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不如法的比丘应该尊敬吗? 内容: 昔日莲池大师在世之时,深深仰慕飞锡法师的《念佛三昧宝王论》,四处探寻却未能得见。 神庙末年,苏州一位长老大德于旧书堆中偶获此书。 蕅益大师得此书后如获至宝,不仅将其单独印行流通,更将其收录于《净土十要》,奉置于《净土十疑论》之后,可见此书,深得二位大德的重视。 可惜古文艰涩,令不少善信望而生畏,幸有法宣法师将其译为白话文,以使法雨均沾,普利十分。 现载其白话浅译及原文,以飨读者。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  问曰:前面的两种疑难已经释怀了。 《梵网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然而若是缁服的僧众之流,佩持如明月皎洁之戒律,悬挂如璎珞庄严之明珠,参位于三宝之尊,弘范统理在家出家之七众,此必然应当恭敬尊重矣。 如果不是精严持戒,举动行为颠沛放荡,轻慢其人又有何过失呢? 捶打其人有何罪恶呢? 期望师父为我剖析之。 对曰:释迦如来曾经于《观佛三昧海经》之中,为其父亲净饭王说:昔日有四位出家比丘,毁犯戒律而心中引以为耻,即将离于僧团无所依怙。 忽然听闻空中有声音曰:“你们所犯的戒律,如果认为无可救拔者,其实不然也。 空王如来,虽然已经涅槃了,而其形像尚在世间,你们可以入于佛塔,一同观看佛陀宝像眉间的白毫相好。 ”比丘等随即哭泣流泪曰:“观见佛像的功德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见到佛陀的真实容貌呢? ”于是举身投地至心忏悔,如同大山之崩倒于佛前。 如今此四位比丘于四方世界,皆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今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佛,即是过去的四位破戒比丘也。 所以释迦如来称此观佛三昧,为大宝王戒品海者,以其可以洗涤破戒之罪垢,得到尘累消除之清净也。 此四位比丘只是才一看到佛陀的宝像庄严,皆能成为世间之尊。 那么念佛之人,怎么可以迷惑于破戒僧的假相,而轻慢捶打之呢? 是故《大集经》云:若有诸国王大臣,捶打骂辱出家无论持戒破戒之人,其罪过如同伤害而流出百亿尊佛身上的血。 若是见到披著如来的袈裟者,无论其是持戒、犯戒,但可生起其如同佛陀之想法。 将出家众当作佛来想者,即是念佛三昧也。 此乃是释迦如来金口所说,正说明了《法华经》常不轻菩萨之深意也。 怎么可以恣意妄行捶打骂辱之事,而不知心生恐惧呢? 经典中云:宁为自心之老师,不师法于自己的妄想心。 见到悭贪的人作其是大布施者想,见到破戒人作其是持戒者想。 若能如此,则不为悭贪等六种障蔽境界所缠缚,因而成就了六度波罗密到彼岸之观照门也。 若是住著于分别之心,自己执取地狱冥司之惩罚,这不是非常悲哀吗? 若能翻转此分别妄见之心,则念佛三昧,就如同河川之顺畅而流行矣。 原  文问曰,两难释矣。 梵网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 而缁服之流,佩明月之戒,悬璎珞之珠。 参位三尊,范围七众。 宜其敬矣。 苟非精持,动行颠沛。 慢何过焉。 捶何罪焉。 望为剖之。 对曰,如来尝于三昧海经,为父王说。 昔有四比丘,犯律为耻,将无所怙。 忽闻空中声曰,汝之所犯,谓无救者,不然也。 空王如来,虽复涅槃,形像尚在。 汝可入塔,一观宝像眉间白毫。 比丘随之泣泪言曰,佛像尚尔,况佛真容乎。 举身投地,如大(如字)山崩。 今于四方,皆成正觉。 东方阿閦佛。 南方宝相佛。 西方无量寿佛。 北方微妙声佛。 是四破戒比丘也。 所以如来名此观佛三昧,为大宝王戒品海者。 可以涤破戒之罪垢,得尘累之清净也。 此四比丘,一观宝像,佥为世雄。 念佛之人,岂得惑于破戒之僧欤。 故大集经云,若诸王臣打骂出家持戒破戒,罪同出百亿佛身血。 若见被袈裟者,无论持犯,但生佛想。 佛想者,念佛三昧也。 斯之金口,明不轻之深旨也。 安得恣行打骂,而不惧哉。 经云,宁为心师,不师于心。 见悭贪人作施想。 见破戒人作持戒想。 夫然,则不为六蔽境界之所缠,盖成六度彼岸之观门焉。 若住分别之心,自取冥司之罚,不亦哀哉。 若能翻此见心,则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内容节选自|《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沙门飞锡撰\法宣法师译 发布时间:2022-02-11 06:21:57 来源:就吃素 链接: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58442