塞朋党之门。 夫俭则能广,时则农业修,贵农则谷重,贱商则货轻,有常则民一,有度则不散,货布则并兼塞,抑谈说之士则百姓不淫,塞朋党之门则天下归本。】出自《群书治要》卷五十《袁子正书》。 “富国有八政”,使国家富强的政策有八条。 “一曰,俭以足用”,一是要节俭,使人民生活富裕充足。 为什么要提倡节俭? 生活简单,就容易满足。 《礼记》中说,“欲不可从”,欲是深渊,人的欲望一旦打开,没有底极,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沦为欲望的奴隶。 而俭朴的生活有助于保持一个人心地清净,专心办道,一生不求人。 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想成为一个清高的人,也并非易事。 生活节俭很重要,能够满足,万事就不求人。 《论语》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读书人有志于求道,还以自己的衣服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就不值一提了。 所以学者要保持俭朴的生活习惯,不以奢华为荣。 “二曰,时以生利”,第二就是要掌握农时,使人民收获丰盈。 古人安排农业生产是顺应天时,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按照这个规律安排农业生产,收获丰盈。 其实不仅仅收获丰盈,而且健康环保。 现在科技发展了,有些地方可以种反季的蔬菜,结果生了很多的虫。 这些虫害要用杀虫剂解决,这些药物对人的身体健康,对土地都会产生很坏的影响。 这就是不健康的农耕方式,不可能给人带来真实利益。 地方官员使用民力要在农闲时节,做到不违农时,使民以时,不在农忙时期役使民众。 推而广之,办学也是一个道理,不要在学生课业很忙的时候,安排很多活动,提出很多要求,如此他们才能专心向学,学有所获,这同样也是使民以时。 “三曰,贵农贱商”。 也就是重农轻商。 为什么古人重农轻商? 古代的“商人”和现在的“企业家”不同。 现代的企业家直接参与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 但是古代的商人并不从事生产,只是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通过赚取差价的方式盈利。 这种性质类似于现代的中间商,商人的作用仅限于流通领域。 而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生产,拉动生产的是消费,流通只是调节生产和消费关系的中间环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是起到了辅助协调的作用。 中国文化重视道德仁义,以德行的厚薄作为判断一个人社会价值高低的标准,而非地位或者财富,于是就产生了“位以德尊”的政治观念和“德本财末”的财富观念。 在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士人重义轻利,堪为大众师表,能够带动社会崇尚伦理道德的正气。 清寒之士虽然没有权力、没有财富,但是能行圣贤之道、传圣贤之教,反而成为社会人群最受尊重的对象。 如果商人控制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就可能会兴风作浪,引发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商人富裕之后,还会向急需用钱的穷苦百姓发放高利贷,这样就更加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商人群体如果不受限制地恣意妄为,对国家和人民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中国古代把治国之权交予士人而不是交给商人,就是看到商人以利害义、以私害公的行为的危害性。 “四曰,常民之业”,第四,就是使人们都有固定的职业。 人有固定的职业就会心思专一,不会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古人强调修学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就是把修习一门作为一种习惯固定下来,把心思放在一门之上,这样心力比较集中,心无旁骛。 一门深入的过程本身也是修定的过程。 定得久了就会开智慧,法喜充满。 “五曰,出入有度”,就是量入为出,开支有节制才不会有入不敷出的危险。 古人说“成由勤俭破由奢”,自己生活绝对不能奢侈,浪费在贪图享受上。 “六曰,以货均财。 ”六是以正确的货币政策调节财富,财货遍布就能够使财富均衡,抑制兼并和垄断的发生。 “七曰,抑谈说之士。 ”七是抑制高谈阔论的人。 谈说之士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很有口才,世智辩聪,演讲能力好,但是所讲的内容有违大道。 《弟子规》中讲:“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为什么仁者能够做到“言不讳,色不媚”? 因为他没有私心,一心为公,言语不需要谄媚巴结,所以令人生畏。 又因仁者无所贪求,也不知道别人有类似的贪求,更不会满足他人的欲望。 即使观察别人,也是为了看到他人的需要,进而去帮助成就他人。 这样的仁者往往不能为社会大众所认识。 另外一种谈说之士就是能说不能行的人,《荀子》中讲:“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此地讲能够讲道而不能行道的人,是国妖。 为什么被称为国妖? 因为会让社会大众丧失对道的信心。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想要弘法利生,培养讲经说法的人才,仅仅具备演讲的能力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考验。 而“为学第一功夫,首先要降得伏浮躁之气定”,就是要做到气定神闲,首先让自己慢下来,心才能定。 为什么曾国藩教诫子弟吃饭要慢,说话要慢,走路要慢,其实就是为了降伏浮躁之气。 此外就是要面对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的考验,能够面对这些诱惑如如不动,才有能力承担弘法利生的责任。 “八曰,塞朋党之门”,就是要杜绝结党营私的门路。 “党”在古代是一个贬义词,通常和结党营私连在一起使用。 《荀子·强国篇》有一句话说:“不比周,不朋党”。 “相助匿非曰党”,相互帮助隐匿过恶叫党。 欧阳修的《朋党论》中说到:“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 君子和小人怎样区分? 他说:“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大凡君子,就是所有的君子,都是因为志趣一致而结为朋友,是因为志同道合。 而小人则是因为利益相同而结为朋友,这是自然规律。 “夫俭则能广,时则农业修;贵农则谷重,贱商则货轻;有常则民一,有度则不散;货布则并兼塞;抑谈说之士则百姓不淫;塞朋党之门,则天下归本。 ”这是告诉人们,将以上八个方面做到,能够得到的利益、好处。 节俭,资源财富就能够运用久远;按照时节劳作,就能够保证收成;重视农业,粮食价格就会高;抑制商业,货物价格就会低;如此社会才易稳定。 职业固定,百姓就会工作专一;开支有度,就会使财富不散;财货均衡遍布各处,就可以抑制兼并产生;摒弃空谈的人,就会使百姓不迷惑混乱;堵塞朋党之门,天下就会归顺君主。 懂得这八者,国家虽小,必定能称王。 不懂得这八者,国家虽大,最后必定灭亡。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发布时间:2022-03-31 20:14:2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