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悟的氛围 1012 大乘心 内容: 1012  大乘心佛法里始终强调大乘是根基,汉传佛法的核心是大乘佛法。 对于最上乘,或者是佛乘,金刚乘来讲,核心的修持还是在大乘。 为什么大乘如此重要呢? 那我们来看看自己。 就是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在自己的“对”里面,很容易是看不到别人的。 我们会有一种认定,就是自己对别人不对。 我们很难,这时候去体味别人。 因为世间都是这样,各种不对,我去修行或者我不要被卷入,某种意义上都是合理的。 但是内心微细的分别和冷漠在,就纵使我们证到涅槃,也是一个人的世界。 所以我们上回讲“不二”,为什么“不二”很重要。 我们才会借着众生,让我们的迷被显现出来。 因为你无法了知众生,无法感知,你不跟他在一起,我们很容易把这个撇开关系,这是在修行上面很容易犯错的。 我们依照大乘心的时候,讲慈悲喜舍。 对应着几个菩萨,慈心,实际上对应的是温暖。 悲心对应的是愿力。 喜心,愿意欢喜,乐于求法。 那么对应的是什么呢? 像善财童子不断地去发问,所以广随佛学,请转法轮是无尽的,以众生烦恼无有尽故。 这样的喜,并不是浅尝辄止。 为什么只有在大乘心当中去体味众生因缘无尽? 很多事情只有为佛乃能知。 成为一个医生,总有病,是疑难杂症,总有你去看不懂、治不了的,那么由这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基于这个,你就不会停下,欢喜是一种职业精神。 如果说医生的话。 作为修行,它是喜。 那舍呢? 恰恰说是俱舍。 我们悟于迷,一切都能够敞开。 发现自己的迷,不断的能够脱开。 其实这些都相对容易看到。 因为我们作为自己修行的动力是容易的。 但是难就难在慈心,我们说慈心对着弥勒菩萨。 这点其实是非常难理解的。 这就是《维摩诘经》里,为什么慈会写那么多,而其他的都一笔带过。 我们像孩子会出各种问题,生各种病。 但是你带孩子你就不能扔他不管,说孩子这个不对那不对。 你扔了他,不管他,就会死去。 发烧也好,生病也好,耍脾气也好,你都得陪着他。 而且他不高兴,你要理解他为什么不高兴。 这时需要你有慈心。 慈心对应的是安忍,巨大的安忍。 “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 一方面是自己去安住于这个“如”不动。 另一方面,面对众生,能够安住的去陪伴,去不舍众生。 这才是菩提心的根。 不舍,我们遇到很多事情,都会踩我们的边界,踩我们的雷。 一旦起心,生嗔心、生排斥心、生逃离心,我们就会出问题。 众生无尽誓愿度,并不是我们要卷入所有事情,这是两回事儿。 这指的是修行内在的。 说我们是不是有那份儿温暖和理解,是不是能让他把话说我完,是不是能够倾听他的那种不容易,那么翻过来是悲。 你才会对应的说同体名大悲。 真正你能够同他所感,能够理解他所想。 众生是对的,不是说他正确,对错的对。 就像一个病,你得理解一个病的病理,才能知道怎么治。 指得是这个对,是指的他的合理性和他的法。 那么对的慈悲喜舍,共同形成了大乘性的根基。 你看慈心,那你就不忍,你才会感知。 你发现很多事情是你不知道,很多众生你帮不了。 刚强难化,还有各种各样的很颠覆你,众生会踩我们的边界。 然后悲,你愿意理解他。 你能不能有理解他的能力,能不能有恒顺他的能力,能不能去把他的善根,哪怕一丝一毫的善根去恒顺,去让他的好慢慢的好起来。 然后去平衡他的不好,让他自己能够养出正。 让他自己的斜,慢慢的弱下去。 让他走向一个正循环。 能不能为这个去请转法轮,能不能为这个去广随佛学。 那就是整个显现出来,就是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 所以我们知道文殊师利勇猛智,是空性。 是那样的一种空,没有边界,不分格儿,不会建立分别。 但是普贤行,是要建立这个依照这样的去行。 一方面是“如”,一方面是众生,所以旷野沙碛中有大树王,众生为根,佛菩萨为华果。 以大悲水浇灌这个根,而成就智慧华果。 所以是众生度佛,不是佛度众生。 是病人成就医生。 所以在这当中,不能舍大乘心,甚至说发大乘心极难。 因为我们先发的是了知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佛法难闻、人身难得。 我们说能够意识到四外加行,就是我才会有一个是唯有佛法,我们这样去皈依。 皈依之后,我们是出离心。 当出离心很强的时候,我们出离,这个轮回的时候,也会出离很多众生,出离很多业力,这个阶段很必要。 我们先躲开,要先让自己能够去修,让自己正循环。 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们一味这样的时候,慢慢的就升起了冷漠,升起了一种很麻烦。 这些东西很干扰我的心。 那我们这时候其实我们躲开很容易。 用大乘心,才能让自己去真正理解轮回。 理解各个方面自己的漏,就是自己的迷,才能达到遍在。 所以说佛菩萨,入一切众生心想。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那我们能不能做到? 所以一定要由这个愿心,由大乘心而去发愿。 所以悲对得是愿,像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悲智力,是三位为一体。 因为有悲,所以你一定要有智。 因为你有悲,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一定有智,有悲有智,力量不够不行,得有力。 有力之后,有力没有悲,你可能变成一个魔王,变成一个暴徒,会很危险。 有力,就像权利没有平衡的话,你有力量很危险。 有智,但是没有悲,没有力,那自己躲自在清净,自己空出一块儿地方来,不卷入。 这个智,就变成了自己逃避智慧。 所以悲智力当中,有悲会生出其他的。 如果没有悲,单有智,单有力,都会出问题。 这个智会变成一种逃避的智慧。 这个力,就会变成一种杀伐之力,一种去排他之力。 形成我慢,那么这个时候会非常的危险。 所以悲智力当中,我们以悲为核心,而对悲当中,慈心是更难的。 因为慈心的丰富性、延展性的广度,它是无尽的。 所以我们得有慈,然后才会生悲。 那么慈和悲,是在一起的。 所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们才会入普贤行,才会请转发轮,请佛住世。 我们真正理解佛的愿力和功德,我们才能真正的能够发起随喜之心,才升起称赞如来的心,升起礼敬诸佛的心。 共同形成了大乘之心,也就是说依普贤行,依文殊师利勇猛智。 依这样的心,依佛的功德。 我们就不会停在半道,或者把自己锁死,或者在自己的对当中。 去守在一方,就是灯下黑。 所以我们一定要以这些经典和修行发愿。 就像网上的笑话,“俺也如是”。 说不出来那么多来,俺也如是。 文殊十大愿最后,愿某甲,同此大愿。 所以“俺也如是”,说不了那么多。 俺也如是,就可以。 用愿力,把自己绑定在大乘上。 你这时候轮回中一切,你和所有众生的因缘,全部都会转成你的助道因缘。 所以这块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那么从第一发心来讲是宝幢如来,就是升起一个勇猛的、坚定不退的心。 “我要这样,俺也如是,俺也愿意。 ”这样的心,这是宝幢如来。 随着你这个心,慢慢的你真正能够有温暖,真正让自他都能够像春天一样去生长。 别人接触你,莫名的善根就生长。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就像春天一样,那些正面的东西都在生长。 不好的东西全在凋敝,就开敷华王如来。 之后我们能够从有限契入到无限,从有为契入到无为,到了无量寿如来。 从无量寿如来再往后,到了成所作智,能够所做皆办,能够令“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做诸事业。 ”法海雷音如来。 这四个如来,核心是大日如来。 是依于“如”来修,就是大日如来。 而展开是宝幢如来,开敷华王如来,无量寿如来,法海雷音如来。 这就是胎藏界,就像这个菩提树,一步步的生长、开花、结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旁边对应的就是四个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自在菩萨。 弥勒菩萨慈心包括各种法,既是慈心和安忍,对应的是法。 另外一个是悲,是,或者观音菩萨。 共同形成了说中台八叶,而中台八叶:四菩萨,五个佛,九尊。 共同形成了我们菩提心,也就是大乘心的结构。 为什么叫密法呢? 大家不要分别禅宗,净土,密法,都是一回事儿。 在“如”上是一样的,后人才分别。 所以这当中,我们是在一体的。 那在这儿当中,我们明白,我们自性就有几个面向。 我们借着佛菩萨,借着密法。 它这样的一个显现,使我们说大乘心是什么? 很难描述。 但是我们借着中台八叶就知道,这是我们的性德。 所以一定是说佛法是愿力法,一定要发四弘誓愿,要同佛大愿。 这样才能把我们绑定在大乘佛法当中,去不落到到二乘,也不成为魔王。 才能让我们事事不离菩萨道,那么这个大乘心,就是悟的氛围的根基的根基。 从前面的以第一谛,到了这种“如”,依“如”的不二,所谓最上乘论,所谓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下一步就是大乘心。 从这儿,才能请转法轮,广随佛学。 大乘心为什么这么难呢? 我们说出离心都难发,怎么发大乘心呢? 所以就是同佛大愿,靠愿力法,所以就是我们有核心的经典。 一定要去跟佛建立绑定,不需要理解多透,但是一定要俺也一样。 这样去把自己绑定在大乘佛法上,真心的发至诚心的去赞叹。 就像一个见习的医生,他只有在这当中,看到老医生怎么治的病。 他怎么能够就解除别人的痛苦,怎么能够去最大的去利益这些众生。 我们才能由衷的发生赞叹。 所以一定是在实战当中,慢慢的真正的升起对佛真正的赞叹,然后无尽,请佛住世,请转法轮。 《普贤行愿品》,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易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所以慈、悲、喜、舍,包括我们刚才讲中台八叶,共同形成了大乘心的根基。 也是我们悟的氛围里,最最为地基型的结构。 如果没有这个,你可能就没有结构,你就不知道你缺哪了? 你可能就会修偏,或者我慢慢自以为是的修着修着怎么样,会升起慢心,增上慢人。 我这就很好了,我这样就够了,我不要那么多。 从而成为增上慢人。 药师法里,就是不断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统归的,以禅为体,它的用就显现为整个的药师法。 这节课就是讲大乘心。 慈、悲、喜、舍,大心、老心、喜心,这要很细的去体会,去参这个大乘心。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按照新的政策条例,3月1日后公众号即将被关闭。 所以后面的几天内容很长,尽量在月底前把悟的氛围课程发出去。 同时,月映虚舟的禅宗概论课程已经发了几个月,各位师兄如有问题,可以发邮件yueyingxuzhou@163. com, 月映虚舟老师会选择一些问题亲自解答。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2-02-23 22:56:3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