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个很微细的行为,也可以产生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 内容: 藏通别圆《天台宗纲要》静权大师 述  第四十二集(一)圆教(四)圆教的因果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四十二集讲解:上传下喜法师地点:宁波慧日禅寺时间:2018年时长:43:21(四)圆教的因果圆教的因,是一心三观。 吾人现前介尔一念,六识妄心,体具诸法,即空假中(这是但举一念妄心以明,其实一切诸法,无不都是体具诸法,即空假中)。 能明白这个道理,依此起修,便是一心三观。 在这里,必须明白性德和修德的关系:性德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本是不可思议,圆满具足一切诸法,即空即假即中(就是圆妙三谛);修德是依性德而起修,念念回光返照,观照本具之性德。 修德功深,性德便显。 若没有本来具足的性德,便不能发起修德;若没有依性德起修的修德,也就不能显明性德。 一心三观,是依圆妙不可思议的性德而发起的修德,从此起修,可以亲证圆教的三德涅槃。 --- 《天台宗纲要》原文圆教的因,殊胜不殊胜? 殊胜。 圆教的果,会不会殊胜? 果也殊胜的,可以得圆教的涅槃三德。 圆教的因,即一心三观,观空、观假、观中。 圆教的一心三观,既具足了止,又具足了观,止观双运。 见境之时,见心不见境;观察于心,心之体性空。 正如湛然大师圆寂前所说:“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 我们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在佛法的解释和认知上那么简洁,空、假、中三个字,应对于最后得到的果—涅槃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一念无相即是法身”,请问这一念无相,是不是法身? 是不是般若? 是不是解脱? 是的,“一”就具足三。 作为佛菩萨来说,“无法不备谓之假”,那是什么法? 佛法没有恶法的,佛法都是应机而现的,是至善光明的,可以指般若德;佛法不仅令自己解脱,也令众生解脱,所以也具足解脱德。 “非一非异”,也应对解脱德。 所以空、假、中每一个都具足涅槃三德,所以叫一心三观。 三可以入一,一可以入三。 这是圆教的特质,除了名圆妙,还是圆满、圆足、圆顿。 所以见地越高,很微细的一个行为都可以产生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叫“明理”。 明理之后要怎么修? 保持明理的状态,就叫修。 这个修也不是别修,止和观是同时的,三千性相是同时的,理性和事相是同时的。 扩展学习资料《大般涅槃经玄义》  隋 · 天台沙门灌顶撰又华严云。 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 所有慧身。 不由他悟。 清净妙法身。 湛然应一切。 妙法身是法身德。 慧身是般若德。 应一切即应身。 是解脱德。 此之三身。 地地转增。 如月渐满。 岂非道始。 因中之位。 那得因中。 衹有般若耶。 道后具三德。 如上说。 此事可知。 当知道前圆性德。 道中圆分德。 道后圆究竟德。 《金光明经玄义》  隋 · 智者大师说灌顶录德有三种。 一法身德。 二般若德。 三解脱德。 法身者。 即是金刚坚固之体。 非色即色。 非色非非色。 而名为真善妙色。 真故非色。 善故即色。 妙故非色非非色。 又真即是空。 善即是假。 妙即是中。 。亦复如是 以是义故。 名为佛法。 名佛法界。 摄一切法。 名法身藏。 名法身德也。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无非是开始和坚持 发布时间:2022-02-17 22:04:3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