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悟的氛围 1001 序言(二) 内容: 1001 序言(二)那现在回到“悟”为什么如此之难? 那我怎么“悟”? 悟刚才说了是个假问题。 但是这句话问得是没有错,问的是对的,是正问。 而且是非常好的问题。 那么它这儿为什么难,我们都知道,“悟”很难。 那么“悟的氛围”也好,那到底,先说“悟”是啥? 我再奔着那去啊! 那我们说,为什么这一问就错了? 是这样的,我还是先铺垫另外一个,回来再讲,要不一会就衔接不上了。 实际上我们从“语”开始说,刚才借着《楞伽经》,一方面切穿。 另一方面,就是说我为什么从语开始讲? 因为身体大家是大致相同的,就是它有巨大的共性。 我们说医方明为核心,展开身体,比如气脉明点,包括我们能量,就是五轮塔,地水火风空,这个相对好办。 因为我们越往硬件讲,是越趋同的。 而语言的复杂和丰富,尤其我们栖息在语言的大树下。 我们是用语言思维思考的。 所以核心的“悟”,是最核心最核心其实是在语上。 “身”其实相对好办。 因为只要知道清楚,其实它是一套工程,去按照去做,它是一套生命工程。 但是光有这个工程,是不会证悟的。 否则搞一个疗养院我们就证悟了。 就是光是身,不足以去证悟。 还有“意”。 那么“意”又是依于“语”。 因为没有语怎么会有意呢? 你那个思维从哪来? 所以它还是依于语。 所以语是核心,甚至语决定了我们身是什么? 因为除了肉身,还有文身,句身,名身。 这个文化的身,这个社会的身,这个时代的身。 那这都是依于语。 我们每个时代语是不一样的。 所以你看发现这三个身、语、意,凝结在语上,那么语是重中之重。 我们说“悟”的氛围。 首先第一个难点,依照我们日常的语言。 实际上语言来自于我们的身。 既然来自于我们的身,它是基于颠倒幻相,才生成的语言。 当然它有效,我们日常当中这么说,这么用。 大家能完成生活就够了,它和真实关系不大。 就像说公鸡能打鸣,公鸡叫太阳能升起,这一千年就这么过了,到底是它升起和公鸡有什么关系,这个不清楚没关系。 反正鸡叫我起来干活儿,这个没错儿。 在这儿讲,为什么要闻思修? 为什么我们要正修佛法? 为什么要正闻熏习? 就是因为我们这门课,也是一个巨大的特点,基于这点是什么呢? 它不是一个词条,或者一个道理,它是一个语义场。 语义场当中,我说什么是东? 东相对的是西,这叫西,西相对的是东。 你不是罗圈话吗,但实际上在一个“悟”的氛围当中,或者在人类社会当中,它是通过罗圈话和语义场相互来完成的。 因为如果你这个东西没有感知,你生命中没有办法去表达和沟通的,你语言表达不了。 你就想象不出来,你没有办法沟通。 所以在刘姥姥的社会,就不说佛法了,她都无法去想象出贾府去怎么样的生活。 我们就是以前想象的,现代化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因为我们的身决定了这个,我们学包括互联网,实际上学的是一个语义场。 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人,我们有这个语义场。 它是诸多语言相互之间的解释,相互印证。 这点从哪来的呢? 就前两天就9月1号开学,就讲《新华字典》。 这本《新华字典》为什么这么重要? 它完成了非常重要的历史的过程,就是给中国人扫盲。 所以它不是一个大百科全书。 而是因为你认字,每个字是单独的。 你说东,相对的是西。 你说西,相对的是东。 左,相对的右。 一本字典,实际上是一个语义场,你是靠字的相互之间,你才能知道、理解。 所以这个字典,其实是一个语义场。 那么说“悟”的氛围为什么难讲? 或者说佛法为什么难学? 其实佛法他要形成的不是一堆的词条或者道理,它是一个语义场。 我们必须进入这个语义场,才会生起那个心,就是那个意。 我们进入这个语义场之后,才会理解“身”,才会和身体有一个“正”交流。 所以我们讲五轮塔。 你看中间都是语言,而语言是什么呢? 是“无”。 每一句话好像是一个词,“但用名言无实性”。 所以“五八六七果因转”,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明白。 为什么这么讲呢? 是为形成语义场。 它就包括有不同的坛城,因为一件儿事儿,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维度。 每个坛城,它就是一个语义场。 你进入这个坛城,其实就是个世界。 它就靠整个的语义场,来使这个“意义”显现的。 你不可能把它拿出来,就像都讲一个药师佛,讲阿弥陀佛,你要看在哪个系统讲。 它也可能讲的是报身佛,也可能是法身佛。 那你要看它在什么语义场里面。 那在这儿就是正闻熏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课,是熏习起整个语义场。 那么这就回到了我师父给我的一个法宝。 就是从一开始,他就说“你不允许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佛经,你只能用佛经来印证佛经”。 那我到现在明白了,实际上佛经印佛经就是语义场,这不会出错。 如果我理解实际上是把它降维了,用我的语义场。 我世间的语义场去理解佛法,是不是指定是错的。 我必须用这个语义场的内部去循环去理解,什么叫“旷野沙碛中有大树王”。 《阿弥陀佛经》里讲的七宝行树、乐音树,那你这样的互参。 你参完之后,原来佛法的是一个语义系统,就是你懂得这个符号学。 你就知道“慈”对的是弥勒,弥勒对的是“不忍”。 就像带小孩一样,你得恒顺他。 他今天要这样,明天要那样,你知道他现在都三岁四岁,你必须恒顺他。 你也知道将来他要上大学。 从现在幼儿园,你就得考虑,他上大学的学费怎么办啊? 上常青藤学校怎么办啊? 这就是慈。 回到第三个,就是广泛的链接,所以我们对任何一个众生、一个生命,对一个事件的时候,是用一个语义场的背景面对这个点,来处理。 跟一般人处理事情完全不同。 这是解释我的行为,大家觉得我跟好多人处理事情不太一样,就是实际上从这来的。 (待续)“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2-02-15 23:17:24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