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悟的氛围 1013 悟的动力:疑情 内容: 1013 悟的动力:疑情我们来回到悟的本身。 来看看悟的内在结构是什么? 当我们说到悟的时候,悟者吾心也。 从吾从心为悟,悟者觉也。 悟是一种觉,悟是一种行动。 它是一种参,悟是一种契入。 也就是我们既然说悟了,它不是一个外在的一个表层逻辑的,而是内在的,和天地的通透和融合。 这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悟有几个部分。 一个是吾心的部分,内在的。 另外一个呢,我们悟是有机的,遇到什么时候而悟,对什么而悟,那就有一个境,所谓悟境。 或行走于乡间,或去遇到什么事情,会有一个悟的机。 比方说,那我参天地之话语,我行走天地之间,天地之风华,或古寺青灯。 我参悟,我参什么,在这当中,向内去勘破自己。 在禅定当中,去求一个悟。 或者云水生涯,去参道场,去参这个无常,或者绝境险路。 会参一种极限,一种边界,去拓展自己的边界。 在悟当中,其实很微妙的。 就在于说我们为什么要去悟? 对于绝大多数悟是不存在的。 我去做什么事儿,我干活儿,还是娶妻生子,或者去谋生,不存在一个悟的问题。 纵使在当中,有什么问题,说艺术、工程,哎呀! 开窍了,忽然有一个灵感,这个其实不在我们说的悟的氛围。 那是一个创意,或者一个心流时刻。 这个跟我们说的悟,其实是差别很大。 那是一个闪光点而已。 或者想出一个主意,有一点儿点关系。 但是不是主体,所以我们不讨论这种。 那么我们来看,看两个故事,两个公案,那么来去看看悟的背后的意味。 一个故事是马祖,年轻时小沙弥马祖,在那里打坐。 南岳怀让一路过,看这小沙弥根器不错。 就问他,“你为什么打坐啊? ”他说“我打坐,为成佛啊! ”那么南岳怀让就在那磨砖,磨得小和尚心烦,很纳闷。 说:“老和尚你磨砖干嘛? ”说:“我磨砖做镜子呀! ”说:“你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说:“你打坐怎么能成佛呢? ”若是打坐能成佛,佛不在坐。 那么在打坐时要成佛,求这个悟。 从一开始,这个标记点,我要从坐当中去寻找一个悟境。 或者等待一个事情发生,那么这个前提就出问题了。 我们绝大大多数去,所谓去悟,或者去修的时候,这个起点就有问题了。 那么这点,南岳怀让对马祖的勘破之后,才是让他树起正见。 这一坐,不再求悟,悟也不在坐。 坐只是一个氛围,坐只是一种收束当中,有事情会发生。 那么既然有事情会发生,就不只是坐会发生,我或者去云水生涯,或者闭关,这样一种收束。 那么不同的情境,它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去参,或者能够突破这样的生命的边界。 现在看另外一个故事。 道元当时在日本,他是贵族。 他出家之后,在最高阶的比睿山修行。 看到比睿山的乱象,那些人说我的本觉,我的自性,我可以什么都干。 甚至男盗女娼、杀人放火都在做。 就讲我自性是空的。 那么对道元产生非常大的疑惑。 那个本觉也罢,自性也罢,那到底修行是什么? 后来到大唐求法,船一靠到宁波这边儿,靠到大陆的岸上。 这时候有一个老僧人,听说这面有船过来,来买香菇。 道元见到老僧人说“你来干嘛呢? ”说“我买香菇”。 “你这么大年纪了,应该好好打坐啊,去求往生啊,怎么这些事儿还要你亲自干,应该让年轻人去干。 ”这个老僧人说:“看你是个聪明人,但是你连修行办(弁)道字面的意思也不理解呀! ”这个时候,道元满心疑惑。 想到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跨海还求法。 当面就说我这个心,反倒是连字面的意思都不理解。 那到底什么是修行办道呢? 老僧人说你不要忘记此问,最关键是不要忘记此问。 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马祖也罢,还是道元也罢。 或者当年的石头希迁,见了六祖。 因为六祖年事已高,他年纪小。 他就问:“那您百年之后我去哪呢? ”“寻思去。 ”他就到坐禅。 后来有人点明他,是让你找青原行思,寻思去,这样去悟。 这当中,一个悟的人,上下求索,是非常的不容易的。 但是最核心的那个不要忘记此问。 就那一问,禅宗管它叫疑情。 那你悟,到底为什么? 是为名利,为了解脱,是为了快乐自在,是为了离苦得乐,你究竟为什么? 这个发问,那么真正的悟,一定是对那个自性,是对那个源头的根本的发问。 那么这一问,才会在你不放弃此问的时候,就不管你遇到什么境界。 你有什么的收获和证量。 在你证悟之前,你都不会停下脚步。 你会一直参,那么这个叫疑情。 所以整个禅宗核心的对应过来是疑情。 那么我们看刚才的结构,无心为悟,这个一个是悟。 一个是吾心,一个是外境。 外境无常流转,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 就像赵州,八十岁还在行脚,说“你老大不小,你跑什么呢? ”这时候他就应该安住下来,不要再去找一个东西。 隐隐的还在找,那个不安,让他无法去悟。 或者我们一直在一个地方,你在这儿就是死哒哒的。 已经是困在这儿了,那你应该去参访各各道场,去在活性当中,去打开自己的边界。 那么这是不同的阶段。 这些是变化。 所谓境在变,从吾心到境,那么这之间,不会自然的发生悟。 那么它一定有一个动力在,一个你挥之不去,又求之不得,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的那个。 拿不起,既不能抓住它,又不能放下,就一直在那里的那一问,那个叫疑情。 这个疑情才是悟的源头,我们这多人在学佛修行。 这个问下去,你为什么修? 你那一问是什么? 基本就没有人了。 大家或为了安康,为了福德。 但是很少有真正生疑情的。 那这疑情:我为了自性而悟,这是一句空话。 真正的悟,这个疑情,一定是真正有动力的疑情。 那我们可以为悟而悟,我们走到一个阶段,可能就停在那了。 就像一个医生,要成就医王,他那一悟。 恰恰是在临床当中,面对每一个生命,去交流、去感知、去陪伴、去参。 各种疑难杂症,不是说我治过多少病,而是永远面对这一个病人的时候,你能不能破参。 你能不能去看到他的病因,能够治。 所以这个是无尽的,这当中,一个医生,行医是他的本分。 他在行医当中在参,而不是变成一个医匠,只是去做,去像一个匠人一样。 那么一个僧人,不能变成一个只是养老的粥饭僧。 那么这一问的背后,那个真正的动力,只有来自于慈悲。 就是我们第一要对自己慈悲。 当你自己苦,那个困惑在那里。 说有个人不太好。 但是我们又相信背后那个本来清净,本自具足的佛在那里。 那我这个不好,到那个佛中间,问题到底在哪里? 那么对自己的慈悲,自己的苦体验,进而去感知他人,这感知他人当中,回到自己,包括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就这种边界的关系。 各种层层面面,那么慈就是这种理解和温暖。 我们首先理解自己,陪伴自己。 进而自己难,自己苦,你就会心生不忍。 这当中,需要帮助。 就知道别人在时候也需要帮助。 那我们最基本的由己及人,而从证量不断的展开。 从一个具体我的身,不断的一层层的透开。 那么我说入法界,法身,法身向上事。 那么这个时候。 我们说我们就不再有我,那么心、佛、众生,就三无差别。 这是一层一层的悟,但是这个悟,核心还是后边那个动力。 就是典座跟道元说的,你不要忘记此问。 所以道元回去之后,他写《正法眼藏》,开篇就写这个公案。 这是对他影响至深的。 那我们想,马祖是小沙弥时,南岳还让这一问,你为什么打坐? 你为什么出家? 那一问,是真正改变命运的一问。 才能让我们有一个正见,有一个正的疑情。 这个,是我们真正修行的动力,也是悟的前提。 那么我们反过来就要考量自己,我们到底为什么学佛? 为什么修行? 你真的在要悟什么? 你为什么要悟? 可能这就是第一个疑情,就要问我们自己,我们真的在修行吗? 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 还是在躲避什么? 当这一问,问下去的时候。 你会体会那个什么叫真心。 你会看到自己的虚伪。 那么我们说的悟于迷,或者你那个真心。 但是我有真心,我解决不了问题,我眼看他受苦,我没有办法。 或者我对这个问题,我看不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儿,为什么会这么发生。 那么我们参因果,参这个世界,参天地,参轮回。 所谓以苦为师,以因缘为师,以诸佛为师,以无尽的悟境为师。 那么一层层的,那么它是无尽的循环。 我们由此才能进入正循环,这个是悟的氛围的源动力。 有没有这个,或者起念的这一点,在哪里。 决定了后面的行为,有没有异议。 如果我们底层还在是逃避,还在是掩饰这个自我的时候,那这样所有的一切,都不叫修行。 所以第一次勘破的就是我们的自欺,我们要见我们这个真心。 至少是一个真诚的心。 “我不知道,我这时候很虚伪。 ”就从这儿开始参。 这也是疑情,但是在这个点的时候,是绝对没有一点儿虚伪。 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无关。 所以呢,先从这里开始。 扪心自问,看看自己到底为什么在这里? 为什么要听这个课? 为什么要学佛? 我们真得在学佛吗? 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来升起这个疑问。 这个是悟的源动力,也是悟的根本的地基。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按照新的政策条例,3月1日后公众号即将被关闭。 所以后面的几天内容很长,尽量在月底前把悟的氛围课程发出去。 同时,月映虚舟的禅宗概论课程已经发了几个月,各位师兄如有问题,可以发邮件yueyingxuzhou@163. com, 月映虚舟老师会选择一些问题亲自解答。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2-02-24 21:26:15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