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悟的氛围 1006 悟为什么这么难? 内容: 1006  悟为什么这么难? 悟为什么那么难? 我讲了几个,一个就是身体。 我们基于身体的习惯,如果不切穿过来,那是不可能悟的。 那么基于语的习惯,也是这样,意也是这样。 但是身语意当中,身是根基,语是核心。 身就延伸到文身、句身、名身,我们的世界,我们所有的触,所有的感受。 但是触和感受从哪里来呢? 其实还是从语言来,就并不是感受是天然的。 所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客观嘛! 没有所谓客观实在,我感受什么东西,其实这个不存在的。 它跟语有关系,名色,就是你怎么命名这个事件,这些是有关系的。 意呢,也是依赖语。 所以身语意当中,由语产生它的社会性。 因为语就不是个人的语言。 但凡是语,就不是个人的语言。 那么这个语,就有语义场,准确的讲,它是语义池,是个池子。 所以所有的的意义在里面是交融互摄。 是互相去完成的这个意义的。 不能单独拿哪个词汇,之前的课已经提到了,如果没有经过的严格的训练,我们一定会把这些词汇拉入到我们世间的语义场当中。 那这就变成了,我们在这个世界,就所谓颠倒想。 我们用这世界的语言,去用它那个词汇的时候,那一定是误读的。 这儿就讲,这个反转和揭穿,所以它必须是靠这种语义和生活,又回到身。 而这个身是什么? 是僧团。 三宝的凝聚是在僧团,僧团不只是人,包括建筑,整个的氛围,整个可感、可知、可交流的部分,都是僧。 因为什么是僧呢? 因为空性是法身,明性是报身,僧就是空性和明性的结合及时化身。 所以化身汝之行也,法身汝之性也,报身汝之智也。 化身汝之行也,所以这块儿的僧,是包含了有情无情。 具体的建筑、空间、仪式,包括我们的习惯、就是整体的东西都是僧。 我们只有在僧当中去完成转化,在僧当中去揭穿这个轮回,所以叫三宝。 再说三宝,第一是觉,核心是觉吗! “佛者觉也”,佛法觉悟的教育。 “法者正也”,法呢,本身是个中性词。 所以有世间法,有佛法,有魔法。 法本身就是那样的去走,也就是因果。 你在当中,本身是没有道德评价,没有坏的。 我们必须有佛法,有觉悟的方法。 而觉悟方法,就像治病一样,它本身是空。 有病吃了药,然后病治好了,药也就不存在了,也就不存在医生了。 实际上我们说心、佛、众生,它三个互相缔造的。 所以无佛也就无众生,所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要从这打开,从这展开。 那么僧,实际上的含义是,把空性和明性的结合。 也就是一朝风月万古长空。 这里面就产生了,既然我可感可知的僧,又不是我用肉体和我用通常语言所交流的这个。 如果那样就变成所谓的宗教,就所谓的宗教仪式,就我说民俗性的东西。 所以宗教一定是被民俗化,绝大多数人,会把它带到世间的语义场。 “这菩萨灵不灵啊! 这菩萨管什么呀? 我给它点灯,送香火,它得管我啥? ”这是做交易吗! 所以它一定是这样,“这菩萨是男是女呀? ”一定是这么去问。 你说不是这个意思,你是解释不清楚的,因为他只要进入到语义场。 你要解释,它的理解怎么都是它的语言系统的理解,它是不可能有正解的,不可能有正解。 我们也就知道,绝大多数学佛人,其实都是不可能有正解,这就是佛法难闻的原因。 因为我们见到的都是在这个世界形成的它的影子的影子。 其实最后就变成民俗的东西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 一说高僧大德怎么样,其实都是我们在用自己的价值标记出来的,定义啊! 这种方法就是原理上的方法。 那悟的氛围,只有在僧的氛围中,而僧的氛围是什么? 既然我刚才说包含一切,所以它叫丛林。 它并不是树,也不是土地,也是这里的简单的昆虫、鸟。 它包含了这一切,所以叫丛林。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每时每刻是动态的。 它是有无尽的空间,交融互摄。 所以我们是要在这当中去理解,去展开这种空间。 那我们去读经,比如《维摩诘经》,也是这样的,所以叫正闻熏习。 必须通过正闻熏习,所以它不是通过语音和概念。 我们通常通过语音和概念,通过价值,从起步就是不可能到达的。 那个起点就是不可能达到,这是因果关系。 从一开始就必须是,我们从这儿之后,才知道皈依。 因为你知道什么是轮回了,就是所谓人身难得,就是我们执着于这个身,这个颠倒。 那我们了解因果,而不是我们世界看到的所谓的事实。 我们是不知道真相的,我们才知道后面的因果,然后我们才知道轮回过患。 所以所有的我们的美好、向往、诗和远方,全是虚幻的。 包括这些灾难啊,也是幻。 那么它们在上面是平等的,这都是很难理解的,那这些都要切穿。 我们只有意识到悟的氛围,是不可能通过我们日常的经验所达到。 所以叫“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你看从一个角度把这句话解释了。 另一方面六祖讲了:你不见佛,你信哪个佛? 那你这个没有,连一个基数都没有,连个体验都没有,那佛是啥? 你信哪个佛? 那肯定是没有开始的。 因为前面先意识到轮回的过患,整个的那个无助,那个在深陷于泥潭。 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出离心。 而且确实没办法了,世间有辙,他就使那些辙了,他就不相信,非得把这些辙都没了。 那我们来看皈依,是怎么皈依的? 有因为苦难去皈依的。 有因为要面对问题,像释迦佛。 既然我们都要死,我们都会老,生、老、病、死逃不过,那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都是这样,那整个就是荒谬啊! 整来整去,到这头儿,一捧土。 啥也不是,那我生命的意义。 我享乐,还是那干嘛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发问。 所以这个就是困而知之,就是他对问题发问。 有的人,是对“觉受”,比如佛像很庄严、他讲法真好,我们对这“相”去发问。 那这里面很多,所以十大弟子就显现,比如喜欢空性的、喜欢持戒的、喜欢头陀行的、还是喜欢讲法的。 所以十大弟子呈现不同的面相。 我们说声闻法,都是从可感可知来的。 而大乘佛法,突然意识到这个轮回的问题之后,忽然间对整个轮回发问。 那我们知道,这个空性,还有大乘心,即是空性,又是大乘心,同时升起的,那么这个叫菩提心。 就是大乘心加上空性,结合起来叫菩提心。 这从菩提心起修的就是大乘佛法。 它就不是从个体的所感去发问的,而是从悲心发问的,从整个儿对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发问,那这就是大乘。 所以见闻觉知是小乘,悟法解意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那么所谓大乘,就不是刚才讲的最上乘了。 依法修行是大乘,是指的行持上。 再往上是最上乘,实际上有些人他不是从知识来,也不是从所感来。 而是这个行为,他直接相应,他直接就去做了。 那么我们知道,都不是一佛,乃至几佛种的善根,他是宿世修行人。 所以他的修行的串习,就直接就接到法上了。 你不是法的,他天然就觉得不对劲儿,他就觉得这个荒谬,没有意义。 这是他宿世功德的显现。 那么这些都是宿世的道人,叫依法修行是大乘,无修无得是最上乘。 那再就是像祖师大德再来了,那种高阶的修行人,上根励志的,无修无证。 他直接切入到最后的修行了,“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啪! 直接就到这儿了,这是他的起点。 我们知道这个就是高阶的修行人再来。 从这个感知,就把所谓的种性、根器,又分清楚了。 所以从皈依、发心、行持。 这个逻辑基本上就呈现出来了。 请法,我们的福德因缘都具足了,这个法自然流淌出来了,其实这一定是。 只有我们僧团整个在这样运转,这个法才能显现。 因为它是化身吗!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呢? 我们为什么要请转法轮,为什么要靠僧团一起,这就是它的原理。 因为它不是一个东西,不是可以保存或下载一个的东西,它就是我们本身,是我们需要的。 而且我们代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也是这个时代需要。 所以通过我们共同的一个行为,使这种因缘显现,这条水流下来了。 这有个口,水就从这儿流下来了,这叫法流,也叫法脉。 那你这儿破个口,水流下来了,然后就流出一条河来。 所以我们成为容器,我们去祈请,我们因缘也成熟了,这件事儿才会发生。 因为法是空相,是由缘起来的。 所以这法显现不显现,法显现成什么样,就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修持和福德,和我们对因缘的一种汇集。 所以如果我们之间达不到,这个法自然也不是会出来。 “你给吧,我们愿意听,多讲点儿”。 没这事儿,你都不知道听啥,你都没有那个疑问,它怎么会有呢? 所以它来自于每一个人,我们这叫请转法轮,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所以这才能请转法轮。 然后这才会水往出流。 哪怕你一句一句的激发,就开始了,那就是它的因缘很成熟。 你得碰一下,首先一滴水在水龙头口这儿,你一碰它就滴下来了。 你碰它,它在那。 佛经要发问,一定是这个经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发问。 只有在高级的,佛不请自说,那是因缘太成熟了。 但是众生他达不到这个发问这个级别。 那这个法,佛会放光啊! 这我们从这儿来讲,悟的氛围也知道,一个法的氛围是什么? 一部经的氛围是什么? 我们知道法和经的这个氛围,法脉的氛围。 那倒过来,我们怎么祈请? 像我们在轮回中的,我们怎么能够让自己有这条船,这个乘。 我们怎么能够大家一起去祈请这样的一个乘,去显现。 让我们能够从这个轮回之海当中,不是度过彼岸。 那就不是真正这个的佛法了,是当下亲证。 你的那个本来,所以这个叫顿教。 恰恰就不是刚才那个哄宝宝,一点点来的。 所以它是真实来的,所以是顿教。 顿教之后,因为它是圆融来的,它是佛法。 没有说藏传、汉传、南传,你理解佛就是这个。 它各种显现是无尽的,所以法显现是无尽的。 因为随因缘显现,但是法是空性的。 所以禅宗是对法的源头发问,所以我们请法是什么? 叫直指,去揭心,禅宗的话揭心。 去让自己的心敞开,去揭佛的心,去印,所以唯有印心。 所以它不是那个请法,好像有个法可以让我们那个样子的,而是我们心去勘破,去准备好了,去映现。 所以为此四卷楞伽可以印心,找师父,也是让师父去直指。 所以悟者悟于迷,迷者迷于悟,咱们上来讲了。 从这儿又延展到,到底法是怎么发生的呢? 法这件事儿怎么发生的? 我刚才讲了,僧是什么? 法又是怎么发生的? 法是依赖缘起,它是一种因缘的和合。 它是空性和明性的显现,它是一个佛的功德愿力。 和我们自己的资粮、祈请,共同结合的。 那么这儿就到第三部分,佛法再到僧的时候,那么这个僧,我们经常怎么修持呢? 那就发现你就能理解密法。 所谓密法,密法就是不去讲那么多道理或者搞那么多事相,就是表面的事相,我指的那种外在仪式,不是说内在的。 那这个时候,它就需要祈请和虔敬心。 这个时候,你就读通了。 在这儿,一定是圆教。 在这里面你学完了,你听什么佛法,你都不会疑惑。 你不会被说,吃咖喱就是印度的,吃炸酱面就是北京的,没这事儿。 就不会被这些名相所障着,就不会有这些法执和法的分别。 这个才会真正的平等法。 是诸法空相,才能在用这个最上乘。 所以说:“宗亦通说亦通”,这个明白了。 “定慧圆明不滞空”,所以“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不但这个你知道,无量劫,无量佛法。 其实都不离这个,这就是禅宗。 其实禅宗不在法上,是在心上。 它是对源问题发问,这是哲学的概念。 就是哪个问题的最根上叫源,就是源头。 这个在哲学上,这个源问题,核心问题的核心问题。 我们不具体说具体的事情,源问题发问。 所以禅宗修持是每个人都是基于源问题去发问的,所以这个时候每个人有自己的法。 一个师父教出来弟子是不一样的。 因为每个人因缘不一样。 但是我们共通的是对源问题发问,所以这个这叫参。 我们对源问题的体证就叫回互。 我们对源问题的这个实践,那么这就叫行持,这是普贤行。 所以整个的,就理解什么是密法,密在汝边。 这就是六祖大师讲的“何为密,密在汝边。 ”所以我能跟你讲的这不是密,这一刻能够接通的就不是密,它就是显。 在你身边,就在你身边,你看不见,这才叫密。 所以就需要直指,从这个密到勘破,这叫显。 所以禅宗的特点在于勘破,它以智慧为核心。 是让你看到,它就在那。 我为什么看不到? 就明白什么是悟了,悟就是忽然看到。 敢情我以为是个好人;敢情我以为我是在干好事儿;敢情我底层的念头是这么起的呀;敢情我对那件事儿的时候,是这么个运转机制啊;这就叫悟了。 而不是说好像忽然灯一开,我看见什么了:“哎呦,圣诞老人来了。 一开,这个嘉年华了。 ”开悟这件儿事是特别害人和误导的。 我们用世间的理解开悟是什么? 就跟宝盒一样,啪一打开,这是世间的语言,世间的反应。 开悟吗,那肯定是啪一下子,我才能开悟。 我什么时候,谁摸摸顶,给我吃个啥。 或者我到哪遇到什么神仙了,什么六脉神剑。 然后我得了这个东西,我一练,我就开悟了,不可能。 这就明白,这个修行的难,肯定是错的。 你也不用解释,你理解他也是错的。 所以禅宗讲不立文字,你看这就回到不立文字的原因。 不立文字的深意。 然后教外别传,你看从事相上,那个源问题。 第三个,直指人心啊! 怎么见性成佛啊? 你看,这不说圆了。 所以一定要知道什么是顿教,什么是圆教。 所以大乘是开始,那个缘起。 点一盏灯,烧一炷香,去打坐,这时候他不知道这是什么。 他只是至少愿意去做。 所以大乘始教,都是缘起的。 让他做点好事儿,修桥补路。 什么叫大乘始教,开始的始,让他有个开始,有个缘起。 然后大乘宗教,那我们说就是大乘菩提心啊,我们知道,实际上菩提心是个引子,并不是真实的菩提心。 但其实它经过一个模拟系统,视同VR甚至AR系统。 VR就纯粹是虚拟现实。 AR是什么? 结合你的现实,叫增强现实。 那我们很多的宗教都是VR和AR,它是一个增强现实,但是它还是假的。 还大乘宗教,只有看懂这个,这个才能进入顿教。 这是真实,不是哄宝宝了。 所以汉传佛法,它是氛围形成的。 所以它是由三论宗,就是鸠摩罗什带来大乘佛法,大乘的这个氛围,这是鸠摩罗什所给我们奠定的。 看到了由它所翻译的语言,形成了我们的语言系统。 就是汉语成为大乘空性的语言。 这就是鸠摩罗什通过译经来完成的。 我们知道中文的,语言是经过佛教改造的。 那就是别的语言很难表达。 在中文里,就能表达。 中文已经通过千年的这种语言改造。 回到前边的语的问题,那么由三论宗,再往后天台宗。 天台的止观,我们知道像永嘉玄觉,就是从天台,最后到六祖那印证的。 那这里面好多修法,止观,当然到后边,禅宗发展已经很高了。 就不大是这个了。 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根基,这是通过汉传佛教的一个累积的根基,包括它的理论完备,那种精密,那种味道,其实都已经出来了。 就是汉传的文人的,这种特质和印度不同的理论体系。 那我们说天台,往后再升级到华严,然后包括律宗。 后面,还有结合唐密,就是在唐初的时候,我们汉地所有的佛法都汇集了。 所以现在所有根基都是来自唐初,就是那个时候从这个脉。 所以在这来讲,必须《华严》是根基。 《华严》是大乘加,从《华严》再往上一步就到禅宗了。 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华严》,你没有这些理论,和精细的经教。 是很难入进去的。 所以在汉传大乘佛经里,经教是核心,这是和藏传的差别。 藏传是以论,以它的祖师的论,巴楚仁波切,就是它是以这些为核心,这是它的特征。 所以汉地还是这个经乘还是根基,《维摩诘经》等这些是汉传的特点。 刚才讲了,从天台的汉教,华严的汉教,刚才说天台律宗,整个的所有的这些佛法,其实达到巅峰。 然后之后再向上一步全化空之后,就成了禅宗。 所以在这儿,学禅宗不能说,我们学禅宗的怎么怎么样,不管是净土,念佛,这些都是来自于整个的汉传的土壤。 当然念佛法门,严格说,念佛和禅是两大甘露门。 这两大甘露门是什么呢? 实际讲就是胎藏界的它的两个门,一头儿是从地藏、观音这面入的。 一头是从文殊菩萨这面入的。 文殊这边入的,就从智来入。 而观音、地藏是从救度,我们说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然后解决问题。 我们说地藏,我们就看到。 你看学佛的两大类人,一大类是地藏、观音的这些的崇拜,所谓宗教崇拜,偶像解决。 很多老太太一心念佛呀,你说智慧很难理解,她从这儿直接入,这是念佛。 但是念佛不止于此,念佛是密。 这些我都不细说,这以后是咱们课程里面讲。 这是两大甘露门。 而且我们看到四祖也罢,五祖也罢,念佛和禅,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那个念佛和禅也是不能分的。 也是我们任何一个三宝弟子,汉传的必须要学的。 所以我们说净土经典,像前两天我发的,《无量寿经》这些都是核心。 实际上禅宗说的丛林,到最后实际上是净土,实际上它本身就是净土。 它不是靠跟你讲,它靠氛围直接就把你导向对了。 因为你的身转化了,语也转化了,意也转化了,在这所有东西会自然发生。 就像万物生长一样,自己就长了,你不用去安排。 还要练习,你在这个氛围,不离这个氛围,它就在长。 这就是,实际上到这儿来讲,汉传的核心本身就是净土。 所谓那个丛林就是净土。 不讲经,不说法,我怎么学呢? 就是我们用这个世间理解的就是四六级考试,你总得干点啥,我才学的会。 因为这是本来的。 你在那个环境当中,你那乱七八糟的就没了。 你乱七八糟的没了,真不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这个时候,它这个禅宗形成它的方式。 这又是整个也是悟的氛围。 我们明白了,汉传的它的整个的样态。 我们如果从文献上,像那些说史学家、宗教学家。 光去研究什么是禅宗,那根本就连毛都没沾着,根本两回事儿。 做点史料,但是跟修行没关系。 跟禅宗也没关系。 所以在这来讲,我们既然是圆教,不能排斥任何佛法。 一定是五十三参,一定是,你要理解华严。 所有法的显现,五十三参就是无尽法的显现。 所以在这来讲,不能说我们念佛,我们学禅的,那是密法,这都是分别,我们就是法。 就是法,法者,觉也,僧者,行也,没有这个那个。 治病救人,我们拿来都能用。 以前分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有川菜、卤菜、粤菜,各地不一样。 当然会形成不同的特点了。 但是到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资讯如此发达。 我们所知障就会很麻烦,然后大家那种分歧,会比佛法本身障碍还大。 所以在这来讲,这个时代,这个佛法的显现。 它就是一个佛法,它就是佛法。 我们再看到不同的时候,可以吃米、吃面。 但是你也不会有那个分别,所以这样的才行。 你看大手印仪轨一开篇,这些成了部落主义。 每个人有自己的图腾,然后捍卫自己的,就我们这个牛,我那个比你那个高那么一点点,那就很麻烦。 这都违佛法的,都是让佛菩萨伤心的。 就是简直这倒霉孩子,一帮倒霉孩子,把佛法弄没了,自己不受用,在那分别。 然后被僧魔利用。 要么拿这个挣钱去了,搞来搞去。 其实就是最后让大家,以宗教的形式把佛法灭掉。 所以我们在这儿,从起步来讲,这个戒律。 不允许有这些乱七八糟的分别,有分别是你的事儿。 对佛法起心动念,有分别,说明你自己不明白。 所以要对自己忏悔,是你自己的开放度不够。 而不能去,诽谤这个法那个法,高低讲的就这一个法,就是佛法。 所以这块儿,也是正念。 所以我们说正闻熏习,所谓正闻熏习,何为正闻? 我前面讲了。 这几个加到一块儿,你看这又是一个“悟的氛围”,你会知道它的土壤是什么? 汉传的土壤。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按照新的政策条例,3月1日后公众号即将被关闭。 所以后面的几天内容很长,尽量在月底前把悟的氛围课程发出去。 同时,月映虚舟的禅宗概论课程已经发了几个月,各位师兄如有问题,可以发邮件yueyingxuzhou@163. com, 月映虚舟老师会选择一些问题亲自解答。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2-02-20 21:43:26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