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悟的氛围 1015 虔敬心 内容: 1015  虔敬心虔敬心也是一个非常深邃的词,非常难以理解。 前几节课讲到了,我们有方向、有空间、有福报,这样的燃料。 那么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我们需要有导航。 我不认识路啊! 我没有去过啊! 纵使有人说他去过,我怎么相信他说的是对的呢? 或者他说的是不是完全和我要到的一样,或者能否达到最后的终点呢? 那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我们会一个一个去呈现。 我们先看,校正航向,先从这个面开始。 既然我们需要导航,那我就要不断的确证我接受的导航是对的。 那这个校正当中,就是四依法。 因为这样一层层的套娃的穿透当中,太过复杂。 每一层的境界,又完全的不同。 那么我们的行持,或者一路上所经历的我的见闻,和别人讲的。 我怎么能够去不断的通过这些去校正我的航向呢? 这就是“依经不依论,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我们一个一个来讲。 “依智不依识”,前边我们讲,依“如”,而不是依于“我的逻辑”。 因为我的逻辑,是在我的世界当中的逻辑。 超越我的世界,它就不成立了。 那我们依于自己的智,其实转一圈,就像拔着自己头发,是无法飞离地面的。 所以用我们的智识,我们是不会超越的。 不会超越这个境界,这个就是和知识的差别。 所以“依智不依识”,所以要依于“如”。 这时候,实际上我们是依于法。 依于佛,就是觉。 依于法,是靠不断的循环。 那是依智不依识。 “依经不依论”这个也很微妙。 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 我们看到从达摩祖师,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他们有不同的表达。 比方我们拿四祖来说,四祖强调这样直接的心,那么单是这样的话,可能在一些高阶的修行人的时候,也有可能会,就是在这个心上,这是很对,很好。 这样去修的时候,可能会少了我们讲的大乘心的部分。 那这是四祖有问题吗? 显然不是。 那我们要去考虑,在四祖的时候,禅宗是什么样的? 不说一脉单传吧,也是逃难的状态。 那么三祖到四祖,他们在安徽的几个山之间来回跑,后来在庐山,比如待上十年。 实际上都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人是极少的。 所以在这当中,能够有缘,并且行持的人一定是有大因缘,有大善根的。 所以我们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是不需要涉及到组织,僧团当中的问题。 那么一个祖师留下的言论,就像四祖去接牛头法融,我们去看到这些故事,都很精彩。 在这样的状态下,其实他不会额外的去讲这个事儿,“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所以这个时候,讲出来的法,是不涉及进入到庞大僧团之后,所显现的问题。 那当我们不理解这个的时候,我们单去看这个的时候。 可能并不是祖师有过,而是我们的视野的偏狭在理解当中,会把它当做全部。 那我们对应来讲,拿论和《维摩诘经》来对,就看到《维摩诘经》的丰富和广大。 我们就知道“依经不依论”。 所以任何的论,都有他的时间性,有语境,有时代的节点,所以论终究和经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经和论当中有冲突的时候,是以经为根本,这也是汉传佛法,特别重要的。 我们以佛经为核心的根本来修,就是大乘。 在藏传,是以论为核心,因为它是依止上师,靠上师去传法。 实际上这些论,也都是历代的上师。 所以它讲:皈依境,那是另外一个系统,也是另外一种生态。 所以不能横向的去对比谁好谁坏,完全是两种生态系统。 我们理解每个法是有他的生态系统。 在论当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菩萨也分第。 我们会看到祖师留下的禅宗,历代祖师,他也有境界高低。 纵使一个祖师,也有他刚开悟的时候,和他纯熟时候的差别。 或者他在他的师父引导他悟的时候,有初关、重关、牢关。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不只是论,包括这些祖师的公案啊,这些故事的时候,都容易落入到一个什么呢? 就是刻舟求剑。 如果我们只是从相上去看,它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 其实我们是不能够完全还原或者清晰。 他在那时候完全的处境。 我们只是把他当故事去看的时候,从相上看,那么你纵使学他,其实你所有的环境都不一样。 就像说,你可以克隆一个,你的DNA跟他一模一样。 但是你从小的生活,接受的教育,所有的都不一样。 所以你的DNA展开的方式,和最后生命的表达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学这些的时候,如果只是把以前的故事,作为一种向往,这样的去模仿、去追随,实际上是很危险的。 我们通过佛经的学习,即便再回到公案的时候。 实际上我们要回到他内在,而不是表面的故事,是内在的那个源问题。 有些公案未必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比方说野狐禅的问题。 野狐禅,就说这面有个老僧人去问百丈,到底是落不落因果? 最后百丈说:不昧因果。 他说,我曾经是这儿五百年前的一个主持,因为我说不落因果,所以就落因果,做了五百世狐狸。 我这回可以解脱了。 请到后山,你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狐狸,那么它就是我。 我希望能够按照僧人的方式去火化掉。 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那这样的故事,你从历史上考证到底有没有? 其实这不重要。 因为公案不是去搞八卦的,不是吃瓜群众,禅宗的公案是拿来开悟的。 所以我们只在法上,表的义,是不是能够引发开悟。 就像预言一样,你说狐狸怎么样了? 乌鸦怎么样了? 它表的是那个义。 而不是说这个事情,是不是经过公安部门确证,考古部门挖掘,是不是事实,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从这儿来知道,公案也好,它实际上是复现了一种源问题的场景。 那么公案的作用呢? 它是真题考试。 在那一刻,比如师徒之间,或者两个人之间,一个这样心的直接的对话,做出一个显现。 另外一方面,我们修到某个方面。 如果你修到那个阶段,你把自己还原到那个场景,你怎么做? 这就是一个真题考试。 所以公案不是拿来修的,公案是真题考试。 所以不能刻舟求剑。 所以依经不依论当中,这里面的层次也非常的复杂。 所以切记这样的去把故事,或者从相上,去追摹这些大德,把这个作为修行。 尤其标榜,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修行,有不同的路数。 有的雪山修行,有的在世间。 我们会标榜一些东西,高僧大德的风范,那个未必是你的路。 那你的理解,和它实际发生也未必是一回事儿。 这都会误读。 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在这当中,要有正见。 而且古代留下的文本,未必都是对的。 版本差别也很大,就是要经过勘辨。 而且这个里面,本身很混杂,所以这个不展开讲。 我们知道,论和经是不一样的。 所以依经不依论,依法不依人。 所以我们讲依于“如”,都是依于背后的这个。 我们说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个人。 六祖大师讲:色身是舍宅,不言皈依。 所以我们皈依的是三宝,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 是皈依我们自性,而不是皈依某个人。 皈依的僧,是指的僧团。 是指的历代的贤圣僧,而不是某个人。 我们对他成为一种部落主义,这都是非常的危险的。 所谓皈依师也好,还是什么师也好,他实际上是个见证人。 那么除非,像藏地讲的能开解你心境的,那是你的根本上师,那是另一回事儿。 那是法脉的事儿,那叫法嗣。 其实这些在早期非常严格,不管藏地还是哪儿。 谁是谁的法嗣,是为了保障这个法的传递,准确、纯正、不被污染。 现在我们讲《维摩诘经》《楞伽经》,这都是了义经。 我们会看到,同样的经,比如都是《阿弥陀经》,就讲阿弥陀世界的《观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有好多版本,那为什么这么多版本呢? 有人就把它合成一个合集,把它合在一个最完整的版本。 但实际上,经是不能动的。 因为这些不同的经,我们读经,一定要站在医生的角度去读。 几个人都感冒了,但是有的是伤风、有的伤寒、有的是流感,它是不一样的。 不能把几个方子凑一凑,纵使是一种病,病的程度、阶段也不一样。 不能把几个方子,放在一块儿,合成一个。 说这这个最强大无敌,说这个最完成的方子,这个是大坏佛法。 所以这当中,几部经。 实际上是给韦提希讲,给阿难讲,给不同的人的讲。 实际上它呈现的不一样,这恰恰显示的是依智不依识,恰恰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因为在不同经当中,就像佛是一个医生,佛开出的药方,他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同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同样的经,一个故事会有很多的版本。 那其他,还有经的内部,还有很多。 我们以为是重复的事情,这我都不展开,这个展开话题就大了。 这些经当中,实际上是有针对不同的场景去讲。 我们都要得经义。 这里面就有了义经和不了义经。 也就是给小学生讲的,给幼儿园讲的,还是给博士生讲的。 那当然是不一样的。 在它们冲突的时候,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这样的才行。 如果我们不是从佛心去悟的话。 我们就看穿佛法内部的冲突,都会让人崩溃。 这个说东,那个说西,实际上每个法都有它的系统,它都是在系统当中相互映照,最后完成这个教学。 单拿出这个片段来,就会这样的对比,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一直,所有的法都讲究法脉,讲究传承。 就是这个意思,是不能乱来的。 这也不展开。 这四依法,是我们来矫正我们的航线。 我是不是我自己独立就能做到呢? 实际上是在自己见地、修持不稳固的时候,一定要依止老师。 要依止真正的能够说正闻熏习的、真正有证量的老师。 因为我们看到的都只是文字或者相,背后的只有过来人才能知道。 他才能帮助你去还原这些公案也好,这些经文背后的那个真义。 就像我们现在讲的经,你去直接读文字,就是那些字。 你未必能看到它的深义。 这些一定要依止这种传承,依止这种真正法的流,才可以。 这当中提到,虔敬心的第二个部分。 除了我们矫正航线的部分。 就是那我怎么相信一个人呢? 所以在这当中,我们的老师以前教给我们,熟读《维摩诘经》,不代表所有的法脉。 就是你任何老师讲的,不能跟佛经有冲突。 还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所以严格的这样的去以佛经为根基。 而且在佛经当中,不能说“我这么理解,或者某个名人这么讲”。 所以我们的老师要求我们,一定是佛经和佛经互印,不能说用“我”的讲法。 我们说“依经不依论”,我依这个经。 哪个人讲的白话本,或者流行的版本,那你还是依止的是人,不是经。 所以“依经不依论”当中,用佛经来互相印证,用佛经来互参。 就比如几本《阿弥陀经》,你要循环去看,去参。 你理解它背后的那个“无”的部分,那个真实的部分。 我们还要读《维摩诘经》,懂得净土啊! 所以这当中,各个方面广学多闻,这种参也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的循环。 并且要得到直接的传承,才可以这样的真正得到这个,你才能有正见。 去鉴定你是不是在正确的航线上。 这件事儿是非常危险的,就是世间,尤其这个时代。 各种借着佛法,借着僧的形象,去各种各样……这不说了,非常的乱。 佛经里都有授记,这个时代是穿着袈裟,破坏你的佛法。 在这严格的就是要有,我们怎么来矫正航线的方式。 第二个,就是说,还用佛经来印佛经。 所有的行持,所有的东西都不能跟佛经冲突。 那什么叫冲突呢? 不是只言片语从文字上的冲突,而是理解。 而且在第一义或者第一谛上。 我师父教给,《维摩诘经》是一个照妖镜,或者是一个宝鉴,一个宝镜子。 十大弟子犯了什么错? 菩萨品是怎么样? 里面很细,我们一条条,包括前面的课,你会看到佛经会有清晰的次第。 这些如果没有传承,没有真正教学的话。 你根本不知道这些字在说什么? 好像每一句话都是独立的,实际上它是有次第的。 我们通过这些来矫正自己的行持。 你也会确证,你修到哪了? 对不对,都是有经作为根基来指导的,这是第二个部分。 虔敬心的第三个方面,在大手印里面讲,虔敬就是大手印。 虔敬和世间宗教上的虔诚完全是两回事情。 这种虔诚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归属,是一种价值,一种依赖。 那跟我皈依的依赖,也是不一样的。 因为我们是依照这个法,依照三宝,依照觉。 而不是依照一个外在的宗教,这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虔诚是要你臣服,你要服从。 像牧羊一样,所以叫牧师,要像羊一样,要这样的去听话,这个和佛法的根本上不同的。 所以在这儿来讲,实际上讲的虔敬心。 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义,依于“如”,在修当中,不是“自我”在跳,而是“那个”。 我前面讲,不管是打坐、礼拜、持咒,你能够停下来。 不是被那个套娃所骗,而是会意识到背后的那个心。 所谓念佛者是谁? 那其实,换句话说,轮回者是谁? 谁又知道这个痛苦呢? 好像一直有个“知道”在。 在地狱、在天宫,不是一直有个在受的吗? 那个是谁? 把所有拿掉之后,这个看电影的是谁? 我们去体味“这个”,你认识这个“心”,和投射出去,基于事情卷入那个妄心,不一样。 实际上在这儿,这个叫虔敬心。 这样的一种全然的敞开,但只是一种不轻率的巨大的敞开。 而不是像小孩子,是有敞开。 但是它不是,谁说都信,跟谁都跑,这个就不叫敞开。 其实还是“自我”,谁拉我,我没有想法,我跟谁都能跑。 其实跟谁都能跑,就是它也不会真正跟谁走。 因为它的那个“我”还是很强,这个要区别开来。 当这种虔敬,“不轻率的巨大敞开”,“无嗔的巨大好奇”。 这个无嗔,嗔是在贪、嗔、痴当中最为复杂,这个以后有单独的课单讲。 所以在嗔当中,我们会有鄙视链,我们会有价值,会哪高哪低,哪个好,有对抗性。 这种嗔,其实都是基于自我。 在自性当中其实是无嗔的。 所以我们讲定慧一体,教授坐禅,《六祖坛经》的这个部分,去体味。 所谓直心是道场,说“庭前柏树子”,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我们从直心开始,深心发行,讲的虔敬心是指的这个“直心”。 那么当我们修持到一定的程度,内在的空明,这个慢慢真正的是虔敬心。 另外一方面,虔敬心是一种巨大的开放。 是对得什么呢? 除了刚才讲得“不轻率的巨大的敞开”,“无嗔的巨大好奇”之外。 实际上是面对无常。 当我们全然敞开的时候,我们不设定。 我们是全然的接纳无常,因为心是没有过去的、现在、未来。 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 一但和外境结合,它就是相,它就是六尘。 我们说六根、十二入。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这个才是真正的止观,止观是这个观。 最上乘的止观,实际上观是圣观,就是观“如”。 所以叫如是我闻,是从这儿来。 在这个当中,“如是”,是这个虔敬当中。 然后毕竟我在修啊,有一个在这里修的,有一个人他还没有证悟啊。 有一个人,他在过程当中。 所以我又敞开,去这样。 同时我还有一个,能看到我还在这里,这叫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 为什么叫《心经》呢? 实际上整个《心经》,就是呈现这个心,就是虔敬心。 “心”其实本身就是虔敬心。 我们表达出虔敬心,实际上就是真心。 我们讲至诚心,发至诚心,那个真心。 所谓发清净心,发三藐三菩提心。 进而我们对证悟完全敞开。 后面我们讲到愿力的问题。 一会儿我们讲,怎么能保证航线的愿力问题。 在这儿我们说,虔敬和敞开就是真心、直心、无染的心,这个叫虔敬心。 所以虔敬就是大手印。 在这当中,这个状态就是大手印状态,它是一个无修的状态。 那当然我们知道,大手印的修法里面。 有几个过程,有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无修瑜伽。 那以后这个有机会单讲,实际上是一个心的训练。 最后实际上说到无修也好,讲的直心也好。 这个就是虔敬心。 实际上是心不断的在这个过程。 我们要清楚,不是虔诚,那样只是一个傻傻的敞开。 我善良,而且他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我就在这儿简简单单的就好。 我经常说,这个手不分瓣儿,会觉得自己单纯,实际上智慧没有打开。 真正打开之后,是无限的丰富。 我们守在一个俄罗斯套娃里,觉得自己单纯。 实际上这是巨大的增上慢,守着这个。 什么都不想去触碰,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慢心,这种叫增上慢人。 这个是非常麻烦的。 他不敞开,他觉得他是对的,我就这样简单就好,你们那个太复杂,我们理解不了。 我就这样就好,实际上是巨大的怠惰。 所以增上慢对的是痴,而是一种怠惰。 是一种不敞开的状态。 所以虔敬即是大手印。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按照新的政策条例,3月1日后公众号即将被关闭。 所以后面的几天内容很长,尽量在月底前把悟的氛围课程发出去。 同时,月映虚舟的禅宗概论课程已经发了几个月,各位师兄如有问题,可以发邮件yueyingxuzhou@163. com, 月映虚舟老师会选择一些问题亲自解答。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2-02-27 22:25:1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9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