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日惊蛰:一年中最响亮的一天,竟这么凶险!你千万别倒下 内容: 佛教新高能觉醒明天3月5日,我们就开始进入惊蛰节气了,这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3个节气。 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说起惊蛰打雷,这背后还有一些民间俗语和神秘的天象规律。 01惊蛰日前打雷是凶年? 比如,居住在平原一带的人们就有俗语云:未蛰先蛰,人吃狗食。 也就是说如果在惊蛰日之前听到雷声,那么就预兆这一年是凶年,收成不好,人们缺少粮食吃,甚至要被迫和狗争粮。 另一则民谣“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就对此进行了解释。 意思是如果在惊蛰节气前就发生打雷的现象,表示可能会出现雨水连绵的异常天气,而且容易发生灾害,这样不但延迟了春播的最好时机,而且今年的农作物也会因异常的天气而歉收,百姓的生活将比较艰苦。 这些俗语和解释,是百姓们经过祖祖辈辈得出来的经验,人力不能胜天,大家只能靠着天吃饭。 但现在不一样了,咱们的科技发达,即使是面对不好的天气,我们也能吃饱喝足。 所以说,这些民间俗语预示的吉兆和凶险,大家看看就可以了,不用往心里去。 但有一点我们应该要注意,惊蛰前后雨水多,气温忽高忽低,这种“过山车”似的天气变化,给人以“倒春寒”的感觉,而这种情况甚至会持续到3、4月份。 而倒春寒极易导致各种感冒症状或慢性病急性发作,其中多数病咱们中老年人群都是易感人群。 因此,大家要格外注意,别在“倒春寒”时倒下! 02惊蛰“倒春寒”中老年人要当心! 1心血管不好的人:心梗脑梗迎来高峰每年春季“倒春寒”时节,急性心梗、冠心病、脑梗塞、脑溢血等心脑血管病意外的发生率都会迎来一个高峰。 “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 我常跟我的患者说,不过五一不要收羽绒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董国菊在2019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说:“晚春的时候往往会有冷空气的突然降临,这种气温的不恒定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265岁以上的老人:感冒、肺炎也高于平时中日医院呼吸中心中医肺病一部主任医师张洪春表示,倒春寒来临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稍不留神就感冒发烧,65岁以上的老人要格外注意。 3关节不好的人:关节炎更容易反复出现一降温,关节不适。 骨科门诊每逢天气变凉、倒春寒看病人数就大增,其中大部分患者都是来看骨关节炎的。 而老年人普遍关节不太好,所以大家还是要注意一点。 03度过倒春寒,健康牢记这几招! 1吃点“味儿冲”的“立春后的饮食,调味食材要以葱、姜、蒜为主打,温补开胃,吃出温暖”。 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吕沛宛2012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说,立春后的大葱、韭菜等有温补作用。 2摩擦、按摩可驱寒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黄涛在2012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将双手手掌心放在膝关节上,用合适的力度、均匀地进行摩擦,每天晚上50~100下,直至摩擦部位发红、发热,可给关节“加温”。 另外,搓搓腰眼处(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4寸凹陷处),能温暖肾阳,整个身体也会感觉热乎起来。 3天气回暖得再捂7天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专家委员会委员杜婕僡教授2017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说,春捂要一直捂到天气回暖后,回暖后再捂上7天左右基本就差不多了,体弱的孩子和老人可以视情况而定再多捂几天。 什么时候不用再捂了? 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昼夜温差开始小于8℃,二是白天的气温能达15℃以上。 ④4睡觉前热水泡个脚常言道:“春寒料峭,脚冷病到。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用热水泡个脚,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使人精力充沛。 希望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些养生方法,能助你安全度过倒春寒,大家也别忘了分享出去,让更多亲朋好友都知道。 本文综合自:健康时报及网络 发布时间:2022-03-04 20:15:4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