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悟的氛围 1011 入不二法门 内容: 1011 入不二法门上一节课讲到了第一谛,这节课我们顺着往下去延伸。 我们从《维摩诘经》开始展开整个的这样的一个修行的根基。 《维摩诘经》又叫《净名经》,“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个故事是说:舍利弗承佛威神,去看到诸佛的净土。 就想是不是我们世尊在菩萨时有什么漏呢? 有不净呢? 所以我们这个国土就没有那么庄严。 佛就问他:“日月岂不净耶。 还是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 世尊。 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那么说“国土严净,非如来咎,是众生自己不净”。 螺髻梵王语就说:“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 所以者何? 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这里面有个坑,就是螺髻梵王。 他的境界,其实他在自在天宫。 所以他见到的还是自在天宫的境界,所以这块儿一定要清楚。 这后面讲的就是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实际上就是我们每个人所见到的自己的业力和根性,所显现的。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所见的,皆是在自己的境界。 从这儿开显了一个什么? 就是我们利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去展开的。 其实都是在自己的漏洞当中,是在自己的业力当中。 那么这个回到开篇来讲,说这何为净土? 那就是说,佛和众生来对照一下,我们就会清楚,首先自性本来圆满,能生万法,福德功德,自在具足,是一个不分别的状态。 那么佛呢? 对应过来佛是如来功德,就是空和色的显现,也就是它会有相,现出是净土。 那么说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化身千百亿化身,释迦摩尼佛。 所以有不同的佛土,有色和空。 《维摩诘经》这里呈现的是最上乘,是佛乘。 他称赞佛,这里面就会提到了几个维度。 说:“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始在佛处立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这里面还有后边一条一条的。 你比如“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上节课讲的于第一义,那这块儿从这展开。 后面有句话其实很核心,“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在“如”的状态,在一个佛的境界当中,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分别、不动、遍在的状态,能够随众生的根器。 因为它和众生是不分别的,所以它能够了知众生。 所以我们讲到慈心。 所谓慈悲,它能了知众生。 后面我们会看到,《维摩诘经》讲慈心的部分,列了很多条,悲就一句带过,其实慈心是特别难的。 下节课我讲到慈、悲、喜、舍会展开。 回到《维摩诘经》这时宝积长者来发问。 “佛言:宝积!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所以者何? 菩萨取於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那后面展开,讲“直心是菩萨净土、深心是菩萨净土。 ”实际上我看到的,佛以一音演说法,是在“如”状态,随众生根器而显出妙法。 从这来讲,“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清晰当中去安住,这个叫妙湛,就是这样的清晰,这样的一种关照。 妙湛总持是不离这个。 从这开始,持戒是菩萨净土,怎么怎么展开。 整个《维摩诘经》实际上讲的就是净土,这是真净土。 而净土是“如”的状态。 所以这块儿就回到了我们整个的修行,借着这个相来修“真”,借假修真。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或者佛法不离世间觉,所以烦恼即菩提,讲轮涅不二。 都是借着相去体味“真”。 而“真”不在相当中,但是“真”也不离相。 不管是天宫净土,还是地狱恶鬼,其实都是佛性的显现,随我们的根器去有不同的相。 所以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为了体味背后那个“真”。 这里面基于“这个”来修,就叫果乘。 因为它在果乘上,它直接就是这个菩提种,所以叫顿教。 那当我们诸方便都了知,能够去同佛大愿,慢慢入佛之智。 那么这之中,各种法的显现,诸法平等,诸法空相。 我们了知法是空,来达到圆教,所以是圆顿大教。 既然是以佛的根基来起修,所以叫佛乘,这当中没有次第,所以叫最上乘。 在这儿来讲,这是净土的真意。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整个是依佛的功德来修。 那我们依自己修,为什么这提出这个呢? 我们通常讲“不二”,各种各样的“不二”。 那我们以各种维度“不二”修的时候,可能这个关觉得过了,我们会停在那儿,不自知。 只有依佛的愿,依佛的智这样去修的时候,依佛的加持力,使我们不会停在某个位置上。 《不思议品》当中就呈现了这个,因为以众生的部分,我们总要去求求,去有法,有得。 “以无所得故,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是吧? 以无所得故,《心经》讲的,我们这个修,这个也是果乘。 以这个“无”,所以叫“无门观”,以“无”来起修就明白了。 “无”就是“如”,其实以“无”来修,就是以“如”来修。 无不是没有,所以修寺度僧有功德否? “无”,不是说没有,是“无”。 就参这个“无”,是“无门观”。 我们看到,《不思议品》当中说:“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 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 法无戏论。 ”刚才讲了“如”当中是没有戏论,另外众生是有颠倒,是有戏论。 “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 ”这是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唯! 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 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著,非求法也。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 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 法无处所,若著处所,是则著处,非求法也。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你看,“无智亦无得”,是从这开始。 那么我们打坐当中,所以坐什么呢? 坐个不思议吗? 在这当中,两头儿共截断,一剑倚天寒。 所以呢,那你是闲坐吗? 闲坐亦是“为”。 所以在这当中,我们打坐当中,其实“悟于迷”,当中,我们不随念起,不随视为无念。 不管是持咒,在这儿持,非语言在持,而是自性在持。 所以前面的语言都在如幻显现,我们能够勘破。 那么打坐当中呢,也是一样的道理。 经行,其实所有的修行都是在这儿。 “以无所得故”当中来起修。 这时候: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是从这儿来修。 所以“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这当中我们能够分别这些。 为什么要以不二,要很强调提不二,而不是提“如”呢? 我们再看到《维摩诘经》的不二品。 你比方说,我们直接能够寂静,能够清凉。 能一层层断、断、断,是没有烦恼了。 但是我们在这当中,有一个“对”在,有一个“法”在,有一个“了义”在。 我们就相对的就不对,就不了义和轮回。 那么这当中不断的截断。 最后所谓证涅槃,达到那种寂静,那种无染的状态的时候。 实际上这世界只有你自己。 我们因为有这个“了义”在,拿着这个光照,就照不见自己,所以叫灯下黑。 那么这时候这个法执就难破。 所以说证阿罗汉,就是在这儿。 能够把一切烦恼断了。 但是我们会知道,有“了义”在,就有“不了义”,这是二。 我们有佛在,就有众生在,所以是二。 我有涅槃,就有轮回在,所以是二。 所以我们借着“不二”,我们为什么强调“不二”呢? “不二”就是悟于迷,帮我们来勘辨,我们是不是落在那。 一时修在哪了,如果有明眼人,或者有师父一句点醒,说你这个还是二,你这还是分别。 你在求“了义”当中,你看别人不对。 你这时候慈心在哪里呢? 你感知对方的心了吗? 你能这时候能够不但感知他,还能去帮他吗? 这是行菩萨道吗? 我们马上发现,我们是在一种声闻乘。 应该不在大乘当中。 或者我们说菩提心是什么?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能勘辨出来,我们其实并不是一个 “了义”,还是二。 所以强调“不二”的时候呢,是能够帮助我们一步一步的勘辨。 你看依然是悟于迷。 来帮我们指导最后能够把所有的颠倒,能够就是说不受后有,那么整个去达到解脱。 《不二品》,这时候一层层展开。 “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 ”这是讲了生和灭,后面有我、我所,受、不受,垢和净,动和念,一相、无相,菩萨心、声闻,善、不善,罪、福,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生死、涅盘,尽、不尽,我、无我,明、无明,色、空。 你看这都是一对一对。 “四种异、空种异为二。 “眼、色为二”。 “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 “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 “佛、法、众为二。 ”“身、身灭为二。 ”“身、口、意善为二。 ”你看这一层,你看各各菩萨都显示出这个。 这当然都是我们修行的帮助。 但是我们发现,提到“不二”的时候,我们依然有这个语言和这个法在。 所以当我们落于“不二”的时候,可能有是一种二。 因为它依然是局部,不是遍在。 我们依然还有语言在,所以在一步一步去往后透的时候。 要证到“不二”背后的“如”,要从“如”来去证。 而不要从“不二”来证。 所谓“不二”会成为一个更深的二,更难认出来。 最后文殊菩萨总结了。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所以从分别语言上,文殊菩萨就讲到这儿了。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实际上是文殊菩萨和维摩诘演了一场大戏。 其实这是“如”的一个状态。 所以说“绝言绝虑,无处不通,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所以整个《信心铭》:“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一切智者,皆入此宗”。 那么你看,我们整个都是在开显这个“如”。 所以我们禅宗是对源问题发问,是从这个“如”作为入处。 “如”说了之后,我们又去找一个“如”。 那就说“无”吧,免得你去抓。 那么我们就说“无门观”。 所以从这儿来,成为禅宗最上乘的起修,那么有两条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那这个我们后面的课会展开。 那这时候,我们看到佛所现的是净土,我们现的是一个颠倒的世界,是一种戏论。 所以呢不二法门,是对的是“如”。 “不二”对的不是二,“不二”对的是“如”。 所以以“如”来起修。 那今天课程前面我发了几个录音,那当然只能是我现有的境界了,但是基本的用意,你体会,它不是在二元当中,不是针对什么在持咒,持咒就是妙湛总持,所以那个清凉,是依于“如”来修。 就是给予我现有的能力去呈现,可能体会一点儿,基于二元还是不大一样,虽然我功夫有限。 但是我们就是问,在世间怎么修? 在打坐当中,去依于“如”。 去持咒当中,非语言在持,是它自己在持,所以我们咒,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在持咒。 那经行也好,各种的修法,其实都是这个原理,所以叫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那这当中,其实就是妙湛总持不动尊,是如幻三昧。 以前的课讲过三摩钵底、禅那、奢摩他的这种差别,这块儿也不展开,说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因为这个“如”当中,是无情的,但是无情不是没有温度,恰恰是慈心、悲心、喜心、舍心。 慈悲喜舍,也是我们后边去展开讲。 那这才是“不二”,所以“不二”对的是“净土”。 那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禅宗讲: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当我们依自己智慧去修的时候,好像在修禅,但是在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检视自己是不是停在哪了? 是不是被锁在什么位置了? 借着《维摩诘经》,你看前边有弟子品,有菩萨品,我们不断的勘辨。 然后是自己免于落在这儿。 借着“不二”,来去回到“如”的状态,回到本来清净的状态。 所以悟于迷的过程,那这一步呢,可是我们借着“不二”,始终还有分别,那我们怎么办呢? 所以说菩萨生死之际,当依如来功德。 你看慈心,菩萨坐是观以自念,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真实慈,这有两页,很长一段,行寂灭慈,无所生故,很长一段,你看慈有这么多。 实际上我们修行当中,慈心观。 我讲的修行好不好,不在你会飞,不在你放光,而在于有没有那份理解,有没有那份陪伴,有没有那份温暖。 所以我们在自己的“不二”当中,自己的对当中,可能哪都修的对。 但是翻过来,我们面对众生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同体的悲,是不是有一种遍在,是不是有一种不忍,是不是这时候还有善巧方便,能够去准确的帮他。 所谓同事,爱语,利行,布施,其实都是以慈心来修。 后面讲大乘心,我们就知道慈有那么多。 到悲呢? 就一句话,何为悲? 菩萨所做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知。 何为喜? 有所饶益,欢喜无悔,这些慈悲喜舍,具体我后面一节课专门讲。 所谓舍,所作福佑,无所希望。 上回提到俱舍,其实是你能全部都放下。 它和“不二”是对应的,我们不断去舍。 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即便我们基于不二,还是容易停在哪,或者落入到自己的盲区当中。 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所以是众生度佛,旷野沙碛当中有大树王,以大悲水浇灌这根,这都不展开。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你看,立是这个“无”。 所以从这来讲,我们要依如来功德,所以呢,依如来功德呢,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佛的“如”,我们要发四弘誓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量誓愿成。 我们要借着四弘誓愿,跟佛的功德建立链接。 这时候,我们就不会停在那儿,因为佛的加持会不断的去拉着我们去提升,而依自己去修,很难不落在自己的坑当中。 所以有禅无净土,这是可能就会有危险。 就是实际上,我们是不是以佛的为根本,还是以自己的为根本,以法为根本。 所以有佛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这个净土,我们后来被庸俗化了,实际上这个还是净土的真意,是佛的“如”的状态,是佛的功德的显现,而且这些功德,是本自具足的,并不是这儿有那没有呢,这升起来了,那块儿缺少的,其实不是这样。 所以我们依这个来发愿,所谓四弘誓愿。 传香忏悔品里面说:佛法是愿力法。 我们忏悔,于第一义而不动,我们上回讲了,于第一义忏悔,然后要发四弘誓愿,你看我们整个讲的都是传香忏悔品。 所谓: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是小乘,我们基础乘去做到的。 再往后我们知道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然后发四弘誓愿,佛法是愿力法。 这之后才能说皈依三宝,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整个四弘誓愿都是依此展开的。 我们知道内在的结构,这是最上乘法。 后面再展开展开,整个后面包括天女的发问,就是佛道品,一直到最后阿閦佛品。 五祖就专门去讲说,要细细观阿閦佛品,后边佛的妙用。 前面呢,弟子品,菩萨品,是显我们的二,我们的分别在哪里。 我们认为自己的对,所谓迷于悟,维摩诘后来勘破,后面悟于迷。 后面香积佛品,都是展开佛的妙用。 所以《净名经》一个是破语言,就是说“不二”就是一个明,“不二”就容易落进去,而那个不讲的是“如”。 维摩一诺,那是“如”,所以呈现的整个的是讲净土。 整个经核心的是讲净土。 借不二和净土,和“如”是一对的,去展开,前部分是说漏,后部分维摩诘和文殊演这场大戏是走。 另外一半呢,是佛性,所谓净土的妙用。 这些里面都非常细,包括讲净土什么众生,来生佛国,以什么来做佛事,依如来做佛事,很多都可以做佛事,而不是我们讲表面的宗教的那种佛法。 依于“如”,各种的宗教的佛法,各种不可思议。 法供养品,咱们上一个课,禅宗概论第一个讲法供养,你看这个以法供养来收。 以这个来入,跟我上一课是对应的,就这两个课是姊妹篇。 后面还有一部大课,是禅宗史,这三个是为一体的。 尤其这前两个,实际上互为参照的,来形成整个的修法。 悟的氛围和见地,禅宗概论讲的是见地,这个讲悟的氛围。 所以这个是法供养品,那我们这时候《维摩诘经》,具体的大家去读,经还是自己去参,自己去交流,不能一字一句讲,又会落到名当中。 我们用生命去见习佛法,用生命去参这部经,那核心在这儿。 从上回的第一谛,到这回我们知道依于“如”来修。 大家体会一下,我并不是有众生度,也没有病可治,只是安住于这儿。 这个就是依“如”来修的方法。 也就是我们怎么世间又不卷入,能够转一切为道用,能够把整个轮回转为大火聚,这个就是不会被这些其他的无明所盖缚,去干灭火了吧。 依“如”的这个力量,足够的面对这个五浊恶世,面对这个时代。 那这一讲核心就是这样。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一处不通,两处失功。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按照新的政策条例,3月1日后公众号即将被关闭。 所以后面的几天内容很长,尽量在月底前把悟的氛围课程发出去。 同时,月映虚舟的禅宗概论课程已经发了几个月,各位师兄如有问题,可以发邮件yueyingxuzhou@163. com, 月映虚舟老师会选择一些问题亲自解答。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2-02-23 16:24:03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