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月映虚舟禅宗概论1001 序言法堂:悟的氛围序言 内容: 1001  悟的氛围序言 昨天有人问我“那到底怎么悟? 这个“悟”是个问题。 ” 我说“不是怎么悟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迷的问题”。 因为“悟”,是悟个“本来”嘛! 它就在那里。 所以它不是“悟”出来的。 悟是要悟到我们怎么“颠倒的”,就是我们怎么“犯错”,我们怎么“自欺”,这个是要悟的。 所以看六祖说的很清楚,“悟者悟于迷”,悟就是悟得你怎么迷。 所以它俱舍! 你看小乘就很清楚,小乘讲俱舍。 所以整个讲“悟于迷”,你怎么迷的? 你看你哪犯错了,自己去对照。 那么到大乘呢,我们说菩提心,我们有没有这么广大。 还是我们自己将不如意、不满意全都断掉。 有没有去理解他人,去承担。 还是落在“空”和“了义”当中。 那实际上在这个大乘当中,就无法达到佛性的广大、遍在。 所以真空觉绝相观,这当中是有相的,是有个“了义”在的。 理事无碍观,就是法无高下。 因为就是这一刻什么是合适的,它并不是“了义”。 这就知道,这个人他是声闻。 这个时候,他就得烧香磕头,去烧高香,就是这样合适。 因为对他来讲,这个时候就是需要温暖,这是唯一在这个时候“有用的”。 所以每一刻是不一样的。 在这当中,没有“了义”“不了义”。 了义是站在佛的角度,你去恒顺众生,去体谅这一刻,那个是“了义”。 而不是择开来事情有个“了义”在,这个是个巨大的差别的。 从这来讲,从小乘的俱舍。 就是我们先从粗大的烦恼、自欺、爱憎当中,择出来之后。 但是这个俱舍之后呢? 我们舍舍舍,断断断。 那我可以雪山修行,我也体味空性。 我可以有很多的证量。 但是证到最后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是你自己,甚至达到涅槃。 但这个涅槃当中,没有别人。 因为都舍了,是俱舍。 因为“我懂,我知道,我解脱。 ”这一步一步当中,断断断,就把什么都断了。 所以大乘从一开始就是从“菩提心”开始修,菩提心里有个根基是什么呢? 它和小乘有个区别就是:用一种民间的表达方式“人成佛成”,它不准确。 但是我们借着这种说法来说。 就是我作为人性,就是我们真正的佛性的人性,不是世间讲的食色性也的人性。 是指的:人本然的温暖,就是那种生命感,本然的开放度。 像孩子,像小孩子学习的那种开放度,这都不完全准确,只是借用它来表达。 不能说小孩子就是了,我们是说那样的状态,那样的开放。 包括我们的明晰、开放、敞开、温暖、链接。 很重要的链接,这和小乘不一样,它是在链接当中。 所以我和“这个”是不分割的,所以在这当中,就会有烦恼,而在烦恼当中恰恰去证。 我们在烦恼当中,烦恼怎么起的? 而不是把事情干灭火儿。 而是说我烦恼怎么起,所以借着烦恼来修。 是我所有东西我都不烦,我都切穿了,也就是好多事情我都无碍了。 所以最后叫理事无碍观,从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到事事无碍。 再回来说:真空绝相观,是不落在二元的。 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含容周遍观。 这种广大的、遍在的链接,是和小乘是不一样的。 所以基于这个,我们回到基础乘,也是俱舍,也是这样的去解决问题。 但是它的基点和小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管它叫“菩提心的修习”。 那么“菩提心”是个啥? 这是一个特别虚幻的事情。 我们能够理解的“菩提心”都不会是那个真的“菩提心”。 他只是跟小朋友讲长大了就会怎么样,又或者怎么样做好宝宝,基本是这个级别。 是一个黄叶止儿啼(出自《大般涅槃经》: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 莫啼! 我与汝金。)是跟小朋友说的话。 包括我们说福德、善根、因缘。 都是这样的,你说得有错吗? 没错,但说得太简单了。 一个福德当中,包含了什么呢? 包含了空间,你有没有空间? 第二个:福德,你有没有这种链接和承载? 你如果没有链接的时候,你是在这儿,但你是孤家寡人,怎么会有福德呢? 你比如,道友不好,大家陪着他长大。 这个过程也是大家处出来的,大家过命交出来的。 所以不好的时候,大家陪着,这是一个相互的。 所以“僧”是很关键,就是相对于小乘来讲,这个僧是特别重要的。 就是“佛法僧”当中,它都凝结在僧上。 因为汉地的寺院和僧团和藏地是不一样的。 因为藏地是大家一起上课,像大学同学。 一个大教室上课,上完了各回各家,各吃各的饭。 你有钱过你有钱的,不住宿舍你外边租房子没问题,我们一起上课是同学。 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一个关系,像大学同学的关系。 但是汉地的僧团,它就是个社会,它要做到“六和敬”。 我们要借着僧人的这个小社会,你把心里的阴性的东西、分别的东西、烦恼的东西,全部敞开,所以叫无遮法会。 也就是僧团的价值在于内部达到的极简。 借着科学去讲,这个叫涌现。 每个蜜蜂都不聪明,每个蚂蚁都不聪明,每只鸟都不聪明。 但是它们整体完成的行为,是不低于人类行为的。 像单细胞动物阿米巴虫,就是一团粘液。 它所能够整体完成的东西,和人类工程,现代工业技术完成的工程,有些东西是一样的,甚至还高。 为什么? 因为它们之间简单,因为简单形成一种更高的智慧。 而僧团之间形成的是接近于佛的状态。 我们是借着僧团,来完成整个儿三宝的凝结。 这就是和藏地以上师为核心,是不太一样的。 藏地是都凝结在上师身上。 汉地是以三宝为核心,佛法僧。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行也”。 那么华严宗划进来,律宗划进来,天台划进来。 所有这些划进来之后,凝结成这样的一个僧团的制度。 实际上是觉悟的氛围。 这个是汉地和其他地方特别不一样的地方。 何况我们还有这些文人系统,它之间这种交互之间,这我就不展开了。 这种交互和含容是靠僧团来完成的,这样的一种修习。 所以说六和敬,破和合僧是忤逆罪,就是因为这一点。 可能破自己的,坏自己的慧命,也会坏别人的慧命。 所以在这当中,僧的和合,至关重要。 也就是僧团的证悟,实际上是在僧团内部达到了极简的状态。 然后它能够涌现出超越我们个体的智慧。 这时候这样的一套制度,祖师大德的制度。 是按照整体的僧团接近于佛,来完成我们的修行,我们互相成就。 也就是它实际上使我们“菩提心”的土壤。 我们可能在寺院,跟世间去接触,托钵化缘,跟外边结个缘。 但是我们穿上这个衣服,我们穿着袈裟,托着钵,这个佛的慧命,实际上是靠僧团内部完成的。 这个是我们之后要慢慢去体会的。 从工程上去理解,实际上它内部达到的极简。 这当中每个个体,我说相伴相依。 这当中涌现的出来的智慧,是超越我们任何个体的。 它不是个体的相加能够达到的。 这儿,再回到刚才开头的那个“悟”的氛围。 为什么“悟”如此之难? 在刚才把“悟的氛围”,包括以后讲丛林制度,这都是刚才由僧团链接,暂且放着。 今天是绪论,是把这个大致捋一下。 后面我们不知道会讲多久,但是会把这个展现出来。 我们说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含容周遍观,这是三大块儿。 那我刚才这第三块儿,是相对于菩提心和僧团。 然后理事无碍,是借着烦恼,借着世间,借着如幻的世界来去达到证悟,所以它是断法。 所以达摩传的是断法,断我法,断境法。 那么是从这儿去展开。 也是我们会讲“法者正也”,不颠倒才是正。 所以“悟者悟于迷”,“迷者迷于悟”,它不只为俱舍。 所以上来以《楞伽经》的百八句为基,包括语言对我们的……那好,再说我就回到第一讲了。 这块儿暂且放在这儿。 (待续)“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按照新的政策条例,3月1日后公众号即将被关闭。 月映虚舟的禅宗概论也已经发了几个月,各位师兄如有问题,可以发邮件到yueyingxuzhou@163. com, 月映虚舟老师会选择一些问题亲自解答。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发布时间:2022-02-15 19:49:42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