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丈怀海禅师圆寂日——野鸭子飞过去了 内容: 巍巍大雄峰,全是黄金铸。 一喝三日聋,牙爪从兹露。 拨转野狐禅,分付下堂句。 引出赤须胡,圣贤俱罔措。 百丈怀海禅师,俗姓王,福州长乐人。 幼年出家,初依潮阳西山慧照和尚,后依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 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具备了深厚的佛学知识。 大历初年(公元766年),听说马祖道一禅师在南康(今属江西)竖立法幢,师遂往投。 马祖非常器重怀海禅师,让他做自己的侍者,以便随时随地提携点拨他,令他早日明心见性,传承禅门心灯。 每当施主送斋饭来的时候,怀海禅师刚揭开饭筐的盖子,马祖便拈起一块胡饼,对着怀海禅师问:“是什么? ”三年之中,马祖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向他开示佛法的大意。 有一天,怀海禅师陪同马祖在野外行脚。 这时恰好有一群野鸭子从附近飞过,马祖问:“是甚么? ”怀海禅师道:“野鸭子。 ”马祖问:“甚处去也? ”怀海禅师道:“飞过去也。 ”马祖突然转过身,使劲地拧怀海禅师的鼻子。 怀海禅师疼得失声大叫。 马祖道:“又道飞过去也! ”怀海禅师言下恍然大悟。 事后,怀海禅师回到侍者寮,悲伤地大哭起来。 同寮见他这个样子,便问:“汝忆父母耶? ”怀海禅师道:“无。 ”同寮又问:“被人骂耶? ”怀海禅师道:“无。 ”同寮道:“哭作甚么? ”怀海禅师道:“我鼻孔被大师扭得痛不彻。 ”同寮问:“有甚因缘不契? ”怀海禅师道:“汝问取和尚去。 ”于是,同寮来到方丈室问马祖:“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 告(请)和尚为某甲说。 ”马大师道:“是伊会也(他已经开悟了)。 汝自问取他。 ”同寮重新回到寮房,说:“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 ”怀海禅师于是呵呵大笑起来。 同寮感到莫名其妙,问道:“适来(刚才)哭,如今为甚却笑? ”怀海禅师道:“适来哭,如今笑。 ”同寮听了罔然不知所以。 第二天,马祖升堂说法。 大众才集在一起,怀海禅师却走出来,把马祖的座席卷走了。 马祖于是下座,回到方丈室。 怀海禅师也跟着进去了。 马祖问:“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 ”怀海禅师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 ”马祖问:“汝昨日向甚处留心? ”怀海禅师道:“鼻头今日又不痛也。 ”马祖道:“汝深明昨日事。 ”怀海禅师遂作礼而退。 又有一天,怀海禅师再参马祖,侍立在马祖身边。 马祖拿起绳床边的拂子,高高擎起。 怀海禅师问:“即此用,离此用? ”马祖于是将拂子放回原处。 过了一会儿,马祖问:“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你今后开口说法,将如何教人)? ”怀海禅师也擎起绳床边的拂子。 马祖道:“即此用,离此用? ”怀海禅师听了,也将拂子放回原地。 这时,马祖忽然振威一喝。 这一喝如此厉害,直震得怀海禅师三日耳聋! 上述两则公案,极富戏剧性,充满了禅机。 千百年来,它们一直在禅林中传颂着,成为参禅者参究的主要话头之一。 百丈禅师在马祖座下开悟,与当时的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并为马祖座下的三大入室弟子。 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马祖圆寂,怀海禅师掬一把清泪,曾一度住在石门山马祖塔旁隐修。 后周游四方,来到了江西新吴(今奉新县)大雄山下。 一时,四方衲子争相参礼。 因为此山高峻,人称百丈山,所以怀海禅师也就被称为百丈和尚,或者百丈怀海。 从初祖达摩到三祖僧璨,禅宗的教化与修行,还只是个别现象。 当达摩禅法传到四祖道信的时候,道信大师的门下就有了五百余人的盛况;传到了五祖弘忍的时候,就有了七百人的盛况;再传到六祖慧能的时候,四方学者云集,终于出现“缁白千余人”的盛况。 慧能大师之后,禅宗学人越来越多,并且大都居住在律寺里。 律寺里的教育方法与修行方法,有许多方面是不适应于禅宗的,对于这一点,百丈禅师“常尔介怀”,于是针对禅宗的特点,结合佛教的大小乘戒律创立了“从林规式”。 由于百丈禅师住锡在百丈山,所以他所创立的“丛林规式”自然被称之为《百丈清规》。 自从百丈禅师制订了《百丈清规》,禅宗也就有了自己的规章制度。 《百丈清规》的出台,为禅宗的特别教育方法与修行方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极大推动了禅宗的发展壮大。 在《百丈清规》中,有“普请”制度。 “普请”就是共同参加劳动,上至大方丈,下至小沙弥,所有的出家人都必须参加集体劳动,无人例外。 把集体劳动制度化,这是需要超人的胆识与魄力的。 因为古代印度的佛教制度,一直就是托钵乞食制,不许从事耕种劳作,并且把比丘的耕种劳作视为不正确的活命方式。 百丈禅师从中国文化的实际出发,及时地对佛教制度作了大胆的调整,提倡“农禅并重”的丛林作风。 而且身体力行,除了领着大众修行之外,还亲自参加集体劳动,并且留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丛林佳话。 根据灯录上的记载:凡是“普请劳作”,百丈禅师总是随众共作,直到晩年,他每天仍下田干活。 徒弟们多次恳求说:“师父,您这么大年纪了,就在家休息吧。 ”百丈禅师总是笑笑,依然随众干活。 首座和尚就和大家商量,把师父的劳动工具悄悄地藏了起来,百丈禅师找不到自己的劳动工具,无奈只好留在寺里。 吃饭之时,大家都到齐了,斋堂里唯独不见百丈禅师的身影。 几位弟子来到方丈室,看到师父端坐禅床,便问:“师父,您怎么不去吃饭呢? ”百丈禅师说:“既未劳作,即不应吃饭。 ”弟子们端来饭菜请师父吃,百丈禅师异常坚定地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第二天,弟子只好将工具还给他。 从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成了千古传颂的丛林佳话,百丈禅师则成了禅僧们效法的榜样。 百丈禅师入灭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春秋九十四岁。 禅师嗣法弟子甚多,最著名的有沩山灵祐、黄檗希运、长庆大安等十五人。 百丈禅师生前所创立的农禅并重的丛林生活制度和清规(百丈清规),对中国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遍洒花雨  尽沐甘霖金界花雨 为你而开关注回  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发布时间:2022-02-17 20:42:18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8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