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他是六祖大师预言中的传奇高僧,门下龙象辈出 内容: 祖师的出现,在经典中早已预言。 据《六祖坛经》记载,六祖大师与怀让禅师的对话中,曾预言:“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 ”这预言中马驹就是马祖道一禅师。 又《五灯会元》载,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曾告诉菩提达磨:“却后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 听吾谶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 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什邡罗汉僧。 ”这句话便是对什邡罗汉寺马祖道一广度群生,开创中国佛教新天地的预言。 马祖道一禅师(709~788),唐代禅僧,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南岳怀让法嗣,六祖大师下第二世。 俗家姓马,汉州什邡(今四川什邡马祖镇)人,又称道一、洪州道一、江西道一,世称马祖或马大师。 马祖幼年在本邑罗汉寺出家,二十岁前后在渝州(今重庆)依圆和尚受具足戒。 贞元四年二月初一示寂,世寿八十,敕谥“大寂禅师”。 禅师生平的三个时期依马祖生活地域和思想发展,将禅师生平大概分为三个时期:一、 剑南时期(709-733)中唐时期的剑南约为现今四川中部地区,马祖幼年在本邑罗汉寺依处寂和尚出家,二十岁前后在渝州(今重庆)依圆和尚受具足戒。 曾师从著名僧人、新罗国王子无相禅师。 这一时期的游学,主要接受了五祖弘忍大师一系的影响,奠定了禅学思想的基础。 二、 衡岳时期(733-742)师从于怀让禅师,《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的《怀让传》都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唐开元年间,马祖经常习禅定于衡岳山中,禅宗六祖的得法大弟子、南岳山怀让禅师知道他是法器,于是前往他打坐的地方点化。 怀让禅师问:“大德坐禅图甚么? ”马祖道:“图作佛。 ”怀让禅师于是拿了一块砖,在庵前的一块石头上使劲地磨。 马祖问道:“磨作甚么? ”怀让禅师道:“磨作镜。 ”马祖非常好奇,说道:“磨砖岂得成镜邪? ”怀让禅师道:“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马祖于是问:“如何即是? ”怀让禅师道:“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马祖无言以对。 怀让禅师接着说:“汝学坐禅,为学坐佛? 若学坐禅,禅非坐卧。 若学坐佛,佛非定相。 于无住法,不应取舍。 汝若坐佛,即是杀佛。 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马祖听了怀让禅师的开示教诲,如饮醍醐,于是从禅座上下来,给怀让禅师顶礼,并问道:“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 ”怀让禅师道:“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 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马祖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 ”怀让禅师道:“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 ”马祖道:“有成坏否? ”怀让禅师道:“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 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 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马祖听了怀让禅师的开示,当下心开意解,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开悟后,马祖继续留在怀让禅师的身边,侍奉师父十个春秋,修证也日趋玄奥。 三、 江西时期(742-788)禅师先后住在临川(今江西临川县)西里山、虔州(今江西赣县)龚公山,在宝华寺弘法,两地共三十余年。 唐代宗大历年间,移居洪州(今江西南昌)开元寺,随后一直以洪州为中心广泛地开展弘法活动,创立了“洪州禅”。 马祖门庭繁茂,弟子英才辈出,有“八十八位善知识”之称,法嗣有一百三十九人,如星月丽天,珠玑同贯。 其中以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最为闻名,号称“洪州门下三大士”。 百丈怀海禅师下更是开衍出临济宗、沩仰宗二宗。 马祖建道场 百丈立清规禅门有一句话,叫「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他们是师徒二人,说的是师父马祖道一禅师和百丈怀海禅师,这两位都是中国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高僧。 因为佛教初传中国的时候,僧团在印度的制度样态、生活方式,和东土的文化水土不符。 在印度,出家人是不耕而食的,就是不去种地,并且是不可以种地的。 就是僧团不去刨弄日常生活产业,因为这样就没有闲暇的时间来修道思维佛法。 但是到了中国以后,这样的制度受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是抨击,后来经过几代僧侣不断的调整,融合并进,出家人开始从居无定所的游化方式,向丛林的共住规约方向转化,特别是到了马祖道一禅师的时代,经过马祖的大力提倡和推行,中国佛教丛林的发展,开始具足了规模。 马祖开示摘录问:如何是修道? 师云:道不属修。 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云:作何见解,即得达道? 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 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 更若向外驰求,转踈(注:同“疏”)转远。 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謟(注:音同“韬”,隐瞒之意)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 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 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 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 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 住于一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 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 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 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其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已悟,却迷。 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沉空滞寂,不见佛性。 若是上根众生,忽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 故经云:凡夫有反复心,而声闻无也。 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 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言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 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 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 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总说不得,其心亦不减。 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 乃至分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 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 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可尽。 犹如钩鏁(注:同“锁”),亦不断绝。 若悟圣心,总无余事。 久立,珍重。 发布时间:2022-03-03 21:01:2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9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