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甘露明灯|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保护 内容: 很多人把戒律看做是一种约束,那是因为不明白持戒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要持戒呢? 简单来说,了结旧恶业,不造新恶业,便可改变命运、趋向吉祥、终至解脱。 所以古今大德,会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行为、意识都尽可能趋近于道的规范,通过持戒来止漏培福。 理解到这里,就明白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保护。 佛陀的戒律大多源于他的弟子们犯了错误,在观察因缘之后,就制定了一条条戒律。 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律,这些戒律形成了一个保护罩,让我们免于以身试险。 持戒是件好事,但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某某,你犯了一个错误,应该立刻忏悔! ”“某某,你听到了没有,师父在说你呢! ”师父经常教导大家,为了道友之间的和合,我们不要去批评别人的缺点,自己有许多的问题,却成天帮着别人找毛病,这实在是太可笑了。 只懂得片面的戒律,而不会观清净心,最后把自己修成了一个“戒律警察”。 “三季人”的故事,大家再认真学习一下:一天,孔子的一个小弟子在院子里扫地,远处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年轻人,年轻人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吗? ”小弟子很骄傲地答道:“是啊! ”“那你懂的东西也很多喽? 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 ”小弟子一听,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屑地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这谁都知道。 ”“不对,是三个季节。 ”绿衣人抢言道。 “你才不对,是四个。 ”小弟子也不甘示弱。 “那好,咱俩也别吵,找个人给咱们评评理,如果是三个季节,你给我磕三个头,如果是四个季节,我给你磕三个头,怎么样? ”绿衣人出了个主意。 小弟子一听,满口答应道:“行,一言为定。 ”恰巧这时孔子出来了,小弟子赶紧上前去问老师。 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绿衣人,对小弟子说道:“确实是三个季节,你输了。 ”小弟子一脸吃惊的表情望着老师,心里满是疑惑,可是也不敢问,只好乖乖地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头,绿衣人这才满意地走了。 小弟子不甘心,问了孔子:“老师,明明是四个季节,您怎么说三个呢? ”孔子笑道:“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他明明就是个蚱蜢精,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你对他讲冬天,能够讲的通吗? ”说完,留下一脸茫然的小弟子挥袖而去。 大家一定要从浅显的故事中读出道理:别人犯没犯戒,你只要是自以为是的指责他,那么你就犯戒。 他做错是他的事情,更何况有些时候,错不一定是真的错,短暂的错不一定是长久的错,可能事情存在一些特殊的因缘,善知识、佛菩萨刻意的示现、善巧的表法,我们无法用现有的目光去涵盖事实的真相,所以当智慧不足时,学会观清净心。 学习佛法的关键是修心,不是修嘴。 在寺院,如果两个道友之间吵架,作为师父而言,不会听他们讲谁先错、谁后错,都是各打50大板,跪香去吧! 为什么呢? 先找事的那一个,主动找麻烦,是错,一个巴掌拍不响,后者和他吵起来,是不注重和合,也是错,两人不修忍辱波罗蜜还是错。 我们要做彼此正能量的镜子,如果把一切都当作还债,就吵不起来了,这才是智者的处事方法。 同时,当自己意识到错误的时候,要马上忏悔,忏悔者不会因为认错,就失去尊严、受人鄙视,反而会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因为敢于承担才是真君子、真修行人。 反之,一直强词夺理、不肯低头的那个人,才会遭到耻笑。 “高尚行为越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福德会像泉水一样涌出,自然越来越吉祥,所以转变会相当大。 愚者无论过多长的时间,也没有任何的长进,修了一张嘴,就算拼命的修持,也会被傲慢吞噬功德,就像一个漏水的瓶子,本来就一点水、一点功德,最后慢慢漏光了,越来越不吉祥。 ——根据教圆法师开示整理更多阅读甘露明灯|烦恼化清凉甘露明灯|人祸感召天灾甘露明灯|我们为什么要共修甘露明灯|嫉妒是毒药 随喜化解之甘露明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修行甘露明灯|妈妈做的饭有毒,我不吃甘露明灯|如何判断自己道业是否增上甘露明灯|励力修集福德,才能改变命运甘露明灯|时时打扫内心,提升自己的正能量声 明 本文由「云台海会」微信平台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公众号:yuntaisi123 发布时间:2019-09-09 22:03:39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